【摘 要】課程是撬動教育教學整體改革的杠桿。在當前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需要以學校為主體,緊扣核心素養,整合國家、地方、校本課程,構建一個有序而高效的學校課程體系,實現學校文化、課程、教學三維一體。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星河小學以活潑的兒童為中心,讓“創想”成為學校課程的靈魂,圍繞學生綜合素養發展,開發具有校本特色的課程體系,形成課程結構,變革課堂教學模式,努力促進學生個性、自主、全面發展,推動學校的整體變革與內涵發展。
【關鍵詞】課程;創想;整體構建;實踐創新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45-0041-04
【作者簡介】鐘桂芳,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星河小學(江蘇常州,213161)副校長,高級教師。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主要載體,是學校辦學的核心,表達著學校辦學的價值追求。科學地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加以統整,使其成為一個有序而高效的課程體系,是學校課程建設共同的目標。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星河小學以“辦一所人人有好奇心、個個有創造力的創想學校”為愿景,圍繞“每個兒童都是銀河中最閃亮的星星”的育人目標,全面構建學校里的“兒童創想城”。通過兒童創想課程的實踐,積極構建學校課程體系,豐富課程資源,轉變教與學的方式,努力為學生提供更加自主、更有個性、更多選擇的成長環境、教育資源和專業服務,努力讓學生的潛能得到自由、充分的發展,盡最大可能實現學校的培養目標,形成既有本校特色又有推廣價值的課改成果。
一、聚焦素養:關注學習的品質
“創想”和“創新”“創造”一脈相承。相比而言,后兩者更注重物化的表現,傾向成人世界;而“創想”更注重創造前的思維孕育,更多的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更加貼近兒童。兒童創想課程是以呵護好奇心、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為目標的學校課程。它以兒童為中心,以科學創想能力為內核,基于兒童、為了兒童并由兒童共同參與,努力體現兒童的興趣、需要、話語、活動、價值觀念以及兒童群體共有的精神生活,強調尊重兒童學習的獨特性、差異性、創造性,是激發個體潛能的課程,引導個體主動發展的學校課程。
2009年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這一調查經媒體報道后,在國內引起廣泛關注。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認為:創新型人才培養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和層次性,不同的學段在這體系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小學教育起著重要的啟蒙性和基礎性作用。創新型思維品質的形成,創新型人格的培育,應該從小抓緊,持之以恒。只有不同教育階段相互銜接,不同層次學校貫通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才會取得實效。[1]
世界學習科學發展委員會研制的新版《人是如何學習的》跨越整個人生發展階段,認為在人生階段的前10年尤其重要,學習品質需要盡早奠基。[2]學習品質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表現為好奇心、探索欲、想象與創造等,引發主動性的學習品質;另一類表現為以自我控制為核心的專注、堅持性、計劃性、獨立性等。3~12歲正是這些學習品質萌芽、奠基的重要時期,學習品質是可以在學校教育情境中得以發展和培養的,是后天學習中高階思維與深度學習的根基,12歲之前培養這些學習品質尤為重要。
作為一所城區學校,星河小學的生源主要是來自企事業人員家庭的子女。除了高質量實施國家課程之外,家長迫切希望孩子能拓展思維空間,形成綜合能力,并有主動參與學校課程建設的強烈愿望和推動能力。在對國家人才培養要求、兒童發展需求、學校價值追求等分析的基礎上,經過多次的專家論證和全員參與的大討論,星河小學確定了“以課程建設引領學校內涵發展”的工作思路,圍繞“每個兒童都是銀河中最閃亮的星星”的育人目標,提出了“兒童創想課程”的整體結構。
二、兒童立場:構建課程的體系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作為重點任務貫徹到國民教育全過程。”每一所學校都希望通過各級各類課程,有效落實“十三五”規劃對教育提出的建議和要求。但是學生接受學校教育的時間是有限的,課時總量是一定的,而課程內容卻可以是無限的。要化解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就必須基于兒童立場,對各級課程加以統整。
兒童創想課程就是以呵護好奇心、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為目標的學校課程總和。它包括創想理念指引下的國家必修課程,也包括單獨設置的校本必修和選修課程;既包括環境課程,也包括活動課程。
1.課程結構:橫向模塊成列、縱向遞進成序。
兒童創想課程內容與學校的育人目標密切相關。在高質量實施國家課程的基礎上,通過對學科核心知識、關鍵能力的梳理和統整,將學校實施的整體課程分成了核心課程群、協同課程群、支撐課程群,從科學認知、科學方法、科學精神三個維度,落實“好奇心”“想象力”“創造力”三大關鍵目標,共同培育“端行”“健美”“好學”“樂創”的學生素養,形成橫向模塊成列、縱向遞進成序的課程結構。
核心課程群包括科學、人文和藝術三大領域。其中“科學創想”包括整合后的數學、科學、信息學科和校本開發的STEM課程;“人文創想”包括語文、英語學科和校本開發的創造性戲劇課程;“藝術創想”包括音樂、美術等藝術主題活動。各領域既有學科內部的整合,也有學科之間的整合,還包括不同領域之間的“跨界”整合。
協同課程群包括整合后的品德、體育、綜合實踐等學科,也包括校本開發的場館課程。結合“游戲進課堂”項目,通過創想游戲、創造方法、創新思維的方式落實各層級目標。
支撐課程群主要依托選修課程和活動課程,也有一部分滲透在國家學科課程中,有針對性地指向培養具有智慧之腦、健康之體、審美之眼、創造之心、責任之肩的當代小學生。
2.環境創設:尋找適合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區。
最新腦科學研究表明,認知依賴于身體,而身體又是嵌入環境的。[3]呵護兒童的天性,激勵兒童的潛能,我們需要重新設計學校教育的物理情境、語言情境、人際互動與文化情境,建立兒童的日常樸素概念與科學概念之間的橋梁,增強兒童對多元智能的體驗,更多引發兒童的成長性思維,服務兒童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想能力的發展。學校主要構建“一園兩館三港”,營造創想“四大空間”。“一園”指蘋果園,“兩館”是創想科技館和數字體驗館,“三港”指好奇港、探究港和模型港。“四大空間”包括總體環境、特設環境、教室環境和心理環境。按照創想學院進行校園區域劃分,打造“人文”“藝術”“科學”等七大學院,營造濃郁的創想氛圍;圍繞九大功能把學生教室打造成圖書館、探究屋、展覽室、資源庫等。
3.資源開發:促進兒童創想課程開放生長。
學校努力構建創想課程群落,這些群落前后有序、相互影響,為學生發展播下人文、科學、藝術等種子,讓這些種子在兒童心中慢慢發芽和長大。
學校牽頭掛牌了20多個FSC(family家庭,school學校,community社區)聯合會課程基地,重點落實兒童創想社區,構建校外課程基地的物化網點,并建立穩定的合作機制。每月一次的FSC基地活動,學校都會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年段特點設計課程項目單,采用前課程、中課程、后課程進行具體實施。
星河小學95%以上的家長都到過學校給學生們授課。單周五的“故事媽媽”組織開展的電影課、閱讀課、故事課,帶領學生走進美好的天地;雙周五的“晨光爸爸”精心設計的國防課、消防課、拓展課,使精彩的世界不斷在學生眼前鋪展開來。學校整合家長教育資源,推行“專題系列”,產生課程菜單,并在家長課程導師中采取點教、走教、助教模式,完善“晨光爸爸、故事媽媽”課程資源平臺,家長成為創想課程開發的有效力量。
三、基于創想:創新實施的路徑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1世紀國際委員會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指出:“教育應該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方面發展。應該使每個人尤其借助于青少年時代所受的教育,能夠形成獨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識,以及培養自己的判斷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確定在人生的各種不同的情況下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課程改革的價值最重要的是指向兒童的自主學習意識與批判精神喚醒、自我判斷能力的提升,指向生命個體潛能的激發與發展需要的滿足。
1.個性化的“星式課堂”。
理想的課程設想最終要通過教師的日常教學落實到實踐中去,學校構建與創想文化和創想課程相一致的“星式課堂”,建立自我發現、自主建構、自覺創造的課堂:讓學習基于學生自我的需要真正發生;鼓勵學生敢于想象,思維有廣度和厚度;能根據找到的資料開展針對性的學習與研究,樂于分享,讓知識與能力不斷增長;看到優勢,也看到不足,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生成為課堂中重要而極具活力的因子,課堂生成有價值的發現或成果。學校形成“星式課堂”特質標準:一是“有好奇心”,學生主體意識強,學習專注,善于傾聽,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二是“有思維量”,學生圍繞問題閱讀、思考、想象、表達,思維有一定挑戰和質量;三是“有表達力”,學生能自信、具體、有條理地思考與表達;四是“有方法值”,學生能從不同角度思考和研究問題,為解決問題探索不同路徑[4];五是“有學習組”,共同體學習富有實效;六是“有創新點”,學生能尋求和對比不同觀點,擁有屬于自己的個性發現。
2.彈性化的課時設置。
為服務不同課程內容的需要,學校對課時進行整體改造。微課時、中課時、長課時、個性課時長短相間:微課時20分鐘,針對晨誦、創想小實驗、“晨光爸爸”等;中課時40分鐘,服務體育與健康、語言與交往等國家課程;長課時主要用于融合后的綜合課程,注重情境的連續性,如藝術課時的聯排;個性課時則針對支撐課程的內容和實施方式靈活設置,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開展學習,如走出校門的實踐課程。長短課時交錯,張弛有度,時間安排趨于合理,學生學習也更為有效。
3.兒童化的學習方式。
福祿培爾說,游戲是兒童發展的最高階段。學校加入了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游戲進課堂”項目,在低年段采用游戲化的學習方式,基于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精心挖掘并創生游戲化學習資源、學習課程,研究游戲化學習模式、思維方式,研制游戲化學習評價,讓兒童全腦思維、多感官參與、場景記憶,做學玩合一。在中高年段推進“問題四驅”學習方式,核心是“問題的發現與核心問題的引領”,分別從大腦、心理、經驗和環境四個維度進行驅動學習。[5]這一學習方式有四個基本階段:一是發現,用質疑、問題解決、批判性思考等方式對要解決的問題進行明確;二是籌劃,組建學習共同體與實踐共同體,確定要探究的步驟;三是實施,項目共同體共同探索,依托情境化學習、搭建“腳手架”、探索表達、自我反思等;四是評估,圍繞問題解決的方向、時間、速度和效度等展開。
四、個性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
斯塔費爾比姆曾說過:“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兒童創想課程的學業評價以“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為核心理念,從“選拔適合教育的學生”轉向“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用個性化的評價來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學習。
分科課程強調學科分野,學科的系統知識是構成課程的主要內涵。教師和學科專家是界定課程內容的權力中心,學生處于學科社群金字塔的底層。基于“創想”的“學科統整”的研究則尋求學科內容的相關性,以求課程的精要化;同時強調學生主動活潑的參與,而不是教師強加的被動應試。學科統整的形態軟化了學科之間的界限,評價的形式圍繞中心主題,指向統整的目標。
如低年級融合了“科學常識”和“健康教育”內容的“小鎮醫院”,“考官們”清一色的白大褂,每個學生進門先抽一個簽,根據簽上的“名稱”去相應“科室”,排隊等候。傳染病科,請學生看圖判斷這是什么傳染病癥狀,選擇一種常見傳染病,說出它的預防方法;牙科,要求在牙具模型上模擬正確刷牙方法;化驗室,用扇聞法辨別水、白醋、酒精等透明液體;營養科,從若干種不同的食物圖片中清除垃圾食品,并搭配出自己喜歡的營養午餐;急救科,動作演示,腳踝扭傷怎么處理?流鼻血如何應對?在這里,主題就是真實的生活。學科間知識的統整或綜合化本身是一種創新,發現知識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種統整的重要意義,是讓每一個兒童構筑起自己的經驗體系,讓課堂中的知識化作自己未來生活的能力。從有利于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出發,真正服務學生的成長。
兒童創想課程的整體建構與實踐創新是對學校課程的整體創生和系統建構,是基于兒童創想素養生長的學校課程。從課程目標的整體性、課程內容的融合性、課程結構的生長型、課程實施的豐富性和課程評價的創生性等方面促進教育教學的變革,共同為十二歲之前兒童的創想能力奠基。
【參考文獻】
[1]鐘秉林.培養創新人才高校不能孤軍戰[J].中國人才,2014(10):60-61.
[2]約翰·D·布蘭思福特.人是如何學習的[M].程可拉,孫亞玲,王旭卿,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尚俊杰,裴蕾絲.重塑學習方式:游戲的核心教育價值及應用前景[J].中國電化教育,2015(5):41-49.
[4]崔允漷.課堂轉型就是讓學生的學習增值[J].上海教育,2011(9):4.
[5]基思·索耶.劍橋學習科學手冊[M]徐曉東,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