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野
【摘要】中國改革開放多年來,社會經濟等方方面面發生巨大的變化,在世界上是罕見的。但伴隨著快速的發展,出現了諸如面臨的收入差距擴大、就業形勢困難、反腐敗任務艱巨、價值觀差異增加、城鄉和區域發展失衡、環境污染嚴重等各種社會問題。所以,要在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探索出一條不僅能夠快速增長,而且能夠和諧發展的路子。
【關鍵詞】構建;和諧社會;認識
中國改革開放多年來,社會經濟等方方面面發生巨大的變化,在世界上是罕見的。但伴隨著快速的發展,出現了諸如面臨的收入差距擴大、就業形勢困難、反腐敗任務艱巨、價值觀差異增加、城鄉和區域發展失衡、環境污染嚴重等各種社會問題。所以,要在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探索出一條不僅能夠快速增長,而且能夠和諧發展的路子。
我們黨所提出的和諧社會,是一個現實的社會,一個立足于中國國情和當前發展階段的社會,它不是一個空想的“烏托邦”。和諧社會并不意味著能夠完全消除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但它有一種能夠不斷解決矛盾和化解沖突的機制,一種在矛盾中仍能保持和諧和快速發展的機制。所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長期的和偉大的歷史過程。這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篇大文章。
從現實的針對性和社會發展的要求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樣,將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對世界的發展理論做出貢獻。在我國社會發生深刻變革的歷史進程中,能否建設一個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是對我們黨的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需要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而不斷推進的很長歷史過程,需要全黨全社會長期堅持不懈地努力。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深入做好新形勢下黨的群眾工作,加強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研究,切實加強和改善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各項工作的領導。
和諧社會是一個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也是一個多元互動、合作互助、理性人本的社會,而這一切美好社會目標的實現都有賴于完善的法律對社會關系的全面有效的調整。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切實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把和諧的社會關系牢固地建立在民主法治的基礎之上。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但需要完善的法律,而且法律的制定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遵循客觀規律、符合理性精神。理性是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柱,而法律應當成為理性的最權威的載體。同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但需要完善的法律,而且必須增強全社會的守法意識與法制觀念,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尤其重要的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但需要完善的法律,而且法律必須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之上,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緊密相聯,因為社會主義民主不但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而且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前提和政治保障。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事業中,應當通過制定與完善法律法規推進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通過制定與完善法律法規進一步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通過制定與完善法律法規切實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一論斷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新認識,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新發展。把握這一理論應著重抓住哪些要點呢?
一是要準確把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我們所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非常明確的總體要求,這就是“民主法治、公正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強調民主法治,就是要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病重和保障人權。這就要求我們黨和政府的各級領導干部要善于體察民情,了解民意,善于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力戒獨斷專行、以權謀私、背離群眾是要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要切實維護法律的公正性和權威性,真正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強調公平正義,就是要樹立浩然正氣,端正黨風黨紀,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主持公道,伸張正義,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維護黨紀國法的嚴肅性,鼓勵公而忘私,見義勇為,真正做到紀律嚴明,賞罰分明,有錯必糾,懲戒有度。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情況出發,努力保障和實現所有社會成員在教育、勞動、就業、分配、醫療、衛生、社保等方面的權利。
強調誠信友愛,就是要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加強思想首先教育,提倡重承諾、踐誓言、誠實守信、團結友愛、與人為善,嚴于律已,寬以待人,形成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體諒、相互幫助、相互關愛的社會風氣。
強調充滿活力,就是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鼓勵創新,寬容失誤,建立和完善各個領域全面協調的激勵機制,營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勇于創新、善于創造、銳意進取、競相創新的社會氛圍,使宿舍智力的源泉充分涌流,使社會創造的活力競相迸發。
強調安定有序,就是要清除危害社會穩定的各種不得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減少不和諧因素,嚴厲打擊破壞社會穩定的犯罪行為,切實治理擾亂社會秩序的違規行為。要全社會加強法制教育,形成遵紀守法清廉的正氣,弘揚社會主義道德和集體主義精神的正風,樹立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構建文明和諧的社會秩序。
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要妥善處理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以解決危害群眾健康和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問題為重點,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推廣清潔生產、保護生態環境,完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努力推動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全面發展的局面。
二是要深刻理解為什么說“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定義,當屬鄧小平同志的有關論斷,即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一論斷之所以能達成廣泛的共識,就在于它所提示的是社會主義發展過程所體現的內在要求。“解放”、“發展”、“消滅”、“消除”、“最終實現”所表述的都是運動過程,都是內在要求,都有明確目標。
三是要充分認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和理論延伸,是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論的題中應有之義。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闡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標準時提出六個“更加”:“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顯然,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沒有和諧就沒有全面小康。這一思想在決定中得到進一步闡述,強調要“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現實課題抓緊抓好”。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是相互貫通、內在統一的。科學發展要求堅持以為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