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應文
摘 要:小學生以形象認知為主,而傳統的語文課堂過分地注重照本宣科,強調的是死記硬背,這就扼殺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導致課堂參與度很低,教學效率也提不起來。以新課改精神為基準,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對怎樣引導小學生通過體驗學好語文進行分析和討論。
關鍵詞:小學語文;參與體驗;問題啟發;互動交流
怎樣才能讓小學生學好語文,結合這些年的一線教學實踐,我認識到,小學生的抽象思維發展不完善,他們學習和認知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當我們以傳統的理論說教授課時,孩子們的積極性會不高,這就不容易掌握小學語文科學的學習和思考方法。背和記只能積累語文的表象知識,無法完成對語文綜合運用能力的遷移,這就是現在許多小學生語文思考、分析、總結、表達等能力欠缺的根本原因。鑒于此,下面我就聯系實際從幾個角度說一下我的觀點:讓小學生在參與體驗中學好語文,達成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一、興趣吸引參與
興趣是主動參與和體驗的原動力。學生也有很強的逆反心理,如果我們讓他們以不喜歡的方式學習,他們就可能應付差事,得不到實質的效果。這就從客觀上要求我們在選擇教學方法時要從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結合他們好奇心比較強的特點來整合教學內容,先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過來。
當前的人教版小學教材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我們翻開教材就會發現有很多故事情節比較強的課文,以期讓孩子們在學習故事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中深入學習語文知識。諸如,神話故事類的《盤古開天地》、寓言類的《亡羊補牢》、歷史故事《孔子拜師》以及科普故事《奇怪的大石頭》等,分別以不同的方式和角度來吸引孩子積極參與到語文知識的學習和體驗中來。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要順著興趣這個思路來引導學生,只有興趣十足,才能深入探索和體驗,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問題啟發思考
問題是啟發和牽引我們參與知識分析和生成的發條。語文知識覆蓋面比較廣,很多知識點都是開放的,不是說死記硬背就能生成運用能力的。要想讓學生能將零散的語文知識點串聯起來,我們就要在知識的關鍵處或轉折處進行設問啟發,以此驅動孩子們深入探索和思考。
比如,一年級的《小蝌蚪找媽媽》,我們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是讓孩子們認識一些生字,我們還要培養孩子們對科普的興趣,引起他們用語文知識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所以,具體教學中我們可以設置幾個問題來啟發學生思考:(1)小蝌蚪找錯了幾次媽媽?(2)小蝌蚪的媽媽有什么特點?(3)小蝌蚪在找媽媽過程中自身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如果我們不設問,學生肯定注意不到這些細節,通過問題,孩子們就會在思考中把握描述對象特點的技巧,這就從理論上升到了技能層面。
三、體驗轉化能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出真知,也就是說我們道聽途說的知識往往掌握不牢固,需要經過體驗知識生成和應用的過程才能完成能力的轉化和遷移。這就要求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還要注意引導孩子們去結合生活體驗來理解知識,實踐運用。
這里還以《小蝌蚪找媽媽》教學為例。為了讓孩子們體驗知識生成,我們可以將課文改編成劇本讓他們進行角色扮演,讓孩子們從自己的理解出發,體驗角色的內心情感,設計動作和表情……這樣就能在體驗中掌握表達技巧,明白描述事物的特點要全面,不然就達不到準確的目的。我們還可以嘗試讓學生通過描述特點“找”一位同學,看誰描述得準確,這樣雙層體驗就會給學生深刻的印象,完成從表象知識到能力運用的轉化和遷移,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四、鼓勵互動交流
蕭伯納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彼此交換,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彼此交換,每人可擁有兩種思想。”由于知識背景和學習能力的不同,學生學到的知識點也不同,這就好比“盲人摸象”,可能初次學習各自認知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為了完善認知,我們就要鼓勵學生互動、交流。
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時,學生經過問題啟發和分析,初步掌握了一些對事物特點的表達技巧。但是每個人由于理解能力和角度的差異,會有不同的看法,為了讓大家通過交流取長補短、完善自我,我們可以進行幾點互動鼓勵和提示:(1)學到的生字,看看大家分別怎么組詞;(2)課文是怎么把小蝌蚪寫得那么生動的?(3)小蝌蚪為什么和媽媽長得不一樣……從這幾個提示出發,孩子們可以交流觀點,這樣就強化了對語言靈活表達的認識,潛移默化地生成能力。
此文是我結合一線教學經驗對怎樣讓小學生參與語文知識體驗生成的幾點分析和總結。總的來說,小學生以形象認知為主,教學中我們要結合他們的認知規律來設定課堂,吸引他們積極參與到知識探索和生成體驗中來。只有這樣才能將知識和生活建立聯系,在體驗和互動中完成能力遷移。
參考文獻:
[1]李慧蘭.體驗中生成知識是語文教學之道[J].新課程,2015(12).
[2]何新輝.小學語文高效課堂亟需做到的幾點[J].考試周刊,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