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艷強
摘要: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具備文化內涵的語言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應該滲透英語國家的文化,來增進學生對英語的理解和運用,同時加深學生對本土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本文旨在通過文化背景的傳播,進一步有效地提高小學英語教學,使學生能夠準確、得體、流利的使用英語進行交流。
關鍵詞:語言;文化意識;小學英語教學
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曾說過:“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語言與文化唇齒相依”(鄧炎昌,1989),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所以語言的展現(xiàn)是應該以文化為依托的。《新課程標準》“強調用語言做具體的事,而不是簡單的語言輸出(表達)”這就是說,語言學習的終極目標是交流。學生們學習英語都是為了能夠運用英語去交流,去溝通,去了解世界。如果我們根本不了解對方的文化是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的。
一、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滲透文化意識
英語教材是教師輸人文化最好的載體,在現(xiàn)行的教材中,編者已經較好地關注到了文化的內容。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英美文化滲透在教材的每一個章節(jié)中,教師的著眼點不僅是要教會學生語言知識和技能,同時要著眼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人文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高。日常教學中,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寶藏,擴大學生接觸他國英語文化的范圍,特別是那些會影響語用和語義的文化因素,與本國文化加以比較,因勢利導,積少成多,增進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理解。
(一)通過稱呼語滲透文化意識
稱呼是人與人之間的稱謂, 英語中初次見面稱Mr.、Mrs.、Miss.、Ms. 或Dr., 熟悉后就直呼其名, 即便是親屬之間也直呼其名, 是平等友好的關系的體現(xiàn)。但在有著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中國, 上下尊卑表現(xiàn)得很明顯, 除要稱呼同志、師傅外, 有的還要冠上表其地位或職位的稱呼如某某書記、某某所長,某某校長等。
親屬稱謂也是反映中西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例證。在我國,親屬稱謂大都能體現(xiàn)親屬之間的關系展示一覽無。而在西方稱謂上比較籠統(tǒng)、模糊,一詞多義。如brother兄弟(sister姐妹)同為一詞,年齡大小不分;grandpa既指爺爺也指外公(grandma奶奶,外婆),父系、母系不分;uncle可指叔、伯、舅、姑父、姨父(aunt可指嬸、姑、姨、 舅母),年齡、父系、母系不分。英語中的cousin一詞更是無所不能,它不但年齡、父系、母系不分,連性別也不分,囊括了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等一系列漢語稱謂。
(二)通過問候語滲透文化意識
在問候語方面,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習慣和英語國家的文化也有很大差異。中國人見面常問“去哪兒?”、“忙著呢?”、“吃了嗎?”等,以表示關心。當問一個西方人“你干嘛去?”而英語國家的人卻對此比較反感,會被認為是窺探了別人的隱私,是不禮貌的。在英語中打招呼的用語是“Hi!”,“Hello!”,“How do you do?”,“Good morning.”等。英語學習者要了解英美國家通常不問對方收入,體重,年齡,宗教信仰,婚姻狀況等。否則會被視為沒禮貌的表現(xiàn),甚至是冒犯的行為。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因此,教師應該及時而恰當地把這種文化差異滲透給學生,從而為學習得體的語言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通過詞匯學習滲透文化意識
單詞是英語最基本的組成部分,英語詞匯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在教授單詞的同時,也要注意對英語單詞背后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評價。如“dog”一詞,在中國文化中多為貶義,如“狐朋狗友”、“走狗”“狗腿子”等,而在西方,狗卻被認為是人類忠實的伙伴,和狗有關的用語有:lucky dog幸運的人,top dog優(yōu)勝者,under dog 失敗者, “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等褒義詞。又如red一詞,在英語國家和中國,紅色往往與慶祝活動或喜慶日子有關,英語里有“red—letter days”(節(jié)假日)。但英語中的“red”有著更廣泛的含義。
三、利用節(jié)假日,及其特殊的情景,讓學生真實直觀地感受外國文化
“Learning about the culture of another country is the highest purpose of language teaching” (1904 Jespersen). 語言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對于該國文化的學習。而最能代表文化,反映民族習慣的是各種節(jié)日。東西方國家都有各自的節(jié)日,如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the Dragon Festival,Mid—Autumn 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jié)),Easter(復活節(jié))和Christmas Day (圣誕節(jié))等。每個節(jié)日都包含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語言的同時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西方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Tell me, I will forget. Show me,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I will understand. 因此我們可以開展以節(jié)日文化為題的交際活動,讓學生通過英語互動,親自參與,在真是的情景中學習語言的同時感受西方文化。
總之,在小學英語階段,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因素,運用多種渠道,適時適當地注重文化意識滲透,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在學習和掌握語言的同時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使學生能正確理解和準確使用英語、從而真正學會運用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