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貞菊
摘 要:數學思想方法是學好數學、鍛煉思維必不可少的工具,隱藏在數學課程的各類題型中,貫穿數學教學的始終。比如,數形結合思想、一一對應思想、分類討論思想等,但隨著新一輪的課改的到來,在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體會和運用數學思想與方法,在新課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中新課程標準中四基之一的“基本思想”就是對此最強有力的說明。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滲透體驗
縱觀整個新課標,再結合我們從小到大學習數學的經驗,可以真切體會到數學思想方法博大精深,在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更是任重而道遠,下面就如何在小學數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談幾點自己的見解。
一、研讀課標、梳理知識點,挖掘隱含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如果一位教師從不研讀課標,課前不對本節課的知識點中所隱含的數學思想進行梳理,在教案中對如何滲透數學數學方法不進行巧妙地預設,那么在課堂教學中,他不可能輕而易舉地將數學思想方法穿插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只能用總結性的語言提出這節課中的數學思想,此時學生只能是被動地接受,因為這些數學思想方法是老師灌輸給他們的,并不是他們自己發現的,這與新新課標中的教學理念背道而馳。
二、巧妙設計,在活動中體現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思想方法是一種高度抽象的理性認識及解題策略,要想掌握必須由表及里、循序漸進,而淺顯易懂的小學數學恰好為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和生長點。由于小學數學內容是最基礎最簡單的,是與生活聯系最密切的,也是最直觀形象的。特別是小學低年級的內容,有很多是通過形象觀察、動手操作或獨立思考、交流討論等活動得出的結論,這時候教師如果借助這些相對簡單的知識點,有意識地滲透一些隱藏在他們中的某種數學思想方法,這種做法是很容易被學生接受的,當然,一定要將這種數學思想方法用小學生能夠理解的語言表述出來,不要求他們記憶,只需要讓他們去體會這種化難為易的答題方法即可。然后,再利用小學生表現欲強的特點,趁熱打鐵,讓他們用這種方法解決一道同類型的題,此時,他們在愉悅的體驗中,對這種數學思想方法有了直觀認識,同時也積累了經驗。
如在教“植樹問題”時,我首先以猜謎游戲“兩棵小樹十個叉,不長葉子不開花,能寫會算還會畫,天天干活不說話”導入,讓學生猜一猜這是什么,學生很容易就猜到是“手”,然后我又引導學生認識手指的間隔,并讓學生通過觀察自己總結出“手指數=間隔數+1”這一規律。這樣學生在玩的過程中輕而易舉的認識了“間隔”,并知道了可以通過簡單的舉例,然后找共同點,再歸納總結出規律。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導入的環節,讓學生在猜謎游戲中體會到了歸納思想的過程。緊接著我呈現了本節課要研究的問題:“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樹(兩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樹?”這時學生紛紛猜測,有的說種20棵,有的說種21棵。“到底要栽多少棵?先讓我們一起來回想一下上學路上的小樹,我們不難發現小樹之間也有間隔,前面我們已經知道了手指數與間隔數之間有規律,那么棵樹與間隔數之間有沒有規律呢?如果有,該怎么找規律呢?”我的問題剛拋出來就有學生迫不及待的喊出來說“有規律,100米太長了,我們可以先在10米,20米的路上種樹找規律”,一語驚醒夢中人,這時有好多學生都相繼又喊出了“5米”“15米”等,思路找到了,我又接著問“那我們怎么做才最簡單有效呢?你們可以看看學具。”這時有學生說可以用小棒代替樹通過擺小棒來找規律,還有學生說可以把小樹畫在作業紙上找規律,這時我對這兩位學生提出了表揚,并鼓勵大家,在下一環節要積極思考,我們要比一比誰做的又快又好。孩子們都特別興奮,信心滿滿地開始動手操作了,很快就有學生發現了在兩端都種時,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數量關系(棵數=間隔數+1),順利地解決了上述問題。最后在總結全課時,我又一次表揚了找出找規律方法的兩位學生,因為他們想到的“通過舉幾個簡單的例子找規律”和“通過畫圖找規律”,這分別是數學家提出的很重要的兩種數學思想方法,即歸納思想和數形結合思想,當然,我們現在可以將這兩種思想方法簡單地理解為找規律和畫圖。就這樣在輕松的活動中,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體驗到了數學思想的深刻性。
三、注重滲透體驗的反復性和經驗積累的長期性
要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時運用數學思想方法,在平時的教學中,光有幾次體驗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任何一種能化抽象為形象的精妙數學思想方法的掌握,都要在實踐中經歷一個反復滲透與長期積累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使數學思想方法在學生的心中根深蒂固,并且逐步內化為學生自己的一種邏輯能力,在解決問題時,這種自身的邏輯能力就會自然而然的浮現在腦海中,為學生所用。
參考文獻:
[1]陳岳婷.對小學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滲透調查分析[J].時代教育,2016(2).
[2]葉文香.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五個策略”[J].教育,20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