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培軍
【摘 要】在“互聯網+”的時代,幾乎任何事物都可以搭上互聯網這輛高速列車。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一切事物都在快速的變化著。在“互聯網+”的協助下,同傳統的教學相比,當下公共英語教學方式也正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雖然借助互“聯網+”,在公共英語教學中微課教學、慕課教學、翻轉課堂教學等新的教學形式應運而生,并且獲得了學生的認可,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在公共英語教學中的引入和實際應用還是比較滯后。借助“互聯網+”,如何挖掘新的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途徑是每個英語教師應該認真思考與嘗試的一個問題。本文作者結合自身的實際教學情況,闡述了在“互聯網+”形勢下,在公共英語教學中進行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新途徑。
【關鍵詞】互聯網+;公共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新途徑
一、公共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現狀
當下,中國大學的公共英語教學大多仍然是以詞匯、語法及寫作等語言知識為主,文化內容講解甚少。教師對教材中涉及到的文化內容大都只是一帶而過,甚至有些直接忽略越過。對于相當一部分教師而言,大英公共英語教學要么是為了讓學生通過期末考試,要么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四六級考試。還有一部分教師其自身文化教學知識儲備不夠,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和素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也是造成教師重語言輕文化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國大學公共英語教學對于教材中涉及到的文化部分,基本都是教師隨意地教,學生也是根據自己的興趣隨意地學。教師這種重語言輕文化的授課方式,就會使學生誤以為文化學習是可有可無的。雖然學生經過了數年的英語學習,但依然對文化知之甚少。由于文化知識的匱乏,他們在跨文化交際中往往會有各種各樣的阻礙,比如在使用英語交流的過程中時常會有誤用甚至誤解的情況發生。
二、公共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迅猛,跨國度、跨文化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但是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種族淵源、歷史變遷、宗教信仰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差異,中西方在價值觀念、社會規范和文化規約等方面有著極大的不同。這些不同導致了中西方文化習俗方面有著很大的差異。這種習俗差異會在實際的交際中出現文化“沖突”或“碰撞”現象。這種現象直接會導致中西方之間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嚴重的甚至會引起交際雙方的誤解。要避免這種跨文化交際障礙,就必須要了解和分析這種“沖突、碰撞”產生的原因,克服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在公共英語教學中傳授文化知識是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在公共英語課堂上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側重文化知識傳授、運用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極其必要的。
三、“互聯網+”形勢下公共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新途徑
隨著互聯網與傳統行業融合的加快,“互聯網+教育”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互聯網+”形勢下,公共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也有了一些全新途徑。
1.利用“網絡教學平臺”來進行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在互聯網形勢下,“網絡教學平臺”發展迅速。目前國內已經出現了像智慧樹、泛雅等知名網絡教學平臺。這些教學平臺正在和很多高校聯合開發“網絡課程”。借助“網絡課程”來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不失為一個好途徑。目前我院(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已經和智慧樹教學平臺合作,開發了《西方文化》這門網絡課程,并將此課程設為“網絡公選課”供全院學生選修。這門“網絡公選課”是公共英語教研室的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此課程課程團隊把公共英語教材中涉及到的所有西方文化的知識點剝離出來,然后按照英語教師各自文化喜好及文化積累,把這些西方文化的知識模塊分配給不同的教師。每個教師負責一個文化知識模塊,制作成西方文化專題模塊的微課,最后把所有的微課都放到網絡教學平臺,便有了《西方文化》這門“網路公選課”。每個學期,學生都可以通過“網絡公選課”的方式來選修這門課程。學生通過網絡進行微課觀看學習并完成相關課業。利用這種“網絡公選課”的方式進行文化教學就完全打破了時間、空間、授課教師及授課人數的限制,是線下公共英語課堂教學的有益且必要的補充。《西方文化》網絡公選課為學生文化學習提供了系統的學習指導素材,是“互聯網+”形勢下我院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途徑的重大轉變。除此之外,我院有些教師還充分利用翻轉課堂的方式來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這一方式也受到了學生的喜愛和認可。
2.借助互聯網引導學生個性化文化學習。
互聯網的出現極大的改變了學習模式,使得無教師化學習成為可能。對學習者來說,可以根據個人興趣,借助互聯網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文化主題,不需要再完全依附于老師對某一文化主題的講解。我院(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方面,教師采取以學生興趣為引導,教師為輔導,網絡為主導的途徑。教師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方面的主要角色就是引導者,其具體做法是:教師先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羅列出本學期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文化主題,再把學生以分成小組,通常4~6人一組為宜。每個小組根據興趣從所羅列出的文化主題中選擇一個或兩個主題,每個小組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通常為10個周的時間)通過互聯網進行查閱完成深入學習,然后形成學習報告。學生小組自主學習完畢后,通常是在學期末,教師讓每個小組在課堂上來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方式可以多樣化,如可以是通過PPT進行講解,也可以是模擬表演等。小組展示完畢后,教師根據小組的知識展示情況進行適當的知識補充或強調。在小組展示前,教師可以自行設置一些獎勵項目,待學生小組展示完畢后,對學生個人或小組進行適當的獎勵。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文化學習方式既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可以避免因學生興趣問題導致的厭學,同時學生的課堂文化主題展示對教師來說也是一種學習。
3.借助移動互聯網進行文化碎片化教學。
隨著互“聯網+”浪潮的席卷,移動互聯網的使用在學生和教師中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教師和學生在享受移動互聯網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手段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很多教師現在抱怨課堂上學生不愛聽講,就喜歡抱著手機看來看去。學生們要么沉浸在新聞客戶端里、要么在博客里、要么在微信或QQ里、要么在某個APP里、要么在貼吧豆瓣里、要么在美拍唱吧里,就是沒有沉浸在課堂老師的講課里。在互聯網時代下,教師們其實沒有必要抱怨學生不愛學習,他們沉浸在網絡里,其實也是一種學習。我們為何不利用好學生喜歡移動網絡的特點,把部分課堂教學搬到移動網絡里進行呢。我院(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公共英語教研室就充分利用了學生喜歡瀏覽移動網絡的這一特點,開設了英語學習微信公眾號。每個學生都關注這一微信公眾號。公共英語教研室會向老師及全院學生征集一些與西方文化相關的小故事。從中挑選出那些兼具趣味性與知識性的故事,通過英語學習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給全院學生。學生和老師都可以利用飯前、飯后、等車等這樣零碎的時間來閱讀這些小故事,他們在消磨時間的同時還學到了文化。這種方式普遍受到了師生的認可和好評。通過這種途徑,師生既是文化素材的提供者,同時又是文化內容的學習者。
四、結語
“互聯網+”形勢下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這些新途徑對學生、教師和學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教師來說,為了適應互“聯網+”形式下的教學改革,教師需要重新審視教師素質要求,以制定行之有效的應對舉措;對于學生來說,需要提高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和自我監督的能力,以更好地適應快速變化的學習模式,并在日漸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中受益。而對學校來說,需要建立更為健全的互聯網教學體系,需要適應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對原有人才培養方式和教學模式進行適當改革,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