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多年父子成兄弟》信息化教學設計為例,在教學導入、教學互動和教學延伸等方面提出了智性與怡情有機融合、深度對話與教育機制有效結合、文本感悟與生活體驗疊加升華的設計建議。
【關鍵詞】教育藝術;信息化技術;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55-0050-02
【作者簡介】徐健,江蘇省海安縣教育局(江蘇海安,226600)職業教育與社會教育科副科長、教研員,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管理與教學。
一、情趣盎然的導學:智性與怡情的有機融合
通常情況下,教師在教學前,總是要求學生先把課文通讀或者泛讀幾遍,但這種要求并非硬性規定,教師對學生究竟有沒有完成缺少跟蹤督查。備課較為充分的教師,其導學會根據文章的內容提出既有預習可操作性,也有學習智性挑戰性的預習題,對于具有學習潛能的學生來說,的確具備導學的引導作用。然而,對于不愿主動學習的學生來說,思維梯度制約了其學習的深入。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在信息化教學設計導入時,可以做三個方面的學習情境設計:一是新舊知識的銜接設計。課例所在單元第一篇課文是胡適的《我的母親》,胡適在父親病故后,從母親的身上學到了寬容、善良、堅強、剛氣。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導入:胡適的母親是可敬的,也是最偉大的。那么,可敬的父親形象又是怎樣的?你所期望的父親形象是怎樣的?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就為我們塑造了這樣一位父親的形象。同學們在閱讀課文時,請概括出汪曾祺父親的性格以及做了父親之后的汪曾祺的性格。二是師生對話的互動設計。請學生結合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中所寫的父與子之間的事情,談談自己心目中父親的形象,并在班級學生QQ群中上傳自己的心得體會。三是課內與課外資源的整合設計。在網絡上收集關于“父親”的美術作品、文章、歌曲等,制作一個詩、畫、樂融合的誦讀視頻。教學內容與時尚的多媒體技術結合傳達出的是獨特的感受,不僅充分挖掘了學習內容本身所蘊含的情愫,而且通過情境讓學生伴隨美妙的韻律入境、動情、會意。
二、相機而生的教學互動:深度對話與教育機制的有效結合
教學信息化設計的原點是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教材分析是一種客觀的靜態性分析,通常情況下教師所具備的學術涵養足以支撐其對教材的準確把握。唯有學情分析,很多教師總是憑經驗判斷,做出空泛的“定性”。在進行《多年父子成兄弟》信息化教學設計時,可以將導學時布置給學生的預習問題,通過在線檢測的方法進行數據分析,分析的結果可以作為學生學情分析的主要參考。
譬如“對《多年父子成兄弟》中父親的性格,可以用哪些詞語來描述?”這一問題,多數學生能從課文中直接篩選出“聰明”“隨和”等詞語,唯獨“父親對我的學業是關心的,但不強求”無法用一個詞語準確概括。對此,很多教師常用“尊重”或“民主”等詞概述之。顯然,這種做法過于簡單,概括也過于籠統。此處應該是師生深度對話的“焦點”,也是讓學生結合自身體驗主動建構的“契機”。此時,教師應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將生活中父親或者母親對我“既關心但不強求”的事情用文字表達出來。傳統課堂教學通常是讓學生口頭發言,限于課堂時間,一般以合作小組的形式推舉代表發言,最多也只能有五六個學生有展示的機會。運用信息化手段后,可以在學生推舉代表發言之后,要求所有的學生把書面內容上傳至QQ“群共享”,然后讓學生投票推選出比較好的文字,并撰寫“推薦詞”,從而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情感導向深沉。
三、走向生活的真情表達:文本感悟與生活體驗的疊加升華
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是課終即學習結束,但信息化的教學設計卻非常注重課堂學習的課外延伸。一是要設計保障學生課堂學習的課外補償形式;二是要設計從文本回歸生活的延伸學習內容;三是要設計學生課外學習活動與教師及時指導的信息反饋通道。對《多年父子成兄弟》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時,教者對學生課堂學習的課外補償主要是通過教學視頻、在線咨詢、通信溝通等方式進行。也就是說教師要將有關《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學習資料上傳至信息平臺,讓學生能隨時下載并反復使用。因為學習是學習者的自主建構,尤其是學習需要外部支持時,必要的助學有助于提升并維持學生學習的熱情。
其次要注意從文本內容出發,基于文本設計學習內容。譬如以課文第三節“父親是個隨和的人”這句話為起始句,結合父親(母親)的性格,寫一段體現父親(母親)“隨和”或者是其他性格的生活故事。當我們讀到學生寫的“母親是一個寡言的人。星期日返校的村口,我希望母親能夠與我寒暄幾句,可是她沒有。只是一把把我擁入懷中,我順勢擁了過去又下意識把她推開。每次擁抱都是短暫的,時間長了,好像就成了一種停留不足五秒的形式,然后是母親的轉身離去。看著母親的背影消失在被昏黃燈光映著的房屋轉角,我的心中生出些許歉意”時,感受到這些文字是有生命溫度的,必然能詮釋生命的意義。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真情的呼喚,在學生上傳習作之后,教師可將中國臺灣作家龍應臺的《目送》文末的一段文字通過班級學習群發給學生:“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讓學生體味親情的深沉與真摯。同時對學生提出學習要求“搜索查找龍應臺的《目送》,并與本文比較閱讀”,從而把學習引向生活。
第三要保證與學生進行課外學習信息反饋的及時溝通。信息化的教學設計不僅僅是“知識點”的講授,更是在知識維度上的情感深化。作為既是科學又是藝術的語文教學,在進行信息化設計時,不僅要注意知識的訓練與鞏固,更要從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角度去挖掘精神領域的元素。然而,通常情況下,信息化教學設計者中懂教育的教師掌握信息技術不夠,精于信息技術的人員又缺乏教育知識。因此,在進行《多年父子成兄弟》信息化教學課外學習設計時,不是一味地提供大量的“學習資源”,而是要提供多種“學習路徑”,如文末作者這樣寫道:“兒女是屬于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由他們自己來設計。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惡!另外,作為一個父親,應該盡量保持一點童心。”結合這段話,談談你對父母對你管教的認識并在班級QQ群上展開討論。又如,你還讀過哪些表達父(母)子、父(母)女親情的美文,通過微博向你的同學推薦。再如,撰寫一段向自己父母表達敬意的文字,以手機短信的形式發送給你的父母。或者,就與父母之間的一次沖突、父母令你感動的一件事情、與父母相聚時拍攝的一張照片等,寫一段反映自己心理歷程的文字,真正體會到“幸福生長于會痛的心田,感動源于有愛的靈魂”,從而精心演繹人生并將“愛”的靈魂引向道德的制高點和人性的光輝處。
信息化教學設計是項系統性工程,涉及學習情境設計、教學組織形式選擇、教學內容實施和教學活動評價與反饋等諸多方面。同時,針對不同的區域、不同的學科、不同的課型、不同的設計者特別是不同的學習對象等具體情況,信息化教學設計應該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形式。但有一點必須強調,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是,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充分、恰當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以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信息化教學設計的魅力不是信息技術,而是開發的思想。課堂教學的時空是有限的,但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創意是無限的。教學之美總是伴隨新穎的、創造性的教學實踐,因循守舊和盲目照搬從來就與教學藝術之美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