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飛
【摘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自由、平等的商品交換經濟,是以契約為基礎的契約經濟。從商品經濟中生發出來的包含自由、平等、嚴守等品格的契約精神對維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有著重要作用。但是,今天的中國社會,契約意識淡薄,契約精神嚴重缺失。中國經濟想要實現持續有序發展就必須培育契約精神,構建誠信社會。
【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契約精神;構建
一、契約與契約精神的內涵
(一)契約的內涵
1.西方語境下的“契約”
西方的“契約”最早形成于古羅馬時期。《拿破侖法典》第1101條寫到:“契約作為一種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數人對于其他人或數人負擔給付、作為或不作為的債務。”所謂合意就是簽約雙方當事人意見一致的狀態,契約的簽訂必須建立在雙方一致同意的基礎上。何懷宏在《契約倫理與社會正義》一書中將西方歷史上先后出現過的契約概念概括為四種:“一是作為經濟法律概念的契約,主要見于羅馬法;二是作為宗教教學概念的契約,主要見于《圣經》;三是作為社會政治概念的契約,主要見于中世紀末“反暴君派”理論家和近代霍布斯、洛克、盧梭等人的著作:四是作為道德哲學概念的契約,主要見于羅爾斯著作。”
2我國中國語境下的“契約”
“契約”最早在中國是分開使用的。“契”作為動詞,意思是契刻,是刻記表意符號的一種手段。作為名詞,具有符信的意思:“約”作為動詞,是約束的意思。作為名詞,表示以語言或文字預先規定須共同遵守的條件。到了曹魏時期,我們才將這兩個字連起來使用,用來指證明出賣、借貸關系的文書。中國最早的有實物可考的契約出現在西周時期,這一時期,人們買賣商品時會簽訂契約,并且有專門的官吏負責官吏和監督此事。到了魏晉時期,出現了紙質契約,被廣泛使用。隨后,契約在宋、元、明、清時代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但主要應用于經濟和法律領域。
(二)契約精神的內涵
契約精神是指在經濟活動中由契約關系派生出來的一種原則,是由自由、平等、嚴守、權責對等構成的一種精神。現代意義上的契約精神不再局限于法律形式、經濟領域,其作為一種社會公共生活的公共精神,是對社會秩序、對人們行為的規范和約束。契約精神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契約的自由精神
契約應當是訂立各方的自愿選擇,而不應當是脅迫所為。如果當事人不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愿,那么契約就無法達成,即使達成了也不具備法律效力。契約的自由精神意味著,當事人有訂與不訂契約的自由,有選擇締約對象和締約方式的自由,有選擇契約內容和契約形式的自由。
2.契約的平等精神
契約的平等精神要求契約的締結必須以契約主體的地位平等為前提。契約各方應該平等地遵守契約,平等地承擔因違約而引起的責任。契約各方都要按照規則辦事,任何一方都不得憑借手中的權力、資源等對弱勢一方進行欺壓。
3.契約的嚴守精神
契約是權利和義務的統一,契約當事人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也要履行相應的義務。契約各方都應該遵守契約規則,嚴格按照契約內容來活動,一旦某方違反了契約規則,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契約精神缺失的表現及原因
(一)契約精神缺失的表現
1.契約自由的缺失
契約本是契約各方的自由合意,但是現實中契約卻是脅迫所定,這一點在商家和消費者之間有明顯體現。在市場經濟中,商家是行規的制定者,其經常通過更改價格或對消費者提出不合理要求來贏得利潤,我們最常見的就是“霸王條款”、“禁止自帶酒水”、“最低消費”。面對商家單方擬定的這些行規,消費者如果想要滿足自己的需求就必須被動的接受。這樣,消費者就失去了擬定條款的權利和與商家談判的自由,違背了契約的自由精神。
2.契約平等的缺失
契約的形成是以主體地位平等為前提的,但是現實中很多契約都是建立在不平等之上。國有或自然壟斷企業一直受到政府的支持和保護,居于獨占或寡頭壟斷地位,這類企業經常憑借手中的資源優勢,打破平等規則,隨意地制定規約。石油、天然氣、電力等壟斷企業經常自己單方面制定價格或抬高產品的價格,完全無視消費者的感受。契約的不平等在勞資關系方面也有體現,資本家為了獲得更多利潤,隨意剝削勞動力,但是勞動者并沒有得到相應的工資,有時還會面臨炒魷魚的風險。
3.契約嚴守的缺失
契約一旦訂立,各方必須遵守契約的規則和內容,否則契約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但是,現實中往往簽訂契約的多,履行契約的少。契約失守現象有很多,例如企業制假售價,超市價格欺詐,企業串通漲價……其中契約失守最為典型的就是企業老板拖欠農民工工資。農民工辛辛苦苦地按照企業的要求完成了該做的工作,到最后卻沒有獲得相應的報酬。企業的這種失約行為影響了農民工的正常生活,破壞了企業形象,擾亂了社會秩序。
(二)契約精神缺失的原因
1.經濟基礎因素
小農經濟和計劃經濟的長期存在使得中國失去了契約精神形成的經濟環境。我國長期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基礎,在小農社會里,人們生產的東西能夠滿足本家庭的需要,所以不需要與外界進行交換,更不需要與他人簽訂契約。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恢復和加速經濟發展,我國實施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此體制下,我國限制商品經濟的發展,主張消滅商品貨幣。國家統一調配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通過政府的行政命令來組織、協調經濟發展。計劃和指令的出現使得經濟主體失去了自由行事的機會和權力,與誰簽訂合同以及合同的內容都由政府說了算,計劃經濟體制妨礙了契約精神的形成。
2.政治環境因素
我國政治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中國失去了契約精神形成的基本前提。我國經歷了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在封建社會里,君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任何人都不得違背。后來經過帝國主義的入侵,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但每個人而且整個國家都失去了自主性、主動性,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都遭受了很大損失。后來,新中國的成立也沒有為契約精神營造良好的環境。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靠行政命令來主導國家運行,人們不能根據自己的政治意愿參加政務活動。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中,很難看到平等、民主的影子,也就根本不能形成契約精神。
3.傳統文化因素
我國古代提倡的重義輕利思想使得中國失去了契約精神形成的動力機制。中國傳統文化將義和利作為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孔子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孟子的“去利不仁義”都體現了這一點。這里的“義”指統治階級的利益,“利”指個人利益,重義輕利要求個人利益讓與甚至完全服從集體利益。契約的形成是以追求個人利益為前提的,沒有個人利益就不會想成契約。但是,重義輕利思想是對個人正當利益的否定,所以在這種思想的籠罩下不會形成契約精神。此外,我國傳統文化極力推崇中庸思想,主張中和,不鼓勵競爭。中庸思想扼殺了人們的主體意識、競爭意識、進取意識,阻礙了契約精神的培養。
4.法律制度因素
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得中國失去了契約形成形成的保障。契約產生于經濟交往之中,要想維護交往雙方的利益僅僅依靠道德的力量是不夠的,契約的實現需要法律的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在不發達的商品經濟基礎之上,而且是由計劃經濟轉化而來,在完成轉變的過程中,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法規沒有同步建立。近幾年,我國也在摸索前進,試圖完善相應的法律體系,但是由于經驗不足,成果不是很明顯。所以,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延緩了契約精神的形成。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契約精神的構建路徑
(一)經濟方面
1.完善產權制度
馬克思說過,只有能夠自由地支配自己的人身、行動和財產并且彼此權利平等的人們才能締結契約。由此可見,契約的建立必須以產權獨立為前提。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健全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的保護,清理有違公平的法律法規條款。完善產權制度,首先,要加強企業產權改革,將政企不分、產權不清、不負盈虧的企業改造為政企分開、產權明確、自負盈虧的企業。其次,要加強私有產權法律制度建設。我國憲法規定,公共財產神圣不可侵犯,但是對私有財產的保護力度不夠,導致一些人以維護公共利益的名義侵犯私人財產。因此,我們必須完善保護私人財產的法律制度,使得法律對私人財產和公共財產同等保護。
2.規范經濟秩序
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在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要想建立誠信經濟就必須規范企業的生產行為,加強企業的契約精神建設。首先,培養管理者的契約意識。管理者負責企業的頂層設計,掌握著整個企業的發展,企業是否誠信與管理層息息相關,只有管理者增強了契約意識,企業才會誠信發展。其次,培養員工的契約意識。企業的生產、銷售環節都是由員工完成的,有了契約意識,員工會在生產過程中考慮企業發展及消費者利益,規范自己的生產行為。
(二)政治方面
1.推進民主政治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因此,孕育于市場經濟中的契約精神的建立和發展也必然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在專制的制度下,公民沒有自由、沒有主體性、沒有平等意識,很難形成契約精神:在民主的制度下,公民有自主權、有平等觀念,對契約精神的培育大有裨益。因此,想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構建契約精神,我們就要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切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讓平等自由、獨立自主的原則成為公民的自覺意識。
2.加強法制建設
“制度以其規范性、強制性的突出特點,決定了制度安排在契約精神形成過程中的決定作用。”首先,政府要完善契約法律制度,切實保證有法可依。單純依靠市場的演變短期內很難培養契約精神,而且人們訂立契約的私利性使得構建契約精神更加困難,為此,我們要加強法律制度建設。政府要建立一套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性適應的法律體系,并保證法律的有效實施。其次,政府也要加強懲戒制度建設,加大執法力度,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提高企業違約成本,讓我國的信用體系建立在法治軌道上。
(三)文化方面
1.批判繼承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淵源流長、博大精深,其中儒家文化對人們的影響最為深遠。傳統儒家文化講究“三綱五常”,主張“官本位主義”,強調等級觀念、隸屬關系,這種文化反映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不平等的,這與契約的精神品格是相悖的,所以,我們要在培育契約精神時要清除掉這些障礙。儒家文化并不全是糟粕還有很多精華,例如中國儒家傳統文化中的“言必信,行必果”、“仁者愛人”,這些思想會幫助我們構建誠信社會、培育契約精神。所以,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中適宜契約精神生長的部分。
2.合理借鑒西方理性文化
契約精神本質上是一種理性精神,當然需要一種理性文化氛圍。但是,中國一直是一個人情社會,喜歡用道德標準衡量人們的行為,理性文化缺失。而西方國家非常重視理性,其契約精神的建立和發展與其理性主義的文化傳統息息相關,西方契約精神是其理性主義精神的重要載體。所以,我們可以借鑒、吸收西方的理性文化來加強中國理性建設,為契約精神的培育建立理性文化氛圍。
(四)社會方面
1.營造契約環境
“環境是培育人的思想意識的潛在力量,它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人的思想意識的形成。所以,營造自由、平等、誠信的和諧環境也是培育契約精神的重要路徑。”為此,我們要加強契約環境建設。我們的網絡、電視等輿論媒體要在全社會范圍內進行誠實守信的宣傳教育,進行誠信人物和企業的宣傳,為契約精神的培養建立良好的輿論環境。
2.增強契約意識
契約精神的成長不僅需要外部環境還需要內部環境,這里的內部環境就是契約主體的內心認同。契約精神真正建立的標志就是契約主體將契約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而要達到這一要求,契約主體必須具有契約意識。在日常生活中,首先,公民就要轉變自己的傳統觀念,增強契約意識,規范自己的行為,通過契約與他人建立聯系。其次,公民要加強對契約執行的監督,通過契約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