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敏+胡秀錦+郭燕妮
摘 要: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發展以需求為根本,以供給為支撐,兩大方面共同影響其發展。一方面,區域工業化、政府、企業、職業學校、民眾從不同的角度對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發展的模式、內容、形式、程度提出了需求,各利益相關方目的不同,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發展過程中必須將各方需求考慮在內,以形成動態發展的穩定機制。另一方面,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發展在其形成完整體系之前,需要社會各方供給,區域經濟、政府政策、民眾支持等等都是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發展的重要支撐。
關鍵詞:區域;職業教育;合作
作者簡介:賈敏(1991-),女,山東棗莊人,華東師范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終身教育與終身學習;胡秀錦(1976-),女,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政策、評價等;郭燕妮(1992-),女,山東煙臺人,華東師范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職業培訓與就業。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青年課題“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發展的機制與政策研究”(編號:CJA110158),主持人:胡秀錦。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28-0010-04
區域職業教育合作,是指各區域以自愿為基礎,按照揚長避短、形式多樣、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充分發揮政府、市場、人脈關系的作用,突破地區、部門的限制而形成的部門之間和學校之間在生源、教師、信息、專業建設、課程、教學、實訓基地等方面相互作用的行為和組織[1]。
一般來講,決定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發展的根本因素來自于兩大方面:一是區域發展對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的需求程度,二是社會各方面對區域職業教育合作所需資源的供給程度。因此,在探討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發展的動因時,本文以影響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發展的需求與供給因素為切入點,理清影響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發展的各種微觀因素。
一、多方需求決定了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的開展與進程
職業教育的目的是滿足個人的就業需求和工作崗位的客觀需要,進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加快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轉型。區域職業教育合作作為職業教育發展的一種方式,其本質是通過跨地域的方式整合職業教育資源與就業機會,實現高素質教師的培養、生源的合理流動、高質量課程的開發與共享、職業資格統一標準的建立等目的,以達到培養高技能人才、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因此,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的產生源于多方需求的共同作用,其中對區域職業教育合作影響最深的因素主要來源于以下五個方面。
(一)區域工業化發展的需求
職業教育是區域工業化發展的重要保障。我國的工業化發展始于19世紀60年代的洋務運動,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的工業化發展一直處于前工業化階段,其工業化生產需求與基礎教育水平不足以支撐以學校為主體的職業教育體系的運行。直至新中國成立,尤其是1996年我國人均GDP達到600-1200美元以后,我國的工業化發展才進入初期階段。而區域職業教育合作也正產生于那段時期。從1996年起至今,經過20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的工業化發展經過工業化初期階段、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化后期階段成功進入發達經濟階段[2]。在此過程中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的發展也經歷了迅速的更迭過程,不同的工業化階段的發展模式對地方職業教育的發展提出了不同的需求。
1996-2002年間,我國的工業化發展處于初期階段。工業化結構開始由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結構轉換,市場結構、技術結構、制度結構等多元因素影響著工業化的演進[3]。在這樣一個工業全面市場化轉型的時代下,生產力的變革導致了社會經濟的變化,致使企業對人才需求的特點發生了改變,技能型人才對于企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同時,社會體制、教育體制的深入改革使得中等職業教育統招統分的“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加之同時期高等教育的擴招、高等職業教育的高速發展以及民辦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使得中等職業教育逐漸陷入教育質量低、就業困難、生源緊缺的發展危機。對于中等職業學校來說,參與區域職業教育合作可謂是其謀生的“救命稻草”。
2003-2006年間,我國的工業化發展處于中期階段。這一時期我國的經濟開始由以工業為主向以服務業為主進行轉換,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帶動企業對人才需求的轉變,職業教育內涵得以充實,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回暖。此時,地區經濟發展不協調、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持續加劇等問題被提上議事日程。作為解決以上問題的重要手段——職業教育在促進制造業發展、培養高技能人才、農民工培訓以及推進城鎮化發展等領域展現出了驚人的潛力,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發展也逐步受到各方面的重視,各區域都在著力構建職業教育發展體系。
2007年以來,我國的工業化發展處于后期階段。這一時期,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協調發展的同時,我國的第三產業開始由平穩增長轉入持續高速增長,并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區域職業教育合作在這一時期也進入了平穩的發展階段,彼此之間的合作由最初的政策引導過渡到自發性的利益合作,培養新興行業的從業者成為職業教育學校的重要任務之一。2011年以后,我國的工業化進一步發展,第三產業開始分化,知識密集型產業逐漸從中分離出來,并占據主導地位。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涵蓋社會各方面利益相關方的龐大、系統的運營模式。相關的法律逐漸得以確立,各參與主體的職責已基本清晰,彼此之間的分工更加細化。例如職業學校主要負責學生的教學與培養,而師資培訓與課程開發則由更加專業的高等教育研究機構負責。這一階段的區域職業教育正逐步發展為一套完整的產業鏈,在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二)政府行使職能的需求
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發展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包含多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例如工業變革、教育發展、人口流動等。在眾多形成因素當中,國家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導向決定著職業教育發展的性質、方向與形式。
政府作為社會資源的二次分配者,推動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發展不僅為了追求整個社會的公平與穩定,也為了提高政府服務水平與服務可獲取性。在東西部地區的職業教育合作中,東部地區經濟發達,勞動力需求量大,職業教育發展快速,資源豐富,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教師素質、課程質量等方面均優于西部,但是東部地區生源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相比較而言,西部地區職業教育資源較為缺乏,但是生源充足,東西部進行跨區域合作可以取長補短、各取所需。政府從宏觀層面制定政策,完善頂層設計,促進區域合作,更能夠促進教育的公平與均衡,這是政府所獨有的職能。
(三)企業謀求良性發展的需求
企業是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的重要需求方。企業以謀求良性發展的目的參與到職業教育合作當中,以培養符合企業自身發展所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增加人力資本存量為目的,從而以“人的價值”提高企業利益,符合企業的價值取向。追求企業的長遠發展是各地方企業參與合作的內部動力。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進一步推進,即便是在發展初期就占據地理與政策等優勢的發達地區也面臨著諸如人力資源、自然資源等資源短缺的阻礙。例如,近年來東部地區“技工荒”和“用工荒”現象頻頻出現,珠三角地區2016年初勞動力缺口超過200萬人。而原本就落后的區域在以技術與經濟為發展前提的時代,僅靠一己之力來推動自身發展可謂舉步維艱。于是為謀求共同發展,區域合作便成為一種自發性的發展機制。在進行合作發展的過程中引入區域職業教育合作,從而解決企業發展中最為關鍵的“人”的因素,滿足企業的人力資本需求。
(四)職業學校謀求進一步發展的需求
職業學校的職責是為社會培養各種技術技能型人才,其參與職業教育合作的目的是為學生與學校自身謀求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職業學校作為區域職業教育合作中的重要主體,不僅利于學校自身師資水平、課程質量、教學質量等方面的提升,同時為學生就業提供了更廣泛的選擇范圍,使其在勞動力市場中具備了更大的擇業優勢,參與區域職業教育合作對于職業學校來說是一舉多得。
(五)個人謀求職業發展的需求
自2010年以來,我國的社會發展開始進入了一種“新常態”,同時也面臨經濟發展增速放緩、傳統產業產能過剩、企業用工不足、社會人口“老齡化”等問題,使得社會勞動力的供給與需求之間在很大程度上出現了偏差。正是在這種供給與需求不均衡性之間,職業教育有了較大的發展空間。學生個人通過接受職業教育得到從事職業所需的勝任力,普通民眾則通過職業培訓獲得所在職業領域或新的職業領域所需的技能與知識,職業教育為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路向。此外,近年來由于國家對職業教育的強調和重視,人們對職業教育的觀念也發生改變,尤其是在一些經濟發展還處在欠發達的地區,當地民眾對職業教育的認識轉變十分強烈。在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發展的大背景下,欠發達地區的學生通過職業教育獲取足夠的職業技能進而在區域之間流動得到更有價值的工作,這一觀念已具備較為深厚的群眾基礎。民眾對于區域職業教育合作成效的滿意度決定其發展的長遠性與持續性,因此,在區域職業教育的合作過程中必須重視社會民眾的需求與利益。
二、社會供給決定了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的深度和廣度
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區域合作已經開始進入一種穩定的發展狀態,政策引導性的合作與自發合作并存,合作主體日益多元化,合作的內容日益增多,合作模式與合作機制也日趨完善。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的多元主體對區域職業教育合作提供了不同的支持,其中影響地方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發展的供給因素主要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地區的綜合經濟發展水平,二是政策法規的引領與推動。
(一)區域的綜合經濟發展為職業教育合作提供支撐
職業教育兼具教育與產業的雙重屬性,因此,區域綜合經濟的發展水平不僅決定著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的教育質量,還對職業教育學生的就業機會與職業發展起著決定性的影響。
職業教育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教育體系,同普通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相同的是,在其發展的初始階段需要大量的資金進行教育硬件及軟件的建設,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來維持教育的正常運轉。而與普通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不同在于,職業教育因其教育內容偏重于社會生產實踐,導致其教育內容會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職業的變遷而不斷地發生變化,相應的教學實踐場地與設備也需不斷更新。因而相對于其他教育形式,職業教育的教育成本相對較高,擁有較高的區域綜合經濟發展水平是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發展的前提。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為例,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國民經濟發展方針的指引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憑借著超前的經濟發展水平率先突破原有的地域界限,以區域為整體協同發展并取得突出的成就,極大地提升了區域的綜合發展水平,由此帶來雄厚的資金及先進的科學技術又可以為區域職業教育進一步的合作發展提供全面支持。
職業教育作為一種以培養并輸出各種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特殊產業,參與并促進地方發展,當地各產業的用工需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產業結構等與當地的綜合經濟水平直接相關,因此,區域綜合經濟發展水平對當地職業教育的內容、發展方式及規模都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二)國家政策法規引領并推動區域職業教育合作
我國的經濟發展起步較晚,面對如此龐大的人口現狀,要實現全民共同富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經過一個漫長的先富帶動后富的過程。1978年開始實施改革開放的政策使得東部沿海地區先于內陸地區得到較全面發展與繁榮。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開始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戰略目標。自此,國家相關政策法規的出臺開始引領并推動職業教育合作發展。其中,國家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導向決定著職業教育發展的性質、方向與形式。構建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發展體系,政府必須以政策為保障,清除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發展中的障礙,為其搭建合理框架使其得以長遠發展。
縱觀“九五”計劃提出之后頒布的有關職業教育發展的教育政策,不難發現上至國務院與教育部,下至地方政府與教育部門都對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發展模式給予了高度的重視。1998年,原國家教委發布的《關于加快中西部地區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中提出國家鼓勵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之間積極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教育交流與合作,自此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發展正式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新動向。此后,國務院與教育部等中央決策機構針對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發展問題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條文。2002年,《國務院關于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發[2002]16號)中指出“加強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大中城市和農村的學校對口支援工作。有條件的職業學校可以跨區域招生,可以與本地、異地職業學校聯合辦學”。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門頒布《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中提出“創新職業教育區域合作機制。完善東中西部對口支援機制。深化區域內職業教育合作。鼓勵各地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建立區域職業教育合作平臺,協調職業教育發展政策”。在政策的引導下,區域職業教育合作更加具體明晰,各級地方政府與教育部門將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發展的政策逐步細化并進行貫徹實施。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來自于國家層面的政策方針無疑極大地推動了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發展。
區域職業教育合作是新時代下社會進步、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走向。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發展以需求為根本,以供給為支撐,兩大方面共同影響其發展。一方面,區域工業化、政府、企業、職業學校、民眾從不同的角度對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發展的模式、內容、形式、程度提出了需求,各利益相關方目的不同,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發展過程中必須將各方需求考慮在內,以形成動態發展的穩定機制。另一方面,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發展在其形成完整體系之前,需要社會各方供給,區域經濟、政府政策、民眾支持等等都是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發展的重要支撐。綜合各區域的優勢與劣勢,推動區域職業教育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促使各個區域的職業教育發展趨向平衡。區域職業教育合作涉及多元主體,跨區域的學校、企業、行會、政府在不同維度、不同層面上對人才進行合作培養,各主體之間的交互關系極具復雜性。在實現不同區域共同發展的同時,更加高效地利用了教育、人力以及自然等資源,迎合了可持續發展的時代理念,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但是,我們也應認識到,目前的區域職業教育合作隨著多元參與主體的不斷加入,出現許多新的需要探索的問題。在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發展的具體過程中,也存在阻礙其順利發展的諸多因素。首先,從跨區域職業教育學校合作的角度來看,在職業院校的管理體系中,地市舉辦的高等職業院校在業務上受到省級教育主管部門指導,中等職業學校多以市縣教育部門管理為主,而技工學校則多以市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管理為主,教育行政上的分條管理會經常出現政出多門、職責交叉、標準不一、難以協調等問題[4]。其次,從參與職業教育合作發展的企業、行會的角度來看,企業與行會分屬于不同的經濟管理部門。以職業教育集團為例,其發展不僅是教育部門的職責,更需要融合中職學校、高職院校、企業、行業、人社、財政、發改、經信等多個部門的配合實施,政府雖然在宏觀層面上制定了各類政策,但在既有的體制框架下,具體實施操作中各參與主體固有的政策規章在運行的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與矛盾。再次,在實踐中站在參與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的各主體的角度反觀國家的相關政策,不難發現國家相關政策的頂層設計仍不夠完善,合作主體、合作模式、合作內容等方面缺乏一定的標準以及質量監督手段與系統的管理機制。針對這些問題,職業教育相關政策頒布不及時,存在滯后性,同樣也阻礙著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的順利進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仍將是我們繼續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胡秀錦.區域職業教育合作模式與實現機制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2(19):45-49.
[2]馮飛,王曉明,王金照.對我國工業化發展階段的判斷[J].中國發展觀察,2012(10):56-57.
[3]楊近.我國工業化進程與職業教育體系發展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
[4]張鐵軍.地市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J].教育與職業,2012(2).
責任編輯 韓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