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磊



〔摘 要〕手工課課程是一門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和提升學生藝術涵養的實用性課程。本文通過合理安排手工課課程、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及多組織學生參加手工藝術實踐活動三個方面來談論如何提高學前教育專業手工課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學前教育 手工教學 實用性 創造性
隨著國家的繁榮興盛、社會的進步以及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對幼兒學前教育培養幼兒的藝術涵養、想象力、創造力及手眼協調能力得到了家長們的關注和重視。故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勢必要與這一形勢走向相結合,這就要求學前專業的手工教師在授課時采取合適的授課方法,既要注重幼兒對“美術”知識的培養,又要結合學生課程的系統性,提出相對應的措施,為學生日后從事幼教工作奠定良好的就業基礎。
學前教育專業手工課課程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一個分支,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是手工基礎課,后半部分是學前手工玩教具制作。課程目的主要是讓學生能夠去發現生活中的美,通過雙手使用相對應的技能創作出各種不同材料的平面或立體的工藝品。它不僅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會激發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提升學生的藝術涵養。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才智反映在他的手指上,只有讓孩子在操作中動手、動腦才能使他們的智慧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倍⒆觽兲焐拖矏蹟[弄一些小玩意,比如一個紙杯、一張紙、一個小瓶子,都能通過他們的手變出各種造型,極大地開發孩子們的思維想象能力及動手能力,是手腦并用中最有意義的活動。因此學好手工課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顯得尤為重要,在對自身手工課教學實踐的不斷探究和摸索中,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討論如何提高教育專業手工課教學質量。
一、課程安排以學生興趣為導向,突出手工技能的“實用性”
如何提高學前教育專業手工課的教學質量是我們專業教師的首要任務,合理安排課程,既讓課堂生動有趣,又要讓學生們感興趣,更重要的是讓課程緊貼幼兒園工作實際需求。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學前教育專業中的手工課是一門教授基本技能方法的課程,更是一門傳授知識、享受結果、讓人身心愉悅的課程。
(一)幼師工作中 “實用性”的手工基礎訓練分為五大模塊,即紙造型、布造型、泥造型、自然物造型、綜合材料造型。從中選取針對幼師工作崗位需求的實用性課程內容,如紙造型中的“剪紙”,剪紙是中國民間的傳統手工技藝,具有1500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具有千刻不落、萬剪不斷的完整性、趣味性、實用性和裝飾性。隨處可得的紙張加上剪刀、刻刀,就能變出精美的花紋,這對于學生極具有吸引力。單面、幾折、二方連續剪紙是非常適合幼兒學習的一種手工技能,一方面可以教中班及大班的幼兒學習簡單的剪紙技藝,能夠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開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另一方面還可以將剪紙粘貼在玻璃上或者手工燈籠上渲染節日的氛圍,裝飾幼兒園的環境。學幼師的多數是女生,布造型中的手偶娃娃,深受女生的喜愛。手偶娃娃的材料主要是不織布,不織布不僅顏色豐富鮮艷,而且厚實有絨感,做出來的小玩意色彩鮮艷還有毛茸茸的質感,它似乎沒有年齡的界限,非常受大眾的喜愛。手偶娃娃的制作方法是先制作一只寬松的手套,然后在中間指尖上端縫上一只可愛的動物頭部(手套的顏色必須與動物頭部的顏色統一),這樣一只能揮手、點頭的手偶娃娃就做好了。手偶娃娃屬于教具,在幼兒園一般起到的作用是配合繪本故事里的形象做出動態的姿勢,手偶娃娃的可動性具有引導幼兒進行語言思維的積極作用。在講述故事中,講述的數量、內容和過程是幼兒語言思維水平的具體體現。陳鶴琴認為:玩固然重要,玩具更重要。說明教具與幼兒活動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手偶的可動性可激發幼兒表達的欲望。事實上,幼兒在玩手偶的過程中,自然地就會出現語言表達。其次,手偶配合故事講述時,增加了信息總量。單純的語言講述傳達主要是語言信息,而手偶表現出的豐富的動作、表情既豐富了所要傳達的信息,還可能引發幼兒豐富的聯想,從而提高幼兒語言思維的信息總量。而外形與故事中角色形象一致的手偶,不僅有助于幼兒通過直接觀察獲得感性認識,而且為其進行角色形象描述提供了直觀的視覺形象支持。同時,形象化的手偶還有喚起幼兒相關記憶的作用,進而啟發幼兒的想象力。
(二)生活中的“實用性”,在布造型中主要教授的技能是“縫”,主要是在“襪子娃娃”這一節課中體現出來的。襪子對于我們來說是最熟悉不過的,是生活中的必需品,襪子本身具有的特點是:顏色鮮艷、花樣繁多、高彈性。用來做娃娃比較簡單,容易出成品。通過學習襪子娃娃,學會平針法、藏針法、密縫、縮口縫、輪廓線縫等針法,不僅培養了學生們的耐心和創造力,更好的是讓學生學會照顧自己及他人,一些縫縫補補的手工活都能自己完成,再也不需要求助他人了。綜合材料造型中的“易拉罐造型”,易拉罐屬于我們生活中的垃圾,針對學生在手工課上發出最多的抱怨就是“工具材料太貴了”,作為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化被動為主動,鼓勵學生多發現收集生活中的廢舊物品,變廢為寶,不僅解決了材料的問題,還能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處理易拉罐一般有兩種辦法:一種是組合易拉罐,一種是切割易拉罐(在幼兒園中一般我建議使用第一種會比較好,因為易拉罐切割開以后,切割口會變得非常鋒利,怕割傷小朋友細嫩的手)。組合的易拉罐可以拼出很多造型,如帆船、坦克、汽車、梅花樁等,切割的易拉罐則可以編成一個煙灰缸或是首飾盒,也可以直接做成筆筒,學生自己手工制作的作品都是生活中的必備品,不僅節約了開支,還能提升自己的成就感。
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化被動為主動
創新精神是人們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發現新事物,創造性地尋求解決問題新方法的高級思維過程。手工課教學內容巧妙地將科學性、藝術性、實用性和趣味性緊密結合,以獨特的魅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及學習的積極性。只是單單讓學生跟著教師一步步完成,不僅固化了學生的思維,也封閉了學生創造力的大門。



要提高學生的創造性,首先得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多給學生看一些美術作品、民間工藝美術品、自然景物、節日裝飾等周圍環境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如紙杯造型課,教學生如何運用幾只紙杯,通過切割與組合拼成一個人偶娃娃。課上給他們找了一些最近流行的時裝圖片或是播放一段時裝短片,教授了主要的制作技能,并沒有教他們如何做出一個完整的人偶。最后交上來的作業讓人很驚喜,因為沒有一個人偶是相同的,他們有著不同的表情:有微笑的、有咧嘴的、有的臉上還有兩朵紅粉粉的小腮。還有不同的發式,直的、卷的、長的、短的、有劉海的和中分的;最不同的就是它們的衣服,也是他們最花心思做的,為了搭配服裝的效果還涂上了水粉顏料,裝飾了小飾品,各具姿態,各有千秋。在家庭作業中,發現學生們對這堂課的喜愛一直在延續,他們結合生活及網上的資料,不僅用紙杯制作出人偶,還做出了幼兒們喜愛的各種動物、花卉、桌椅等。
打破“教”與“學”的對立情況,在教學中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讓他們主動地去探索、去發現,從而找到解決的辦法,培養自學的好習慣和創造精神,鍛煉學生自身實踐能力,去發現生活中的美。
三、多鼓勵學生參加手工作品比賽及舉辦手工作品展覽,獲取成就感
在一階段的教學過程后,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多多參加手工作品比賽,并舉辦手工作品展覽,具有以下幾點意義:一是鍛煉自我,激發內在潛力。多參加比賽,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優缺點,能鍛煉自己的創造力及動手能力。通過“比賽”、“作品展”給自己施加壓力,產生動力,突破自我,激發內在潛力。二是增強自信心,獲取成就感。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的、被肯定的,希望得到大家的認可,通過比賽、展覽這個平臺,讓學生增強自信心,也更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情感。如在手工課堂上,學生們最喜愛的并不是老師在課堂上所講授的新知識,而是最后的15分鐘里教師的作業點評。學生們歡快地用雙手招呼我到他們的座位上點評他們的作品,用閃著亮光的雙眼望著我,希望得到我的“表揚”。 “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這是一句亙古不變的至理名言,直至今日都還是適用的。自信心增強了,做什么事都提得上勁了,那教師開展的一系列工作都能被支持,自然學生的能動性就增強了。三是總結經驗,提升自我能力。在手工作品展上集結的并不是一個教師及一部分學生的成果,而是集合大家的智慧,新的理念及思路也能帶動自己思維的擴散,開創自己的眼界。同學之間發表對別人作品的看法,也是審美能力的體現。在發現別人作品中閃光點的同時,能夠良好地吸收別人作品的優點,并自我好好反省?!笆止撟鳌本褪遣粩嗫偨Y前人經驗、加上自我不斷完善和拓展的這樣一種手工活動。觀察并學習別人的制作過程及制作技巧,有利于學生及時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改進,從而提升自我能力。
在學前教育專業手工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安排好教學計劃,適時地安排比賽活動,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審美能力、創造能力、美化生活能力等得到充分地發揮,才能收到較高的教學成效。
(責任編輯:謝琛)


參考文獻:
[1]許遠忠.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手工課教學探索[J].科技信息,2012(33).
[2]吳新星.關于學前教育《手工制作》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J].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
[3]郭劍鑫.關于高校學前手工課教學的思考[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3(11).
[4]王美溢.如何提高學前教育專業手工課教學質量[J].文教資料,2012(5).
[5]黃清華.在學前教育手工教學中提高學生創新能力[J].美術教育研究,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