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曉駿
【關鍵詞】核心素養;校本課程;深度學習
【中圖分類號】G423.0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10-0020-01
一、校本課程建設現狀簡析——以園區八中為例
蘇州工業園區第八中學是一所辦學近60年的初中學校,在傳統科技體育方面積淀了豐厚的資源,培養了一批較為專業的教師。10年前,在杰出校友、中國極地科考隊首席科學家楊惠根博士指導下,學校創辦了少年科學院,下設無線電、科技模型、機器人與電子制作4個研究所,并逐漸有所建樹。學校在無線電測向與通訊方面更具優勢,連續9年在江蘇省體育局、教育廳等聯合主辦的無線電測向錦標賽和業余無線電通信錦標賽中獲初中組團體第一,已7次被授予“江蘇省開展無線電運動先進單位”獎牌。在興趣班、運動隊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與資源的基礎上,我校于2011年前后著手科技類校本課程開發,創辦專用教室,培訓專業師資,編寫專門教程,探索以提升學生科技素養為目標的普及教育,在初一年級每周開設1節無線電基礎知識與技能專業課。無線電課程不僅能培育學生對科技的熱情,鍛煉他們的綜合反應能力,還可以激發其對英語、地理等學科的學習熱情。今年10月29日,學校集體電臺(BI4UBZ)亮相一年一度的世界遠距離無線電競賽(CQWWDxContest),小選手們在SSB模式下使用14、21、28MHZ波段參加競賽。他們說,在真刀真槍的世界級賽事中使用莫爾斯碼、抄對方呼號、用話筒與臺友通聯,這對自己的英語口語與聽力也是一種考驗。
綜上,園區八中與不少學校在校本課程建設方面的格局是相似的:以學校特色發展為基礎,以學生能力提升為目的,以校內專任教師為主力,以外聘領域專家為指導,經過多年探索研究并自主規劃、設計、開發、實施、管理,豐富了課程體系,取得了豐碩成果,展示了辦學個性。
二、探索校本課程再構——以課堂轉型促進深度學習
探尋校本課程再構,有必要再明確三個關聯對象的新內涵——知識、技能與情境。首先是知識。知識不應當成為真理去記憶,而應成為探究活動的心得,課程教授的目的是通過培養學生跨學科思維,提升其認知性素養。其次是技能。盡管“讀寫算”依然是認知的基礎,但信息時代賦予技能的內涵已遠遠超越傳統。最后是情境。楊九詮教授指出,知識與技能的產生是人在情境中與各種要素不斷互動建構的過程和結果,學習者在情境中同時又參與構造情境。素養正是人應對情境的綜合能力。
如何實現基于核心素養發展的校本課程的再構?答案是:顛覆傳統的教學方法與學習方式,摒棄那種以觀賞做秀為目的的機械訓練,促進教學真正進入到真實的復雜情境中,以課堂轉型促進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指超越知識表層、提示蘊含在知識中的思維方式與價值傾向的教學。具體來說,這種課堂轉型應有三個特性:1.復雜的開放性。教師允許學生加入不同學習目標的小組,要將教材從按部就班的載體變為過程中的資源與工具書。2.整體的綜合性。師生有課題意識、專題意識,適應通過觀察、實驗、調查等多途徑收集信息,從關注學什么、關注自我轉移到關注如何學習、多維度合作上去。3.有效的生成性。通過情境增強活動的直觀性、情感性,通過問題增強思維的參與性、批判性,通過任務增強學生適應新情境的遷移能力。<\\Ysc01\d\江蘇教育\2017年\2017管理\02\KT1.TIF>
(作者系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第八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