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歸化和異化作為兩種不同的翻譯方法,兩者之間雖有差異,但也能融合。歸化和異化有各自的優點,亦有各自的缺陷。歸化與異化之間的關系究竟該如何處理,在翻譯實踐中又該如何運用之問題引起了翻譯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根據不同的內容正確使用歸化和異化。
【關鍵詞】翻譯;歸化;異化;文化;融合
一、引言
翻譯中的“歸化”(domestication)和“異化”(foreignization)是由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學家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譯者的隱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中提出的。翻譯即語言的轉換。譯者將作品從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需要正確理解原文傳達的思想,以讀者的語言即言語習慣將其譯出。在這一過程中,由于不同的譯者對翻譯有不同的審美,在使用翻譯方法及使用翻譯方法程度上也有所差異,譯出的作品可能成為優秀的譯作,也可能較原文有誤,使讀者對原文所要表達的思想產生誤解。因此,基于原作,合理使用歸化和異化就成為了翻譯的關鍵所在。
二、歸化、異化與意譯、直譯之區別
“意譯”即不按照原文的字面意義或句法結構,只需內容忠實于原文。“直譯”即基本上依照字面翻譯,基本上不改動原文的內容。“意譯”(free/liberal translation)與“直譯”(literal translation)之間的爭論由來已久。翻譯界對于意譯和直譯的定義、劃分界限及在翻譯過程中的使用一直有著不同的看法。矛盾認為直譯并非字字對應,直譯的意義是不歪曲原作內涵,表達原作精神。
按照韋努蒂的說法,歸化法采取的是民族中心主義的態度,使外語文本符合目標語的文化價值觀,把原作者帶入目標語文化;而異化法則是對于這些文化價值觀的一種民族偏離主義的壓力,使讀者接受外語文本的語言及文化差異,并將其帶入外國情景。通俗說來,歸化法主張譯者以譯入語的語言及文化為歸宿,采取譯語讀者習慣的表達方式及適應的文化習俗,傳達原文的思想;而異化法則是以原語及作者為歸宿,采取作者使用的表達方式及文化習俗,傳達原文內容。
由此可見,意譯和直譯所關注的核心點在于語言層面的處理方式,而歸化和異化則包含了語言、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兩者之間的差異顯而易見。
三、歸化與異化之區別
歸化法的目的在于向譯語傳達原著的內容和思想,不在于句法結構和逐字逐句的對應,其優點在于譯文易于為讀者所接受,缺點在于完全依照譯語讀者的習慣,忽略了原作的習慣和所涉及的文化;而異化法強調句法結構及細節上的一一對應,優點在于體現原作的寫作風格及風土人情,缺點是未能顧及譯語讀者的語言文化習慣,無法使讀者地完好理解原文所傳達的內容。
1、歸化派
歸化派代表奈達從社會和文化的角度出發,將譯語讀者至于首位,并仔細研究了原著的內容及思想,通順地向譯語讀者傳達了原著的內容,于1993年提出“最切近的自然對等”的概念。使用歸化法翻譯著作的方式是完全自由的,譯者并不需要拘泥于原作的篇章結構和表達方式,只需用譯語讀者所適應的表達方式傳達原文意義方可。使用歸化法是設法從譯語中找到意義上與原文的對等的表達,例如:
(1)原文:Love me,love my dog。
譯文:愛屋及烏。
若將原文字對字地譯為“愛我,便愛我的狗。”則顯得死板、毫無邏輯,且另讀者感到莫名其妙。而將其譯為“愛屋及烏”則與譯語中的俗語相對應,向譯語讀者清楚地傳達了原句的內容。
(2)原文:She could not desert Tara,she belogs to the red acres far more than they could ever belong to her。(M.Mitchell,Gone With the Wind:20)
譯文:她不會放棄塔拉,不僅因為這些紅土地屬于她,更是因為她永遠屬于這些土地。
若依照原句的句法結構,此句應譯為“她不會放棄塔拉,她屬于這些紅土地,遠比它們屬于她更加真實。”這樣看來結構方面確是一一對應了,短語的翻譯也沒有問題,但此譯文顯得語言生硬,語句不通,讀者也有些費解,因此,依照漢語的行文習慣,改變一下原句的結構,邏輯關系就顯得清清楚楚了。
2、異化派
異化派代表韋努蒂認為,歸化翻譯使譯者遭受到“隱形”(invisible)不公正待遇,其工作的努力被掩蓋;原作被強加上了當代主流文化色彩,原作所體現的文化差異和歷史感也被湮沒。由于歸化翻譯通常使譯文讀起來不像譯文,因此容易讓讀者誤以為自己受目標語言習慣和文化特征污染的譯作就是原作的原貌。使用異化法并不是“一對一”的死譯,而是盡可能“原汁原味”得傳達譯作文化。采用源語的表達方式,往往能夠更加準確、完整地傳達原文內容。一味使用以譯語讀者為歸宿的歸化法反而可能會損害原文想要表達的含義。例如:
(1)He has fished in Manhattans wallet and dug out coins……(E.B.White,The Three New Yorks)
譯文:他去曼哈頓掙錢,只撈到幾個小錢。
此句話描繪的是底層勞動人民的貧苦生活。在這用歸化法將“fish in Manhattans waller”譯為“到曼哈頓去掙錢”,未能形象地傳達原文想要表達的意義,這樣的譯文就稍顯遜色。
修改:他到曼哈頓去闖蕩,可只撈到了幾個小錢。
(2)Conseuently Mr.Micawber was soon so overcome,that he mingled his tears with hers and mine。(C.Dickens,David Copperfield:12)
譯文:結果,密考伯先生不久就傷感地將他的眼淚同她的和我的混合起來了。
這句話完全是“一對一”的死譯。將mingle直譯為“混合”,放在這個句子里面顯得尤其突兀,令讀者困惑不已。
改譯:結果,沒過多久,密考伯先生也受不住了,和她和我,同時流起淚來。
四、歸化與異化之融合
目前,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西方國家之間的跨文化交流越發地頻繁、廣泛。跨文化交流旨在在傳播并宣揚本族的語言特色、習俗和文化的同時引進異國的語言特色、習俗和文化以豐富本族文化。翻譯作跨為文化交流的紐帶,其異化與歸化日漸融合,在翻譯過程中經常兩者兼用,基于翻譯中“信”(faithfulness)、“達”(expressiveness)、“雅”(elegance)的標準,盡可能完整地傳達原作的內容。
中西文化中也有很多的成語、俗語和經典用語有相近的表達。比如:to add fuel to the fire可譯為“火上澆油”,to be on thin ice可譯為“如履薄冰”;渾水摸魚可譯為“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半斤八兩可譯為“six of one and hailf a dozen of the other”。這些例子都是通過歸化和異化的融合傳達了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相似或相同的含義。
五、結語
歸化與異化雖為截然不同的翻譯方法,但也能融合。在處理不同國家之間的語言、習俗、文化差異時,先嘗試異化的翻譯方法,如果異化法能夠通順達意,則堅持使用異化法,若不能,則在不改變原意的基礎上使用歸化譯法翻譯。歸化和異化在翻譯實踐中經常獨立使用,也會共同出現,因此譯者必掌握二者各自的特點,在翻譯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方法,合理運用。
【參考文獻】
[1] 《翻譯通訊》編輯部. 翻譯研究論文集(1849—1983)[M]. 北京: 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 1984.
[2] 孫致禮. 新編英漢翻譯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3.
【作者簡介】
冉道敏(1995—),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外國語學院英語師范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