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國,隋愛玲
(萊陽衛生學校,山東 萊陽 265200)
模擬教學法在中等衛生職業學校教學中的應用與分析
趙建國,隋愛玲
(萊陽衛生學校,山東 萊陽 265200)
中等衛生職業教育在國家支持和社會需要的背景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由于生源質量下降以及患者及其家屬維權意識增強,使傳統“課堂教學+以患者為教學對象的模式”開始行不通,而模擬教學法為醫學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介紹模擬教學法的概念、特點、發展及應用,將模擬教學法應用到中等衛生職業學校教學中,能夠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職業能力,也是衛生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模擬教學法;中等衛生職業學校;職業教育
隨著現代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國務院在《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了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思路:“鞏固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大體相當……”[1]中等衛生職業教育作為中等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為國家培養實用型、服務型的一線醫務工作者[2],這就要求學生不僅掌握相關知識,還能將其應用于實踐,而傳統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教學的需要。為適應衛生職業教學改革,符合理性化及人性化的模擬教學法應運而生。
模擬教學法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生動、形象、具體的情境來幫助學生認識問題、理解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3]。醫學模擬教學是指利用醫學模擬技術創設出模擬患者和模擬病房等模擬臨床場景,代替真實患者及場景進行臨床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方法[4]。在中等衛生職業學校教學中,模擬教學著重強調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分析能力的培養,選取臨床實際工作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并在教學中進行模擬,在模擬真實環境下刺激學生的感官,通過動手操作來啟發學生的思維并加深記憶。
模擬教學最早應用于軍事領域,而軍事演習實際就是典型的模擬教學過程,此后,這一教學方法便逐漸被應用于其他領域,也被廣泛應用于醫學教學領域。醫學教育史上最早的醫學模擬教學起源于醫學模型,16世紀開始有人使用“假人”來傳授接生技巧;1736年,中國蒙古族醫生覺羅伊桑阿用袋裝筆管模擬骨關節進行整骨教學[5];1968年,Barnws報道了模擬患者(SP)技術的運用,1971年他敘述了SP標準化及仿真性是實施模擬教學必須遵循的兩個基本原則[5]。20世紀90年代,計算機技術、材料學、制作工藝技術等科學技術迅速發展,隨著這些科學技術向醫學領域不斷滲透,以醫學模型為基礎的醫學模擬技術快速發展并廣泛應用于醫學教學、各種醫學培訓及考核中,一種系統全面的教學方法——模擬教學法應運而生[6]。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了建構主義的概念,維果斯基在其社會文化理論框架內豐富了建構主義的內涵。20世紀80年代,以馮·格拉塞斯菲爾德為代表的建構主義者首次把建構主義提升到理論高度,明確提出建構主義理論這一說法,并逐步滲透到教學領域,形成建構主義教學理論[7]。建構主義理論產生被喻為“當代教育心理學中的一場革命”。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被動接受者和被動灌輸者,教師是學生意義建構的協助者和促進者。建構主義提出3個教學原則:一是建構性原則,指教師在教學中不能以灌輸知識為主,而應啟發學生主動建構認知體系;二是主體性原則,指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促進學生發揮其主動性、獨特性與創造性,自主建構認知體系;三是相互作用原則,指教師要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和小組討論,使學生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包括“情境”“協作”“對話”和“意義建構”四大要素。而模擬教學法正是在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意義建構的模擬情境中,在教師的幫助和指導下,以學生作為主體根據模擬情境進行搜集資料、分析驗證等協作學習,通過平等會話和討論,根據自身經驗建構出有關知識。模擬教學充分體現了上述四大要素的要求。因此,模擬教學法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具體應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模擬教學法存在的理論基礎。
現代醫學教育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使用“復蘇安妮”(—個復蘇訓練模型)和“哈維”(一個用來培訓心臟學專家的真人大小的人體模型)。20世紀80年代,麻醉學教育者借鑒航空和軍事訓練領域使用模擬技術訓練個人和團體處理危機事件的做法,布置模擬訓練環境以鍛煉麻醉實踐操作[8]。90年代初,浙江醫科大學、華西醫科大學和九江醫學??茖W校接受美國紐約中華醫學基金會資助,由Stillman教授親自指導進行了以SP技術為核心的臨床技能教學改革實驗,并取得了成果[9]。隨著計算機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20世紀的最后10年成為模擬技術在醫療衛生領域發展的一個里程碑,這對于提高我國醫學院校臨床技能教學水平、克服傳統應試教育的種種弊端無疑具有重大意義。
目前,中職學校生源整體質量下降,且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家長過于溺愛,物質上給予充分滿足,這使部分中職生貪圖享受,不愿吃苦,不愿付出,再加上傳統教學以教師、課堂和教材為中心[9],使其更加不愿意學習,學習目的不明確,對所學課程不感興趣,嚴重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中職學生比同齡人要敏感得多,動手能力也要強一些,他們精力充沛,語言能力強,喜歡新事物,不喜歡枯燥乏味的事情,善于與人交往、渴望獨立、勇于表達,與普通高中學生相比,中職學生動手能力強,實踐操作課比理論課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我們應當樹立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把課程改革的重點定位于職業適應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的培養,凸顯課程目標的實踐性,使學生盡快進入臨床角色,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10]。由于臨床實踐教學的特殊性以及患者及其家屬維權意識的增強等,以患者為實踐對象的教學方式越來越行不通,而模擬教學法是在教學活動中模擬再現臨床的各種場景,為學生提供一個無風險、仿真、直觀的環境,讓他們通過典型案例分析、角色扮演、醫學模型練習、高仿真模擬及虛擬模擬等活動,模擬醫生、護士等角色,以提高其學習興趣,鍛煉評判性思維。
模擬教學法改變了傳統教學過于強調知識傳授的傾向,彌補了課堂講授的不足,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仿真的實踐平臺。學生通過扮演實際工作中的醫生或護士角色,站在情景設定的人員的立場上看問題,體驗醫護人員在特定的環境里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和行為,能夠在親身體驗中自覺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結合起來,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模擬環境中的實際問題。這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能夠獨立思考和分析,使他們真正實現了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
模擬教學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營造能夠促進學生學習的愉悅、寬松、合作的課堂氛圍,教師講解臨床真實的病例,學生上課注意力集中,課堂教學不再枯燥、乏味,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他們養成了探究式學習習慣[11]。
模擬教學中的互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客觀存在的,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促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啟發、相互反饋、相互評價,以增強教學效果。學生在模擬教學中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小組成員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從而提高了學生合作學習與互助的精神,鍛煉了表達和溝通能力,為將來步入社會奠定了基礎[12]。
受課堂教學時間與空間限制,傳統教學中,教師所講授的知識大部分是教材上的,很少涉及本學科最新的前沿知識,學生學習知識面較窄,無法將多學科內容進行融會貫通。模擬教學法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擴大了知識的容量、信息的密度,讓很多知識有機結合。所以,模擬教學法不僅重視學生參與意識及主觀能動性的培養,還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開放性、知識運用的靈活性。
模擬教學法能為中等衛生職業學校學生早期接觸臨床提供機會和條件,并能提高他們的臨床實踐操作能力、臨床思維判斷能力。模擬教學法倡導的是更符合醫學倫理學和以盡可能貼近臨床真實環境的方式進行教學,利用一切模擬手段創設出各種臨床真實場景,作為學生學習理論和參加臨床實踐的有效輔助,它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目前,模擬教學法被各類醫學院校廣泛應用,特別是計算機技術在模擬教學中的應用,使醫學教學進入了現代模擬教學時代,同樣,模擬教學也必將在中等衛生職業學校教學中掀起一場革命。
[1]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S].國發[2017]4號.
[2]李霞,薛松梅.中等衛生職業教育現狀分析[J].新校園,2016(2):45.
[3]李鳳麗.模擬教學在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進展[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6):77-79.
[4]高曉紅,金瑞華.醫學模擬教育的應用概況[J].護理研究,2008,22(6):1603-1604.
[5]閆曉.醫學模擬教學的發展史[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5(5):85.
[6]余仙菊,韋長元,彭如寬,等.模擬教育:我國醫學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J].江蘇高教,2006(2):79-80.
[7]蔡寅亮.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中國化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3.
[8]楊冰香,王愛玲,喻思紅.模擬教學在護理教育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5(4):390-394.
[9]潘立群.模擬教學的作用與臨床課教改的關系[J].中醫教育,1999,18(3):13-15.
[10]李抒詩,劉仁偉,何倩.針對中等衛生學校學生學習現狀探索職業教育教學改革[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2):22-23.
[11]趙崇暉.模擬教學法在中職學校專業課中的應用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3.
[12]王東慶.模擬教學法探析[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8,14(4):106-108.
G420
B
1671-1246(2017)24-00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