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剛
摘要:初中的體育教學課程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科目,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以及全面素養的培養有著積極意義。傳統的體育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實際教學中還存在諸多問題有待解決,這些問題對初中學生的體育知識技能的學習就有著影響。本文主要對初中體育教學的現狀,以及教學中“以生為本”的策略實施詳細探究。
關鍵詞:初中體育;“以生為本”;現狀
初中階段的學生在各方面都不成熟,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注重對學生的全面教學,在諸多課程中的體育課程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課程內容。體育課程的開設旨在對學生養成運動鍛煉的習慣,以及對學生的體質素質提高等。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對初中體育教學也有著新的要求,通過加強這一層面的改革就比較關鍵。
一、初中體育教學的現狀分析
初中的體育教學過程中,由于在各個層面的因素影響下,還有著諸多教學問題存在。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學形式以及教學的內容比較單調,一些體育教師還是采取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主動性很難被激發[1]。教學的模式比較固化,顯示讓學生進行熱身運動,在操場上跑幾圈,然后就是進行實際的教學內容講解,最后進行練習等,這一教學模式的趣味性比較缺乏,枯燥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在整體的學習上比較消極。
再者,初中體育教學中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但是大多學生在體育精神的認知層面相對比較缺乏。體育的教學對體力的消耗比較大,在實際的體育運動中動作不到以及存在偏差問題,對學生的身體就比較容易出現損傷,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就比較害怕,有的學生對體學習有著抵觸心理。這些方面的問題存在,主要是由于學生在體育精神的認知上相對比較缺少,老師也沒有對學生進行詳細正確化的闡述,從而就導致問題頻繁出現。
另外,初中體育教學方面學校沒有充分重視。在初中階段的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也面臨著很大的升學壓力,學校以及學生家長對學生的語文數學等理論課程的成績比較重視,在體育教學方面就沒有太多的重視,所以一些體育教師在上課的積極性也比較缺乏等[2]。這些層面的問題對初中體育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就有著很大的阻礙。
二、初中體育教學“以生為本”策略實施探究
初中的體育教學質量要想進一步加強提高,就要充分注重教學模式的創新應用,將“以生為本”的策略在實際教學中加以實施,這對教學的質量提高就比較有利。
第一,將“以生為本”在體育教學中加以應用,就要充分注重情境教學的創設。體育教學的技能訓練比較重要,一些技巧動作需要進行反復的練習才能掌握,而采取傳統的教學方法就比較不利于學生的體育技能學習興趣的培養。這就需要注重將情景教學方式在實際教學中加以應用,這對學生的主體作用也能有效體現。情境教學方法的應用,可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穿插游戲以及情境,讓學生置身于新的教學環境當中,這對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的培養就比較有利
[3]。體育教學中可將比較有趣味性的游戲情境加以應用,讓學生在體育學習的興趣上能得以有效培養。
例如:實際的體育教學中,對學生在彎道跑的練習教學中,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就必然會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老師面對這一方面問題,就可將學生演變為8字的接力或者是十字接力跑。通過簡單的方式轉變,就能有助于學生在這一情境中完成任務,在興趣上也能得到相應的激發。
第二,初中的體育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的體育運動意識加強培養。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老師要充分注重學生的心理特征,為學生營造良好教學環境,可通過明星榜樣示范的方法作為學生體育運動意識培養的基礎,在對學生鍛煉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鼓勵,老師要對學生克服困難加強引導,并要能傳輸給學生解決困難的方法
[4]。讓學生通過體育知識技能的學習對生活以及家庭等進行詳細了解,將學生在終身體育的目標上能得以有效實現。
第三,初中體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互動要能加強。只有在這些基礎層面得到了充分重視,才能有助于學生的學習效率水平的提高。師生之間的互動也是發揮學生積極主動性的重要方法,同時也有助于體育教學方案的科學有效的實施。在傳統的教學中,老師對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沒有得以重視,學生在實際學習中的積極主動性也沒有充分發揮,這就影響了學生的體育知識技能的學習,對學生的學習效率的提高也有著諸多不利。
三、結語
加強對初中的體育教學模式的創新應用,就要能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將學生作為體育教學的中心,然后實施科學的教學方法,在這些方面得到了加強,對學生為本的教學作用才能充分有效的發揮。在通過從理論層面加強了對初中體育教學的研究后,對實際教學的質量水平提高就比較有利,也能推動體育教學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尹曉炯.體育游戲對初中生的成長影響探析[J].西部皮革.2016(16).
[2] 劉閻,劉洋.體育游戲在體育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黑龍江科學.2016(16).
[3] 馮成毅.論中職學校學生體育興趣的培養[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4(01).
[4] 廖群耀.淺談體育游戲在中職體育教學中的作用[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