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 《食品加工機械設備》課程的特色,結合高職院校食品加工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本文借助“互聯網+”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實現學習的個性化、智慧化的教學手段,加強學習期間教與學的互動,采取微課、慕課、虛擬仿真等多元化教學方法,并對教學結果和過程進行反思,為“互聯網+”在高職教育中的實踐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互聯網+ 職教模式 食品加工機械設備 應用研究
一、引言
2015年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將“互聯網+”行動計劃提升為國家戰略[1]。“互聯網+”行動計劃將提供以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和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方面提供技術支撐,促進教育教學模式創新,推動教育理念變革[2]。
“互聯網+”對傳統行業顯示出其強大的力量,不斷促使其進行換代升級。當“互聯網+”遇到教育的時候,互聯網對教育變革作用也體現得很明顯[3]。互聯網早在幾年前就開始應用在了教育領域,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慕課”[4]。“互聯網+”行動計劃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隨著新形態下互聯網對各行各業的滲透和影響力越來越大,互聯網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也必將與日俱增。
二、課程背景
《食品加工機械設備》是食品加工專業第四學期必修課,主要培養學生學習食品加工機械與設備的工作原理、結構性能和主要參數。通過學習,使學生具備一般食品加工系統的機械與設備的選型、設計的能力,并能了解這一領域的最新技術成就和發展趨勢,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校學生在學習此課程前已經學習過相關食品專業課程,如食品工藝學,從知識儲備上來講,他們有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但由于機械以及制圖相關專業基礎知識薄弱、空間想象能力差,大多對機械設備圖形識讀困難,另外,我校高職高專學生,包括五年制大專食加專業學生生源文化程度參差不齊,從整體來講他們的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有限,而且自我控制力較差。因此,學生普遍感覺本門課程較難理解,部分學生特別是女生缺乏對食品機械的感性認識,認為自己不是機械制造類專業的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積極性也不高。并且,在實際運用理論教學指導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理論和實踐存在一定的差異,具體表現為理論超前,而實踐結果滯后,比如,食品機械實習實訓課程一般都安排在學期末甚至下學期的實習過程中集中進行,學生此時對學過的理論知識已經淡忘,不能學以致用。
三、“互聯網+”引入教學模式
“微課”是指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技能等單一教學任務進行教學的一種教學方式。在《食品加工機械設備》課程教學中引入微課,可以為每節課前提供相關工藝知識的系統性回顧,并配以工廠生產的視頻,使學生對本節課機械的作用有感性的認識,加深了專業課的相互結合。
其次,通過多種多媒體技術的加入,運用網絡公司提供的模擬實訓系統, 精選大量食品機械實例照片和錄像,應用二維、三維動畫以及錄像進行動態模擬仿真,以便從感性中抽象出零部件結構的作用和整體的關系問題,誘發學生認識、了解進而理解這些食品機械的工作原理、組成與適用對象等。
并且,在模擬仿真教學的過程中,增加彈幕教學的模式,加強及時的師生互動,解答問題及時充分。最后,利用在線慕課(MOOC)的模式,加大學生的相關知識庫存,使學生繼續學習企業中機械制造的實際應用知識,讓學生有參加實際生產的感受,利用慕課的平臺的廣泛性,充分培養學生的工作崗位適應性與工作技能,增強實踐教學效果。
四、課程教學效果及反思
在對學生進行為期一學期的《食品加工機械設備》課程的講述后,利用平時的測驗和期末測試,結合日常的教學效果,綜合結果發現,利用“互聯網+”的教學模式,學生整體對課程的感興趣程度和測試成績均有顯著的提高。多種教學形式的綜合利用,提升了學生對課程的參與性,并且能夠積極的尋找課程相關知識,對原本抽象的機械知識能夠有更深的認識。課前的微課內容能夠很好的幫助學生回憶與所學機械相關的食品加工單元操作,對于課程授課時所講述的機械原理和加工內容起到了鋪墊作用。而利用模擬仿真系統加入到教學當中,使枯燥的知識變的更為立體,并且加強了教學的互動和學生的自學積極性,對于機械內部零部件的結構和力的傳輸與傳導的理解更加到位。最后,利用教學軟件實現了課堂上的實時互動和課后問題的及時反饋,并且,慕課的模式為教學做到了很好的延伸,例如,在線視頻“How it is made”系列,能夠讓學生們進入大型的食品工廠了解實際的生產流程,對課程所學的單個機械自行組合利用,做到學以致用。
但是,在利用“互聯網+”教學的整個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慕課相關資源較少,目前的主要資源仍然集聚在高等教育領域,職教領域資源匱乏,并且無法短時間內形成精品 慕課資源,缺乏吸引外校學習者的優勢。并且,對于微課等新型教學手段,教師制作水平有限,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設計,技術支持亟待加強。而且,針對教室的硬件配備力度還不能完全滿足“互聯網+”的教學要求。因此,后期應在建設與應用中不斷吸收各方優質資源、修改完善職教“互聯網+”教學資源,形成新形勢下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郭俊朝,王開琳,尹雨晴. 互聯網思維與高職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再構研究[J].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學報,2015,01:61-63.
[2]余瀅. 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職教MOOC模式設計與實踐[J]. 當代職業教育,2015,08:35-37.
[3]曲大為,趙福政.“互聯網+”對高等院校教育改革芻議[J]. 高教研究與實踐,2015,03:12-15.
【基金項目】天津市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2015年度課題: “互聯網+”視角下的職教模式與應用研究──以《食品加工機械設備》課程改革為例(XV443)
作者:張軼斌(1988.12),男,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農產品加工貯藏,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