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
【摘要】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是一門工具性學科。農村學生普遍閱歷與見識較少,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顯得尤為重要。在語文課堂上,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讓他們愛上語文,使他們的語文知識豐富,語文能力得到提高。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高要求、大發展的時代,急切盼望綜合素養的人才。在我們的身邊不難發現這樣的情景:讀書時,有人習慣隨意;交談時,有人表達結結巴巴;寫作時,有人語言干癟……怎樣才能具有高品位的素養呢?究其本源,語文素養是綜合素養中最為基礎、最為重要的一部分。是一個逐漸養成和持續作用的過程。
一、我心中的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語文素養包括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人文素養等。根據我八年的語文實際教學經驗,我覺得農村中學生最缺少的應該是語文知識積累和語文能力的培養。
二、“語文素養”的培養策略
面對農村中學生語文素養差的現狀,語文教師如何提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途徑多種多樣,可以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結合自身的語文教育教學實際,我認為提高農村中學生的語文素養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激活課堂教學,培養中學生語文素養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課堂是發展學生個體能動性的主陣地。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課堂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提升語文素養,是當前課程改革的熱點問題。
1.以讀為主,感悟全文。
教學中,可朗讀、跳讀、分角色朗讀、瀏覽等多種朗讀方式,培養學生語文語感。(1)初讀課文,引導學生整體感悟。書是靠學生自己讀懂的。學生自讀課文,做到:①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認清字形。②長句子多讀幾遍,通順了再往下讀。③不懂的地方做記號。④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這個環節的設計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感悟文章整體和獨立思考能力。(2)再讀課文,可以采用跳讀或者瀏覽的方式抓住課文的重點去閱讀。抓住關鍵語句,仔細揣摩人物心理和感受。采用身臨其境的方法,讓自己融入文本中。
2.質疑探究,主動參與。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而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就是最好的方法。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提問,歸類整理后留下主要問題。接著就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包含在課文敘述的故事里,我們一起來找答案,好嗎?”一下子就把學生推上了學習的舞臺。然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自主探究,自主發現,很快就解決了前兩個相對簡單的問題。頓時,他們的成就感倍增,滿懷信心要準備攻克第三個問題了。課堂真正成了學生自己的課堂,他們在這里活躍思維,放飛心靈,展示自我,演繹風采,學生的主動性獲得了釋放,綻放出一片姹紫嫣紅。
3.合作學習,自主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閱讀方式,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展示各自的思維方法和內心體驗,在交流中傾聽、比較、反思,使自己的見解更豐富、全面。學生在輕松自然中相互表達、吸收,教師則來往于學生之中,作隨機點撥、評價,學生自主意識大大加強。如我在講授《記承天寺夜游》中,關于蘇軾的情感,有的學生挖掘不夠深入,全面。我就讓學生在課堂中以小組為單位,探究作者的情感。
4.拓展開放,延伸全文。
語文課堂是開放的,不能過于死板,要充分把握課文內容,還得借助課后查閱資料。教師應引導他們課后去查資料,上網搜索。通過這些必須依靠語文實踐活動才能完成的任務,激發學生語文學習潛能。
(二)讓中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學習不僅在課內,課外活動也是十分必要的。課外活動包括:課外閱讀、寫作活動、書法活動、綜合性學習活動等。下面我就簡單談談:
1.課外閱讀。
課外的知識也很精彩,教師在講授課內文本的同時,應該注意引導學生閱讀與之相關的課外文本。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深化學習內容。例如學習魯迅的散文《藤野先生》,可以推薦學生去閱讀《朝花夕拾》中其他幾篇文章,課上指導檢查閱讀情況。還可以教會學生閱讀課外文本的技巧,不能讓課外閱讀過于隨意,要讓課外閱讀有目的。如閱讀《唐雎不辱使命》,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唐雎和安陵君的對話描寫,塑造他們的人物形象,進而突出文章的中心。
2.寫作活動。
寫作是中考的重頭戲,也能培養學生用發現美的眼睛看世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我對學生寫作活動的訓練主要采用:周記和片段寫作。寫作不能讓學生“信口開河”,隨意批改。教師對學生的課外寫作應該有指導與講評,幫助學生修改,使學生的作文內容更充實,情感更豐富,亮點更鮮明。
3.書法活動。
農村中學硬件條件差,根本沒有專門的書法老師。語文老師應該指導學生練習書法,將書法練習放在課內還遠遠不夠,課下必須下足了功夫,每天讓學生寫一篇大楷,大楷內容均是中考考查的古詩詞背誦,教師指導學生用筆、間架結構,章法布局等。
4.綜合性學習活動。
農村山清水秀,在這蓬勃向上、廣闊的天地里,農民已不再是單純地務農,有的興辦企業、有的經商,有的外出打工,這些都為學生參加社會調查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學生可利用節假日走向社會,以小記者的身份采訪鄉鎮企業的廠長,種田大戶,下崗職工,小商小販,殘疾人等等,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調查中,收獲頗豐。最大的收獲是激發了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關注社會,關注他人的極大熱情,同時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以上是我對語文素養內涵和中學生語文素養現狀以及提高中學生語文素養的途徑的一些粗淺認識和思考,希望能對“語文素養”的研探有所借鑒和幫助。
參考文獻
[1]李山林.語文素養辯[J].語文建設,2004(Z1).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