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芬
摘要:詹姆斯·喬伊斯是一位聞名世界的文學大師,《阿拉比》是他的代表作品,在這部作品中他對象征主義手法進行了充分運用,進一步豐富了作品的內涵。本文主要從象征意義視角下對《阿拉比》進行了解讀。
關鍵詞:象征主義;視角;《阿拉比》;解讀
從象征主義視角來解讀《阿拉比》可以發現,故事中無論是人物、精神,還是環境都帶有一種超出文學本身的豐富內涵。詹姆斯·喬伊斯是愛爾蘭一位著名的詩人與作家,意識流手法是他慣用的一種創作手法,在《阿拉比》這部作品中,他對該手法進行了充分的運用。文中提到了很多表面上看似平常,但卻具有豐富意蘊的象征因素,使得作品更貼近于現實生活,具有極高的藝術魅力與文學價值。
一、象征主義視角下《阿拉比》的精神意象解讀
在開始部分,《阿拉比》就對愛爾蘭少年真實的生活狀況進行了描述,作者通過描寫一些平常、簡練的生活環境來展現了愛爾蘭人普遍存在的兩種精神意象,即精神盲目與精神癱瘓。
一方面,作者將北里齊蒙德街描寫成一條死胡同,這種寫法雖然簡單,但卻能深刻的展現出愛爾蘭少年的生活環境毫無生趣,并表明少年所憧憬的愛情也會進入“死胡同”,所有的希望與前途都會破碎。《阿拉比》的結尾寫到愛爾蘭少年覺得自己成了一個備受嘲弄而又充滿虛榮心的可憐人,這驗證了“死胡同”的象征意義。文章開頭所提到的環境意象是為之后的愛爾蘭少年理想破裂、無法實現向往的生活并逐漸走入“死胡同”進行鋪墊。另外,通過描寫愛爾蘭的社會環境也進一步揭示了作者本人在童年時期所體會到的孤獨、痛苦以及黑暗氣息。
另一方面,文中寫到街區盡頭的一棟樓房沒人居住,以及街區的房子相互陰沉著凝視對方,這里的“房子”象征著愛爾蘭人的一種精神思想與生活態度,它表現出了愛爾蘭人在面對陰冷、昏暗、死氣沉沉的社會現實時內心無動于衷的冷漠態度,對這一個個有知覺的正常人不知反抗,精神處于麻木當中的消極行為進行了批判。在這一群思想陳舊、目光短淺的愛爾蘭人中,少年的嬸嬸是最為典型的一個人物形象,她每天就如同機器人一樣按時進出教堂,虔誠的信奉著天主教,從她的思維模式中可以看出,對于愛爾蘭人來說,當時的社會風氣就如同一種精神上的枷鎖。
二、象征主義視角下《阿拉比》的意象解讀
在《阿拉比》中,詹姆斯·喬伊斯運用象征主義的手法對大量意象進行了描寫。從象征主義的角度來解讀《阿拉比》中的意象可以體會到,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教會與教義從精神上對愛爾蘭人進行了約束,反映出當時愛爾蘭出現了嚴重的信仰危機。以下主要是從三個層面來解讀《阿拉比》中的意象:
第一個層面是對死去的牧師所象征的意象進行解讀。從小說開頭所交代的這些信息中可以看出,在從事牧師職業時,牧師雖然具有很強的責任心,但同時也在不斷剝削當地人民以獲得更多錢財。結合當時愛爾蘭地區的經濟情況可以知道,牧師這份職業的薪酬并不高,但他卻能攢下這么多錢財,這就反映出了牧師的思想也在逐漸往世俗化方向發展。牧師象征著教會,他活著就意味著教會還處于興旺當中,他死去就意味著教會逐漸沒落。
第二個層面是少年在牧師遺物中找到的三本書。在這三本書中,只有一本是關于教會的,另外兩本則是關于愛情與冒險的。從這兩本無關于教會的書可以看出,牧師本身也希望能夠擺脫宗教的束縛,融入到世俗生活中去。在閱讀這三本書的過程中,少年逐漸受到書中關于愛情和物質的內容影響,對肉欲與物欲的渴望越發強烈。但同時少年又深受教會思想的約束,為堅持追求純潔的、至死不渝的愛情而不斷壓抑內心的欲望。在這種精神枷鎖的影響下,少年對愛情的追求逐漸蒙上了一層濃烈的色彩,在他眼中,曼根姐姐就如同圣女一樣神圣不可侵犯。這三本書之間是存在一定矛盾的,它們在體現愛爾蘭人深受教會思想約束的同時也表現出了愛爾蘭人追求世俗化的物質生活的強烈渴望,同時這三本書還象征了愛爾蘭人在教會思想的強烈束縛下不斷壓抑內心對于世俗的渴望,逐漸沉浸在腐爛、麻木的生活當中。
第三個層面是《阿拉比》中提到的蘋果樹、荒廢的花園以及上銹的打氣筒等,這些象征著原來幸福而又快樂的生活被破壞,愛爾蘭人精神上的家園逐漸衰敗。上銹的打氣筒更象征著人們拋棄了曾對其精神進行指引的宗教思想,但也導致人們出現了信仰危機。
三、象征主義視角下《阿拉比》的理想與愛情解讀
在《阿拉比》中,愛情與理想是比較重要的主題與意象。曼根姐姐是少年愛慕的對象,她象征著一種美好、浪漫的愛情。文中作者并沒有從正面對曼根姐姐進行描寫,而是借由主人公的描述與想象,營造出一種神秘感,象征著愛情不可捉摸,但又具有讓人如癡如醉的魅力。
在這部小說中,阿拉比也是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意象,它象征著一種精神上的寄托以及對于愛情與理想的追求,也象征著少年對曼根姐姐內心的期待與憧憬。阿拉比的衰敗意味著少年對于愛情與理想的追求走向了失敗,象征著愛爾蘭人的精神逐漸陷入麻木與癱瘓當中。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詹姆斯·喬伊斯在《阿拉比》中運用象征主義充分揭示了當時愛爾蘭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深深影響著愛爾蘭人的社會與精神文化,讓讀者深刻體會到精神枷鎖對于人性的束縛,從而使得該小說的內涵更加豐富,更具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張蔚.象征主義視角下對《阿拉比》的解讀[J].語文建設,2015(05).
[2]張秀清.現實與夢想的差距——《阿拉比》的現實主義與象征主義雙重層面解讀[J].福建行政學院福建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