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星
摘要: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模式,好的合作學習有利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嘗試成功的喜悅,能培養團體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有利于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數學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小組合作;模式探究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學生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團隊觀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發創新的火花。通過合作學習,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得到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減輕了壓力、增強了自信心,增加了動手實踐的機會,因此能夠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促進全體學生的個性發展。
一、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
(一)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新課程倡導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成為新課改中使用頻率極高的一個名詞,也被廣大教師接納和使用。但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合作學習的實施存在誤區。教師片面地把“小組合作學習”視為“金科玉律”,不管什么教學內容,不問哪個年級,都要安排小組合作的討論。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和過程缺乏應有的整體把握,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
(二)小組合作學習沒有效果。合作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個人自主學習無法解決的問題,在教學中有的老師不管課堂實際需要不需要,一古腦兒搬進來,為了合作學習而合作學習,完全沒考慮合作效果,缺乏實質的合作。當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宣布小組討論時,滿教室都是嗡嗡的聲音,有的小組組長一人唱“獨角戲”……老師面對這種情況有的則是熟視無睹,心中想的反正我使用了合作學習這種形式,至于效果如何那我就不管了。
以上種種,許多課堂合作學習還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并沒有發揮其特有的作用,教師對合作學習內在的本質特征缺乏深刻的認識。衡量課堂上是否實施了合作學習,關鍵不是看有沒有組織小組合作學習,而是看學生是不是有合作的意識,是否掌握了合作的技能,是否產生了合作的效能。
二、有效組織小組合作學習
在小學數學課的教學中,可讓學生通過課前共同預習、課中合作實驗、合作操作、同桌討論、小組交流等形式開展合作學習活動。老師布置的學習內容要有價值、有意義,不要流于形式。對于學生而言,要積極參與并做到四個學會: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要學會傾聽他人的發言,學會評判他人的觀點,學會接受他人的意見。每一次合作學習,都要積極參與,逐漸養成習慣。下面我把小組合作學習需要培養的技能目標概括為四個方面:有效溝通;得力領導;合理分工;沖突解決。
(一)有效溝通。小組成員之間是否能夠準確而有效的溝通是首要的合作技能,主要包括發送信息和接受信息兩個方面。發送信息的技巧有:一是要清楚明白的表達自己的思想感受,用“我”或“我的”陳述,而不要用“大多數人”、“有些人”、“我們組”等,否則很難辨別是你的想法還是只是簡單復述別人的思想感受而已。二是使你的言語信息和非言語信息一致,否則別人不知道你的意思究竟是什么。三是請求聽者給予反饋。接受信息的技巧有:準確而非評價性的復述信息發送者所傳達的意思;描述你所看到和理解的信息發送者的思想感受;陳述你對信息的理解,與發送者商討,直至達成一致。
(二)得力領導。通常將領導定義為能夠幫助小組成功完成任務和維持成員之間有效關系的表現,他們認為只有當每個人都有表現的機會、發表意見的權力時,這樣每個人才會對小組更加盡力。而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更有效的要指派一個有指揮和引導能力的學生作為小組的領導,使得小組更有效的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領導角色的具體分配也要考慮到具體的教學任務,在教學任務比較輕松的時候,可以考慮輪換領導角色,組內周期輪換當小組長,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展領導能力。
(三)合理分工。小組學習不是一種個人的學習行為,而是一種集體行為,這就需要學生有足夠的團隊意識。曾有一個古老的故事:“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因此,小組學習要想成功開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識是必不可少的。例如:上《統計》這一課時,統計班里的同學生日在什么季節,需要有人進行調查活動(數一數),有人記錄,這時就需要學生先分工,決定誰來數,誰來記,然后才能合作。分工,就是讓每個同學各司其職,可這并不容易,因為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組建立之初這個問題成為突出,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在小組內建立民主協商的氛圍,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辦法。
(四)沖突解決。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難免會有爭論或沖突的出現。爭論或沖突的出現正表明小組成員都暴露了自己真實的見解和想法。試想如果沒有一個信任民主的氛圍,成員沒有敞開心扉,也就不可能有爭論和沖突。要想建設性、創造性地利用爭論,教師應當教學生:一是視爭論為問題解決情境,要辨清差異,而非把它看成為由某人主宰的輸贏的沖突;二是在辯論中,要讓學生學會對事不對人,即針對具體的觀點,而非個人;三是在問題解決過程中,要讓所有的成員發表完各自的見解再整合觀點,要防止在沒有弄清不同的觀點的之前就進行整合總結;四是讓學生采用他人的觀點或視角來看待問題,以理解他人的理論背景和看待問題的參照框架。例如:在學習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時,有學生從長方形面積計算遷移到“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不過也有學生馬上負遷移想到“正方形面積=邊長×4”,這時教室里一片爭吵聲。此刻正是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時機。讓學生組成正方、反方兩個小組,尋找說服對方的理由。最后再全班交流辯論,形成共識“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在討論之前,學生各持已見,誰也不服誰。通過小組討論,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也聽取了別人的想法。充分利用了思維沖突這一極有價值的教育資源,讓學生在合作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讓學習更主動,記憶更深刻,學得更有效。
(作者單位:甘肅省漳縣金鐘鎮挖度逸夫小學,甘肅 定西 74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