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霞
摘 要:小學六年級處在非常重要的時期,各門課程都已經進入了比較緊張的復習階段,語文的學習也不例外,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難以預料的問題。但是語文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不如其他學科一樣可以短時間內快速提高,而是建立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上才能看到實際成效。主要依據語文學習的特點來闡述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的理念。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制定科學的復習策略;第二部分為重視學生基礎知識的訓練;第三部分為兼顧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最后一部分為結論部分,總結文章,提出看法。
關鍵詞:復習策略;基礎知識;閱讀能力
一、制定科學的復習策略
在整個小學六年級階段的復習過程中,有一個科學合理的復習策略或計劃指導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會有效提高學生的復習效率。然而,真正制定好一個科學的學習策略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盡管教師尤其是一線教師都有豐富的經驗和對語文學科前沿有足夠的了解,但往往制訂的復習計劃還是存在問題。實際上老師也是從無經驗到有經驗,經驗的積累與總結都是從對以往學生復習的規律中不斷總結出來的,因此,必須要承認的一點是,教師制訂的復習計劃有相當高的科學性,也是值得學生為之跟隨并實施的。但問題在于每一屆的學生并非完全相同。所以教師在制定復習策略的時候一定要遵循如下原則。第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完美結合。學過高中思想政治的人都明白這個基本的哲學原理,盡管很基礎,但卻應用得非常普遍,甚至可以說無處不在。教過很多屆學生的教師都會對一屆屆學生的某個方面有共同的感覺,比如說每一屆學生都會經歷一個比較叛逆的時期,這是大部分學生發展成長的一個規律。然而,出現叛逆現象的學生有的表現得非常強烈,有的卻比較平靜。這就要求教師既要關注不同屆學生的共性,還要認識到不同時期學生的個性特征,甚至每一個學生個體的不同特點。第二,學會運用大數法則與定性分析。這一點是對上一點的補充說明。教師可以通過總結歷年來學生在不同階段的不同表現,通過統計大量數據,并且對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以此來獲得某種規律性的內容,從而為制定復習策略提供依據與指導。掌握以上原則將能制訂出更加科學并行之有效的復習策略或復習計劃。
二、重視學生基礎知識的訓練
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要求是非常高的,但考試中絕大部分內容都是對漢語拼音、字詞、句子等的考查。因此,教師也都非常重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前文已經提及,語文這門學科有其特殊性,即想要提高自身的語文水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長時間、不間斷地去積累。因為語文知識涵蓋的面非常廣,除去對基本字詞的要求以外,閱讀理解中還涉及歷史、政治、地理等各種知識。此外,語文的閱讀理解中,技巧性、模板性的內容非常多,所以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就多,所以平時不積累,只靠考試的時候突擊,是無法涵蓋語文知識的方方面面的,所以不積累就不可能學好語文。教師應該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每天為學生制定硬性的目標,堅持每天積累,長此以往,學生就會慢慢發現,自己的語文水平在潛移默化地提高,而且這可以直接反映在語文成績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小學階段的語文考查,主要考查的就是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把握與運用。這樣看來,重視對基礎知識的學習,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成績,另一方面可以無形中逐步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基礎知識是閱讀的基礎,這在小學閱讀理解比較少的階段還不太明顯,但到了初中就可以初現成效。
三、兼顧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為什么一直在強調閱讀能力呢?我們暫且不考慮語文成績,先從這樣一個比較獨特的視角入手。人際關系的本質是什么?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換。那么對于這種交換應該有怎樣的把握、把握到什么尺度、如何交換等問題,都是需要充分考慮的。那么聯想一下,這在本質上是否也是一種理解的能力?再進一步,這種能力從哪里而來?很大一部分是依靠語文閱讀。經過語文閱讀的基礎訓練,使學生構建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方才可以繼續開發并深化其他的能力。小學階段雖然對閱讀理解能力考查得比較少,但是這種能力是應該兼顧培養的,早培養,早練習,早提高。所以在小學階段,教師就應該適當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進行引導。
總而言之,小學六年級語文學習仍舊任重而道遠,教師應該認清語文學習的特點,并依據一定的方法或原則制定科學而有效的復習策略,為學生提供有力的指導。同時,也要注意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這也是語文學習的根本所在。最后,在小學六年級階段也要適當地引導學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為將來的學習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倪文錦.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張潔.培養初中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策略[D].湖南師范大學,2009.
[3]于春海,赫靈華.觀象得意,比附成文:《易》學文化精神及其現代價值討論之六[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7(4):91-92.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