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宇
【摘 要】當代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權益以憲法救助,也就是通過憲法的途徑來保護弱勢群體被很多國家所采用,由于憲法在國家中的最高法律效力地位,通過憲法明確對弱勢群體保護的確是一種從根本上解決弱勢群體問題的有效措施。本文從理論層面、現實要求以及憲法的自身性質等方面解析保護弱勢群體的成因。
【關鍵詞】弱勢群體;憲法保護;權益;平等
市場經濟飛速發展,貧富差距拉大,弱勢群體的問題凸顯,農民工塵肺事件、暴力拆遷事件等引人關注,例如最近的賈敬龍死刑案對于賈敬龍的弱勢地位,引發了公眾廣泛的討論,這也讓我們再次思考弱勢群體權益的問題。
一、弱勢群體權益憲法保護的法哲學基礎
從法律自身的角度來看,保護弱勢群體的本質,就是體現憲法和法律的公平和平等原則,也是對法律的正義本質的具體實行。人類對平等的追求,是其本能的體現,從本質上來說,人類是一種群居的動物,這樣的環境中就有比較,在人與人的比較中得出了平等的結論。雖然有些人可能在客觀條件上生來就具備很多優勢,但是人人都有平等地做人的尊嚴,人們不甘心認為自己天生就低人一等。因此,平等只是以人的資格為條件,平等權是人之為人的基本權利。社會生活中弱者與強者的對立就是源于平等關系的失衡,具體表現在政治上權利的不平等、經濟上的差距以及文化等各個方面的距離。因此,人類所追求的平等為弱勢群體權益能夠得到憲法保護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撐。
既然規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卻又對弱勢群體的權益給予特殊照顧,難道是自相矛盾嗎?事實上,這正是民主政治的進步所在,是現代的平等理論的產生對近代形式平等理論沖擊的結果,對弱勢群體的權益的保障正是源于對實質平等的追求。古代社會經濟不發達,人類只能屈從與自然,到了近代資本主義社會,在人們之間贏得支持的近代資本主義形式平等理論,如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不分貧富貴賤平等地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等,規定了人們在政治、經濟等方面都享有平等的基本權利,從法律的角度來看,在形式上弱勢群體與其他群體并沒什么差別,享有同樣的權利,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并不是平等的,比如給狼和羊定下相同的規則其實就是一種事實上的不平等,對待不在同一起跑線的參賽者,適用同樣的規則,怎么能說是平等呢?
所謂“實質的平等原理,主要指的是為了在一定程度上糾正由于保障形式上的平等所招致的不平等,依據各個人的不同屬性采取分別不同的方式,對作為個人的人格發展所必須的前提條件進行實質意義的平等保障?!绷_爾斯是探索該理論的突出人物,他提出的的正義論包含兩個原則:平等的自由原則和不平等的自由原則,前者強調平等權的實現,后者包含著機會均等原則和差別原則。前者優于后者,而后者中,機會均等原則優于差別原則適用。他認為,因為出生等原因就存在的不平等本身就是不合理的,社會應該對弱勢群體給予照顧,這樣才能真正地實現平等權,在社會的生產和分配中,應該以最不利的一方來思考問題,以補償或者其他方式來實現平等的地位。實質平等理論以限制經濟自由和推進社會保障權平等的方式對形式平等的內容進一步發展,表現在約束強者的自由和保護弱者的權利實現兩個方面,蘊含著人們對平等價值的不斷探索。
二、弱勢群體權益憲法保護的現實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生產關系的調整,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經濟上的繁榮、文化上的爭鳴等,可是,另一方面也導致社會分層結構的改變,造成了貧富差距懸殊和利益失衡等問題嚴重化,弱勢群體的社會問題在社會轉型中凸顯。一些弱勢群體生活極其貧困,處于“生存危機”的邊緣,已經屬于絕對貧困化,同時貧富差距依然呈現擴大的趨勢,導致其被剝奪感、不公平感的強化,這就導致了大量弱勢群體的存在,據中國人民大學社會研究報告《走向更加公平的社會》中預計,目前中國的弱勢群體人數大約在1.4-1.8億之間,占全國總人口的11%-14%。這么龐大的隊伍有很大的社會風險隱患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很可能由于眾所周知的“木桶理論”而變成影響社會穩定的關鍵點。成都市民唐福珍自焚案件、貴州甕安6·28打砸搶燒事件、云南孟連7·19暴力沖突事件、吉林通鋼7·24事件、以及集體上訪現象等都一次次警醒我們弱勢群體的問題關乎社會穩定和發展,是我們深化改革、發展經濟不可回避的問題。
在全民族共同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的今天,弱勢群體的問題應該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根據短板理論,一只木桶,最短的一根木板決定其容量;一條鎖鏈,最弱的一環決定其強度;那么,一個國家弱勢群體的權利狀況決定其人權的發展水平。倘若弱勢群體不斷擴大,問題不斷增多,和諧社會的構建就無從談起,唯有做好了弱勢群體的權益的保護工作,才能保障整個社會的建設和發展。
三、憲法自身的性質決定了對弱勢群體權益的保護
作為公民權利的保障書,憲法主要包括“權力”和“權利”兩個部分,而憲法的核心內容是對人權的保障。人權是人之為人的權利,它是人固有的權利,而不是法律授予的。正因為人權只是因為作為人應該享有的權利,這就決定了人權的普遍性,表現在內容、主體等方面。人權的內容包括自由、平等、安全和其他的個人權利,也包括后來發展的集體人權。人權的主體則不因為性別、年齡、種族、政治、或者其他身份等因素而有所影響,因此,弱勢群體的人權當然應該受到憲法的保護。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以及不利的社會地位,他們在實現權利時往往更困難,這就決定了弱勢群體權利保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因此提到人權,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弱勢群體的人權,現階段憲法對人權的保障也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不僅規定了人人平等地享有基本權利,而且根據特殊主體的自身情況規定了特殊的保護。憲法是是母法,是最高的行為準則,唯有憲法明確了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其他的法律法規等才能對弱勢群體有相應的保護,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其權利?!叭藱嗳霊棥睂崿F了權利的應然到權利的法定化,是人類社會民主法治建設的重大發展。
【參考文獻】
[1] 覃有土 韓桂君. 略論對弱勢群體的法律保護. 法學評論2004(01)
[2]余少祥.弱者的權利——社會弱勢群體保護的法理研究[M].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5
[3] 林來梵.從憲法規范到規范憲法:法學的一種前言閱.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107頁
[4] 帥文錚. 憲政視野中的弱勢群體權利保護[J]. 社科縱橫. 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