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萍
摘 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教育的不斷創新中對民族教育也提出很多新要求,民族地區中的小學語文教育在民族地區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語文教育是民族教學的重要基礎。主要根據現在的社會發展以及教育改革,對少數民族地區小學語文教學問題以及優化方式進行研究與分析,主要以藏族小學語文教學為對象進行研究。
關鍵詞:少數民族;小學語文;教學問題;優化方式
在改善教育的基礎上,民族小學語文教學是其中的關鍵所在,詳細分析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根據其中的教育原因以及教學規律進行探索,逐漸優化民族小學語文教學過程與教學方式,加強民族小學中的語言能力,激發學生自身的語文學習能力,促進民族地區的語言發展。
一、少數民族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少數民族小學教育是我國教育非常重視的一項,并且少數民族中的語言教育是其他教育的基礎,雖然在新課改的推動下正在不斷改善,但是還是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少數民族小學語文教學中對教學的目標不夠明確,教師經常為了教學而教學,機械地為學生傳遞語文知識,不重視學生對其的理解,沒有清晰地掌握開展語文教學的關鍵所在;其次是教學過程不夠優化,很多教學程序不適合小學生進行語文學習,以及教材等方面沒有及時更新,不能跟上小學語文教育的整體步伐;在師生關系方面沒有進行合理的規劃,教師只是將知識進行講解,學生機械地聽講,這樣的教學形式會嚴重影響到小學語文教學效果,并且在教學語言上需要進行優化,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少數民族的語文教學。
二、少數民族小學語文教學的改善措施
1.明確教學目標,優化教材選擇
在教學中教學目標的明確是促進教學進步的關鍵所在,對教材進行選擇是促進語文教學的基礎,改善少數民族語文教學首先就需要從這兩方面著手。教師進行教育主要是根據教學目標開展的,利用優秀的教材進行引導,保證學生學習好語文知識。特別是在藏族地區的學生,小學語文是他們掌握語言的敲門磚,在教育中一定要明確教育的目標,使用優秀的教材。例如,《幸福是什么》,文章的中心圍繞著尋找幸福,弄清楚幸福是什么。在教學中需要教師明確幸福是什么,主要給學生傳遞一種什么思想,掌握幸福的核心思想是幫助別人,產生幸福感。掌握這些中心思想之后,教師才能清晰地為學生介紹這篇文章,學生學習起來才會清晰明了地掌握幸福的含義。
2.加強對語言教育的重視
少數民族的語文教學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那么在教育中就需要教師利用專業的教學語言進行教育。優秀的教學語言是證明一個教師重要的指標之一,同時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手段,特別是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更要重視語言的使用。民族學校的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期間,盡量要使用普通話,讓學生能夠對普通話產生一種親切感,并且講述課文或是問題時,需要教師十分注意教學的語氣,盡量減少語言上的啰嗦,增加自身的親切感,讓學生能夠感受到親切。很多的民族地區在教育上比較落后,因為客觀條件的影響導致交通不便或是教堂簡陋等,基本上他們對普通話沒有什么概念,更別說對小學語文的學習。針對這樣的條件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盡量增加學生對語文的理解,提高他們對語文知識學習的積極性,盡量在教學中使用禮貌用語,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偉大,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3.改善教學方式、優化教學手段
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學方式或是教學手段的應用。傳統的教學形式對于民族小學的教育來講已經不能對其進行提升,需要根據地區的實際情況對教學方式進行優化與改進。例如,藏族地區的學生因為平時接觸普通話的機會比較少,并且生活上比較繁忙,所以不能及時了解到語文知識。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就需要在教學方式上融入一些藏族文化,一些學生比較熟知的文化知識,建立探討小組,讓學生利用小組形式積極進行探討。比如,教師提出有沒有人知道藏族中有哪些文化,或是代表文化,學生會根據自己的了解說出自己認為藏族美麗的文化,或是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用普通話的形式講述自己的家鄉,在語文課結束之后,讓學生利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寫一篇我的家鄉這種類型的作文等。教師需要在不斷改善自身與學生之間關系的基礎上,積極與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保證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學生與教師之間需要及時進行溝通與交流,學會與學生進行交流,也是教學方式創新的一種手段,這種教學手段能夠讓學生放下對教師那種“敬而遠之”的心理,主動與教師親近,這樣才能更好地方便教師對語文進行教育,同時在教師進行溝通的過程中,學生還能全面地了解語言的力量,增強自己的語言能力。
綜上所述,文章對少數民族語文教學中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根據現狀提出一些改善意見,不斷促進少數民族語文教學的提升,加強語文教學的教育力量,提升少數民族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促進少數民族小學教育的穩定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馬戎.西藏社會發展與雙語教育[J].中國藏學,2011(2):108-139.
[2]葛豐交.全國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學情況概述[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11(1):6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