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海燕
【摘 要】本文以橫縣特殊教育學校為例,探索特殊學校手工課程的開發,提出要從思想上提高對手工課程開發的認識,明確手工課程開發的意義和手工產品在市場上的經濟效益,為學生求知發展的需要提供手工訓練平臺,有目的地對手工課程進行開發。
【關鍵詞】特殊學校 手工課程 開發 目的 平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1B-0050-02
手工制作是勞技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孩子們最喜歡的課型。它的直觀性、形象性、靈活性都比較強,注重動手操作,強調創意實踐。但是,手工教學決不能把學生局限在書本的教材當中,而要在此基礎上,跳出書本,開發利用各種資源,發揮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從而尋找到更適合他們實際的表現方法和表現內容,引領孩子走進手工課程中的繽紛世界。為此,橫縣特殊教育學校組織教師對手工課程進行開發與探討。本文結合橫縣特殊教育學校特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手工課程的開發進行探究。
一、思想上提高對手工課程開發的認識
當今社會的發展,集中地表現為人的素質的較量,不僅反映一個人是否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而且體現出一個人的生存能力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讓殘疾學生像正常人一樣生存下來,這給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育者提出了新的問題。現在手工課程已成為特殊教育學校里新興的一門技能課程,在學校的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對促進和提高特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創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課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及自主性給學生提供了真正放開手腳參與實踐的機會,在這些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與人交往與合作能力及創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都有機會得到發展和提高。為了讓師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視,認識手工課程的重要性,學校領導組織召開動員會,并制定好方案,把責任和任務落實到位,讓老師在思想上重視,行動上做好充分準備;為了激發學生對手工制作的興趣,老師通過給學生欣賞別人的優秀作品,告訴學生手工制作給我們帶來的好處,讓學生對手工制作的作用有個初步了解,與老師達成共識,為實踐做好充分準備。
二、明確手工課程開發的意義
手工課程可以有效地調動特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它的設計和實施是基于學生的興趣和直接經驗,學生在這一課程里有更多選擇的機會和權利,他們總能找到自己感興趣而又能研究的問題,在老師的指導下去研究去探索,這樣就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手工制作課的實施使學生能親身參與實踐活動、親歷親為,克服了長期以來單純學習書本知識的枯燥與乏味,使得學習變得生動、鮮活起來。學生在手工制作過程中,既能訓練動手操作能力,又能培養獨立能力和團結互助能力,學生在完成了一件作品時,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而每當助殘日或者節日有領導或者愛心人士來參觀他們的作品展覽時,學生都能得到高度贊揚,從而內心充滿了榮譽感、成就感。同時,手工制作在殘疾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對于康復殘疾學生的動手能力,促進手、腦結合能力發展有極大的好處;學生通過手工制作不僅學到一技之長,還培養了學生的協調能力和自信,為將來走上社會有一立足之地。
三、有目的地對手工課程進行開發
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手工制作作品已逐漸出現在各大小商場上,有的是搞批發,出現在中小商店及個體手工制作作品專營店等,有些手工作品的消費甚至延伸到旅游景區里,成為游客喜愛的出游紀念品。本課題組曾對周邊的市場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發現,手工制作作品出現在市場上,主要是批發及來料加工。鄉下主要側重在編織與縫紉制作上。比如某個鎮有三間竹器廠,它們的成品主要遠銷歐美、日本等國家。這些手工產生的經濟效益較高,但與當地市民消費與實用性不太相符。調查中發現,21 位顧客中有 16 人較喜歡十字繡,占調查人數的 76%;其次是串珠,有 13 人較喜歡,占 62%;再次是泥塑,有 12 人較喜歡,占 57%。作為商家,認為賺錢較快的也是十字繡,問卷中有 16 人選擇十字繡,占調查人數的 76%。因此,我們開發與研究的內容既要聯系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又要結合當地社會的經濟發展,盡量做到對學生傳授的知識是有的放矢,讓學生學到真正的、有實用性的知識和技能,為將來走出社會能很快適應生活而做好鋪墊。
四、明確手工產品在市場上的經濟效益
經濟效益指經濟活動中勞動耗費和勞動成果之間的對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手工產品的經濟評價標準往往是:顧客是否喜歡,其實用性是否強,銷量是否大,經濟效益是否好,社會效益是否擴大。手工產品賣出的價格高低,反映了產品在市場上的效益性。而傳統的手工作品也較受市民喜愛,究其原因,是因為它符合勞動人民的生活需求和審美需求,能就地取材,它通常是由勞動人民創造的物品,不僅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關系、審美藝術等,具有傳承性、公益性、自然性和地域性。因此,我們在開發手工課程中,所研究的東西不但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還要聯系當地社會的經濟市場。所制作出來的作品應是人們所需要的、貼近生活的、商家能盈利的、顧客消費得起的手工作品。例如,手工課程教給學生手工制作的技巧和技能,利用實踐課教給學生銷售的方法,學會買賣,學會人際交往。周末,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到街上進行義賣,讓學生親自參與整個活動,讓學生懂得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是靠自己的雙手辛勤勞動換來的,也懂得勞動是光榮的;讓學生從中體會到老師、家長的艱辛。我們可以將作品義賣的收成用來獎勵優秀的手工制作能手,激發學生更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或者幫助貧困學生家庭,讓學生感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從獎勵和幫助中教會學生學會感恩,長大了感恩老師、感恩父母、感恩社會,做一個和健全人一樣有用的人。這樣,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將來走上社會,不但能有一技之長來謀生,還能服務社會。
五、為學生求知發展的需要提供訓練平臺
橫縣特殊教育學校以《綜合實踐活動指導剛要》為指導,規范手工課程的實施與開發。手工課程的開發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結合學校及地方特色,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在進行手工課程的教研活動的同時,通過愛心人士的關心與支持,利用媒體宣傳,擴大手工制作的影響力,加深教師對手工課程的認識;運用小組合作、資源積累等形式,探尋行之有效的、營造和維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心理氛圍的思路,讓教育對象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成為社會建設中的一員,通過大量研究、探索和實踐,讓每個學生在手工制作方面都得到成功。同時我們也認為,手工課程的實施,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為新時期實施勞技教育搭建新的實施平臺,對發展學生的勞動技能、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例如,自從開展學生手工實踐課,原來愛動愛鬧的學生對手工制作產生濃厚的興趣,不少學生都能靜下心來按照老師的指導完成自己的作品。特別是聾啞學生對手工實踐課非常感興趣,學得又快又認真,每次面對自己的作品他們天真的臉上都情不自禁地露出興奮和滿足感。作為老師,應該思考我們怎樣教會他們更多的技能,給予他們更多機會訓練和更好的展示平臺,讓他們在成長的路上學會更多的知識和技能,為將來步入社會獨立生活打下基礎。
總之,特殊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面對新世紀以提高民族素質為目的的教育,我們應該改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積極開發蘊藏在學生身上的寶貴資源,培養真正具有創造性的人才。同時,如何培養特殊學生的獨立性和生活適應能力,有待特殊教育的工作者去不斷地探討和實踐。
【參考文獻】
[1]周春梅.手工制作教學與提高聾生綜合素質[J].現代特殊教育,2007(7)
[2]小學特殊教育之我見[C]//南寧市特殊教育論文匯編.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