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發利
摘 要 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必須培養學生自主能力,必須將社會實踐能力安排在教育方案里的各個環節,使之相互促進,相互協調,從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奠定扎實的基礎。本文通過分析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社會實踐的情況,并對中職校實踐模式進行簡要探討,為相關研究提供了具體實踐參考。
關鍵詞 中等職業學校 學生社會實踐 能力建設
社會實踐活動作為中職學校學生學習的一種有效教育途徑,既是認識社會、改造社會的行為過程,又是進行思想道德修養、技能培訓和人格塑造的實踐活動,是實踐性和教育性的有機統一。社會實踐活動相比學校課堂教育而言,更具有趣味性和生動開展形式的優勢,學校教育雖然給他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專業方面的成就,往往是與他們在青少年時代的課外興趣和活動相聯系的。充分認識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對建設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1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社會實踐的基本情況
1.1常規運行模式
隨著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普遍認識到社會實踐工作的重要性,學生社會實踐熱情持續升溫,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社會實踐工作也逐步走向常規化。作為學生群體,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常見的社會實踐多以學校組織為主、班團組織開展為輔,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紀律規范養成、團隊協作和接觸社會等展開。又因這些活動開展具有普適性強、組織便捷、開展難度不高、專業化要求較為簡單等特點,因此在社會實踐開展中為多數被選項目。
1.2現行模式分析與其他群體對比思考
在上述的現行常規模式中,不難發現其開展內容、形式與中小學、高校學生社會實踐并沒有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區別,不能充分體現中等職業學生的專業技術特點,也并未使中職學生的職業技能在社會實踐中得到充分的鍛煉和應用。究其根本,中職學生是屬于技能型的初期人才,專業技能的不成熟局限了以專業服務社會實踐的發展平臺。同時,能提供專業成長和提升的社會實踐場所也未能實現資源整合,使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社會實踐更多地與中小學生呈現雷同、人員疊加等問題。
2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群體特點
2.1年齡特點
作為中職學生的生源方,中小學生的社會實踐體驗對其日后進入中職學校參與社會實踐存在一定影響。中小學生因從年齡結構來看均屬于未成年人,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多以接觸社會、鍛煉人際交往能力為主要目標。現今由中職學校主要承擔、面向全市中小學生的“職業體驗日”活動,從組織和實踐形式上為中小學打開了新的社會實踐體驗模式,而中職教育階段的進一步“職業模擬”則并未形成模式體系。
2.2能力特點
在對于社會實踐主觀需求增多的情況下,中職學生實踐目標已不再停留在淺嘗輒止的體驗階段,更多的實踐目標是將社會實踐與模擬職業實踐相結合。同時,隨著年齡的遞增,其在中職學校學習掌握的職業技能水平也呈上升趨勢,學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職業技能,實質上與中小學生產生了差異化發展的顯著變化。
3政策支持力度與實踐規范化程度建設
3.1政策需求
在《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試行)》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表現成為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的重要記錄內容之一,且對高中階段學生提出了社會實踐時間不少于90天,志愿者服務不少于60學時的要求。然而,該項《辦法》并未面向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全面施行。社會實踐基地多以服務實踐、參觀學習為主要特點,面向中職學生技能操作與實踐應用類型的崗位資源尚未被梳理與搭建資源平臺,這使得符合中職學生特性的社會實踐資源從政策扶持的角度看仍需加強。
3.2實踐規范化建設
以上海信息技術學校為例,學校將學生社會實踐評價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通過德育學分制模式進行總體考核評價和學分認定,采用學生自評、同學互評、班主任及社會實踐基地負責教師(實踐機構)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為學生社會實踐進行評分。除此之外,如能加強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社會實踐,將與高中、中小學、高校產生明顯的差異化特色,將更有助于中職學校將社會實踐與職業技能規范化對接,助力中職生技能實踐。
4社會實踐模式探索與構架
通過對中職學生社會實踐的運行模式的研究、群體特點的分析,結合中職學生職業技能和社會實踐服務需求,構建出hourglass沙漏模型。該模型以學生社會實踐組織形式為一個端面,以學生實踐形式和市場需求為另一端面,形成社會實踐主體與對象互為依托的構架;并通過普適性社(下轉第29頁)(上接第23頁)會實踐與職業技術在社會實踐中的拓展為中樞,不斷擴大普適性社會實踐的范圍,也不斷提升專業技能在社會實踐服務中的比重,使中職學生社會實踐在數量增大的同時進一步優化品質,做到“質”與“量”的雙循環。
4.1建立適合中職學生的社會實踐組織形式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社會實踐具有明顯的學生活動特點。在組織形式上,多以大集體(學校組織)、小群體(班團組織)為主要開展形式。大集體與小群體作為中職學生社會實踐的基礎,需根據活動性質或人員情況有針對性地調整人員組織形式。
而通過加強普遍適用性的實踐活動,不斷結合專業進行社會實踐上升通道的拓展,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產生積極性和參與感。現實社會實踐的開展中可以發現,學生主動參與社會實踐的意愿并不明顯,多以被動參與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為主,但對于社會實踐活動的實際需求卻又十分強烈。另一方面,中職學生表示出了期待在社會實踐中能發揮所學職業技能或在實踐中應用、訓練所學技能的意愿,這也為學校在設計該年齡段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項目提供了明確的指向。
4.2豐富適合中職學生職業體驗的專業應用型社會實踐項目
從此次構建的hourglass沙漏模型可以看出,對接市場與技能實訓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設計可重點關注的發展動向。這是對中職學生社會實踐市場的精準定位,有助于與中小學、高中做到資源分流,同時也將專業學習與市場對接明確,體現職業教育清晰的發展目標。
4.3構建學校、企業、社會和家庭多方評價體系
不同于普適性社會實踐,專業應用型社會實踐活動只有通過建立規范的管理平臺,并不斷進行經驗積累,才能有效提高專業技術水平,現有的自發性、普適性社會實踐活動難以滿足中職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只有在多元化、規范化的評價體系中,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才能夠獲得真實有效的評價結果,真正使中職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從政策出發,項目豐富、體系完善、評價多元,以實現學生從被動參與到主動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轉變,實現質的飛躍。
5 總結
總而言之,中等職業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樣肩負著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重任,這是當今時代和社會對中等職業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雖然在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社會實踐過程遇到的問題各不相同,對具體要素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社會實踐必須轉變觀念,重視過程教育,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從而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汪江華.試論中職學校社會實踐中的德育[J].快樂學習報:信息教研周刊,2013(7):40.
[2] 周健,王鶴,朱佳皓.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社會實踐的模式探索[J].現代職業教育,2016(1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