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職業教育吸引力不足是教育發展無法回避的問題,新制度主義理論對這一問題的解釋有著不同的視角。在新制度主義視野下,重倫理輕技術的傳統文化、工業文明價值觀的缺失及其由此導致的技術技能人才地位低下等不良的發展環境是職業教育吸引力不足的根本原因。進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強職業教育的文化認同、改善職業技術人才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完善職業教育頂層制度設計。
關鍵詞:職業教育;吸引力;新制度主義
作者簡介:朱雪梅,女,河南駐馬店人,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高職所副所長,副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01-0057-04
職業教育自產生之日起就與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相連,它在開發人力資源、促進就業、滿足多元化教育需求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成為一個任何民族和國家都不敢忽視的力量。發展職業教育已經普遍成為世界各國政府的政策重點所在,更是被發展中國家視為趕超發達國家的關鍵途徑。然而,在大多數國人的心目中,職業教育的“二流教育”形象仍然根深蒂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分離、抵觸甚至走向對立,并造成了內在的關系緊張,職業教育招生仍然是高考最后批次錄取,成為學生“不得已的選擇”。為何中國政府發展職業教育熱情高漲,然而社會民眾卻并不熱衷,并斥之為“二流教育”?職業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問題成為教育研究者無法回避的重要課題。新制度主義認為,各種社會和政治制度具有其不同的文化基礎,文化基礎下的路徑依賴適用于解釋任何一種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的變遷。為此,本文選擇新制度主義視角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剖析,以期對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出路有所啟示。
一、新制度主義觀點與評述
(一)新制度主義分析范式:整體和有機的方法
新制度主義的研究是在以前基于個人理性、行為主義、功能主義等一般制度研究的反思與批評的基礎上建立起來,“它采用整體和有機的方法,認為個人的信仰、價值和行動內含于文化之中,其核心是理解制度變遷和調整的過程。它強調權力關系、法律體系和技術在制度的形成中是關鍵的解釋因子。”[1]而“之所以稱之為新制度主義,僅僅因為在這些領域的許多學者都懷疑對社會過程的原子論的解釋,而都贊成制度安排和社會過程的重要性。”[2]新制度主義對教育者的重要性在于它提醒人們教育改革必須涉及學校組織的“深層結構”問題和學校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深層結構”問題,教育制度的形成是改革目標、社會文化、價值與行為方式共同作用的結果。
(二)社會文化、價值觀念與制度相互作用
新制度主義認為制度由規制、規范和文化認知構成,與其相關的各種因素共存于組織的環境中[3]。新制度主義把文化與價值觀念等因素引入了研究對象的范疇,將文化、行為規范和各種法規制度各自賦予其制度含義,“這種界定打破了制度與文化概念之間的界限。”[4]人類行為、社會環境和制度之間以各種復雜的方式相互作用,而文化被作為社會發展與教育制度之間溝通理解的橋梁[5]。基于這一思想,制度的含義得到了擴展,不僅包含了一般意義上的正式制度,也包含習慣習俗等組成的非正式制度。二者的相互作用關系體現在:在正式制度的主導下,作為文化、觀念或傳統的非正式制度在各個層次上制約著正式制度的實施推行。因此,能夠被社會文化接納與認可的正式制度可以得到順利推行,而與社會傳統、文化背景相沖突的制度則難以推行。因此,文化認知是制度實施的基礎,制度變遷必然以文化的轉型作為先導,只有制度安排,卻缺乏文化基礎和制度實施機制,再好的制度也是一紙空文。
(三)制度變遷具有“路徑依賴”的特性
制度變遷是新制度主義理論提出的又一核心概念,它是指制度的替代、轉換、交易與創新的過程。制度變遷分為兩種:強制性制度變遷和誘致性制度變遷。前者具有漸進性、自發性、自主性的特征,常常表現為制度的完善;后者則是由政府法令強制推行的變遷,常常表現為制度改革或創新。之所以出現這種區分,則是由于制度變遷具有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的特性。正是由于路徑依賴這一特性,制度變遷有可能正確而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也可能失誤而陷入惡性循環之中,需要強大的外力作用或者政權更替才能夠改變制度的無效率狀態。制度變遷的過程與結果受以下兩方面的影響:一是制度變遷的起點——歷史社會環境,即人們過去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可能的選擇,因此現有的制度多是由原有制度變體和進化而來,正如諾斯在《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中的觀點,“今天和明天的選擇是由過去決定的”[6];二是制度變遷的環境——文化傳統、信仰體系等觀念因素,制度變遷的方向和可能出現的制度形式與此關系密切。正是由于在不同社會中存在歷史社會起點、文化傳統和信仰體系等方面的不同,不同國家和地區實施制度變遷過程和結果存在巨大的差異。
二、新制度主義視角下中國職業教育吸引力不足的文化成因
在新制度主義視野下,任何國家的教育制度與發展路徑都基于本國獨特的歷史傳統與文化基礎,對社會文化、觀念、規范等歷史形成的規則存在著“路徑依賴”。因此,職業教育發展在不同國家的發展路徑取決于本國的歷史沿革、文化傳統等因素的作用,不同的職業教育制度與發展模式就在這一過程中形成。歷史起點、民族文化、社會觀念成為理解不同國家職業教育發展模式的關鍵背景,也成為解釋不同國家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形成的關鍵因素。在這一視角下分析造成中國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隔離、人文割裂、企業缺位等問題,可以得出以下觀點:中國傳統文化重倫理、輕技術的倫理理念,工業文明價值觀的缺失及其由此導致的技術技能人才地位低下等不良的發展環境是職業教育吸引力不足的根本原因。
(一)重倫理輕技術的傳統文化
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吸引力不足的原因深刻而多元,但重倫理輕技術的傳統文化觀念根深蒂固地影響著人們對職業教育的認知:“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傳統觀念中充斥著對勞動的輕視,讀書的目的就在于擺脫這種地位低下勞動者的角色。這種傳統文化價值觀與職業教育培養技術技能型勞動者、重應用、重實踐的目的觀和價值觀是沖突的,這種價值觀導致了人們在思想觀念上輕視職業教育,進而影響了人們對職業教育的看法。現實中人們往往把高職教育看成是一個專科層次的短期教育,而非一個實用型教育類型;在招生制度安排上,優先普教、冷落職教,高職院校招生按批次排在普通高校之后招生,這使得社會普遍認為,只有成績差、報考普通院校無望的學生才能無奈地選擇職業學校。這些觀念和制度安排都產生了教育內部歧視性的效果,產生高職院校低人一等的選擇結果。
(二)工業文明價值觀的缺失
隨著工業社會的到來,大機器工業生產的發展催生了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西方社會產生了重視技術、技能的工業文明。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揭示了“自助者天助之”,倡導“恪盡職守、努力工作”的敬業精神的新教倫理對資本主義工業萌發的決定性作用,這就是工業革命之所以發生在西方國家的關鍵原因所在。但長期以來,中國傳統文化所存在的社會基礎依存于小農經濟的農業社會,歷代封建社會都是重農抑商;即使經過了“西學東漸”、“五四”運動、改革開放等多次思想解放運動,也經歷了追趕先進工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但其社會觀念仍處于較低階段,目前也還沒有系統形成尊重勞動、崇尚技能、恪盡職守的工業社會價值體系。
很多研究者在分析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在中國受到阻礙的原因時,都會有共識地論及中國傳統的教育觀念:讀書做官,輕視商業和實用技術,重視知識灌輸等,但卻常常忽視了中國工業文明缺失這一事實。時至今日,雖然落后的傳統觀念正在轉變,但新的工業文明還遠未形成,新的價值體系還有待建立。新制度主義視野下,職業教育發展存在著文化依賴,如尊重社會分工帶來不同職業差異、發展技術專長、技術創新精神等,中國社會亟需補上工業文明這一課。歷史上,中國從不乏個性鮮明的地域商業文明,然而在它們還未來得及融會并成就“中國工業文明”,尚在襁褓中的中國工業革命由于外來者的入侵而斷層。而如今,省略了西方社會經歷過的工業革命階段,中國直接進入一個以“全球化”為標志的經濟體系中。中國在短暫的工業化過程中,缺乏像西方一樣對工業文化長久的吸收和積淀,未能形成被普羅大眾認可并信賴的工業社會的共同理念與價值觀。社會缺乏對社會競爭和創造的保護與激勵,行業協會變為企業俱樂部從而失去了有效監督、領導與公信力,普通的工商業從業者難以進入社會主流或上流,有被邊緣化的傾向。以上種種,均為中國缺乏工業文明之外象。中國最優秀的人才絕不是在工業、企業,而在企業工作的人才也得不到在工業文明中應有的社會地位。這是我國職業教育長期得不到甚至現在也未得到重視的深層次的原因。
(三)技術技能型人才社會地位低下
中國技術技能型人才地位低下,學歷社會的特征依然明顯。在中國短暫的工業文明史中,價值體系未能經過歷史的沉淀形成與完善,靠技術勞動工作創造產品的技工、技師等生產者得不到應有的社會地位。接受了職業教育的學生其將來的工作崗位和薪酬水平沒有顯著提升,在工資分配制度上,技能型人才的工資福利待遇一般不如智力型人才高,同時工作條件差,勞動強度大,技能型人才的勞動價值與社會地位也未獲得廣泛認可與肯定。由此導致中國最優秀的人才在職業選擇中都去考公務員、進國家機關,而不是去企業從事技術從事生產。
在以上社會背景下,職業教育“低人一等”的地位仍沒改變,大多數畢業生就業層次低、穩定性不高、可遷移能力差仍是不爭的事實。高職低人一等的看法不僅在學生中,而且在家長和教師中亦十分普遍。許多學生報考職業院校是“不得已的選擇”,許多考生寧愿以高成本的多次高復來爭取就讀本科的機會,而不愿去讀已考上的高職院校;許多家長不愿意讓子女選擇職業教育,因為這意味著沒有一個好的前途。
三、新制度主義對提高中國職業教育吸引力的啟示
在新制度主義視野下,正式制約(例如政策等)、非正式制約(例如習俗等)以及它們的實施,是制度變遷的兩條基本路徑,基于此,意識形態和國家制度應是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需要關注的兩個維度。而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和職業教育發展時日尚短,職業教育吸引力提升除了需要從增強職業教育的社會文化認同和完善國家制度兩個維度努力外,同時需要關注職業教育發展外部環境的改善,即改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發展環境和社會地位。
(一)增強職業教育的社會文化認同
新制度主義認為,“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可能的選擇”[7],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文化一方面造就了這個偉大的民族,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成為發展的包袱和桎梏,職業教育的發展正是在這種包袱和桎梏中艱難前行。作為后發型現代化國家的中國一直在借鑒、引進國外職業教育模式用于自己的發展,但常常只學到皮毛或形式,而難以得到徹底的實施。其根本原因在于,任何行之有效的發展模式都與本國政治、經濟背景、文化傳統以及高等教育系統的變化密切相關,是社會土壤和文化環境的孕育。中國職業教育要得到更多的社會文化認同,不僅要從形式上借鑒他國,還有待于重建中國的職教文化內涵,增補職業技術教育的文化基因。歷史表明,任何社會理想和目標的實現都需要群眾的覺悟和參與,由此必須運用多種手段和形式廣泛、深入宣傳職業教育的價值,如動員中小學生觀摩全國、各省市舉辦的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讓其從小樹立強化勞動光榮、技術工人偉大等意識;設置法定的職業教育節、技工節等,褒獎通過職業教育而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士;學校與企事業單位在相關節日開展活動、舉辦一定儀式,在全社會形成重視職業教育的氛圍和習俗。
(二)職業教育國家制度的設計與推行
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存在社會層面、經濟層面、體系層面以及財政投入四個層面影響職業教育吸引力的制度性障礙[8]。而從本質而言,制度性問題是職業教育吸引力缺乏的根本問題。由于我國職業教育的辦學體制,制度問題主要指向政府與政策,政府賦予了職業教育的合法性,在合法性的基礎上的制度供給和資源供給成為高職教育存在與發展的動力源。為提高職業教育吸引力,應在國家制度設計和推行上著力完善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完善現代職教體系,打通職業教育人才層次提升通道。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重要類型,高職教育應當具有完整的體系,然而由于高職舉辦時間相對較短,加之國情的特殊性,使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長期局限于專科層次,體現終身教育理念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遠未形成。雖然國家提出應用型本科轉型為高職本科,但并未有制度設計使其與占半壁江山的專科高職相銜接,致使高職專科學生仍然缺乏學歷上升通道。這局限了高職學生的發展,極大地降低了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因此構建中、高、本銜接的終身職業教育體系,是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制度設計的根本。
二是加大對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政策鼓勵和財政補貼力度。中國職業教育落后于企業實踐、教育質量提升困難的根本原因在于,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的合作既缺乏文化傳統,也缺乏利益機制。因此,應從國家層面上出臺制度政策,鼓勵企業多方面參與職業教育,如對企業捐贈儀器、設備給予更多政策鼓勵,對接受學生實習實訓,給予鼓勵和補貼,這也是國際上鼓勵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通常做法。
三是要改革職業教育的辦學體制和管理體制。制度設計上可以探索企業、學校“雙主體辦學”體制,引入企業深入參與職業教育,只有當企業成為辦學主體時,職業教育才可能更具有質量、效率和活力。甚至可以考慮給目前各個行業領域的民營領軍企業參與甚至開辦職業教育的權利,讓更多的企業除了納稅意外,有更多的方式對職業教育進行教育輸出和資本投入,為企業提供一線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儲備、崗前培訓和職工培訓等,深切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管理體制上,最主要是加大職業教育財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職業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加大職業院校資源供給,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改善職業院校辦學條件。
(三)改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發展環境和社會地位
導致職業教育社會認同度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重理論、輕技術的人才觀念,和技術技能人才地位低下的不良發展環境。報考職業院校成為很多高考學生的不得已選擇,學生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為白領坐辦公室,而不愿意他們成為藍領技術工人。其根本原因在于,靠技術、手藝立足的職業崗位工作辛苦、環境差,而工資福利待遇還偏低,社會認可度不高,這些社會現實是影響人們文化選擇的基本因素。什么時候,中國能夠如德國一樣,無論是面包師、鞋匠、泥瓦匠,還是近代的修鞋匠、郵遞員,都是令人尊敬的職業,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就真正具備了大眾文化基礎。因此,為提高中國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必須著力提高一線技術工人的待遇,改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發展環境和通道,用較高收入水平、穩定和高質量的就業等市場機制作用,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引導全社會重視職業教育、青年人選擇職業教育。
參考文獻:
[1]Philip, A. Ohara ed. Encychopedia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1. P.533. London:Routledge, 1999.
[2]DiMaggio,P.J.and Powell W.W.(1991)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3.
[3][4]薛曉源,陳家剛.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115,204.
[5]James G. Mar,h and Johan P. Olsen,“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78, no.3(Sept., 1984), p.742.
[6]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劉守英,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前言.
[7]諾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陳郁,羅華平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中譯本序.
[8]李曉.職業教育吸引力的制度性障礙分析[J].職教論壇,2010(31).
責任編輯 劉揚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