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娟
【摘要】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質的重點之一。健美操課程深受大學生喜愛,對高校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起到促進作用。本文結合健美操運動特點,針對我國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現狀,分析了在高校健美操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有效的滲透人文素質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高校;健美操教學;人文素質教育
人文素質教育是指將人文知識傳授給受教者并使受教者理解、掌握進而內化為其自身的道德素養。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指,大學生不僅要關注自身的身心發展,也要關注社會,培養自己的思想道德素養和文化修養。當前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已逐漸成為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重中之重。健美操作為一項融體操、舞蹈、音樂于一體的人們喜聞樂見的運動形式,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和、審美性和人文素質性,能實現高校學生德智體美綜合發展。健美操課程深受大學生喜愛,對高校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起到促進作用。因此,在高校的健美操教育的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有利于高校學生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并增強身心健康,提升綜合素質。
一、高校健美操教學中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
教學現狀分析:
從課程設置來看,大部分高校都幵設了健美操選修課,并得到了師生的普遍接受。當前高校普遍采取的教學形式是在大學一、二年級開設選修課。高校通過具體教學內容的安排來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滲透。而在健美操理論課上加入音樂賞析和相關的人文知識,既有利于加強學生對健美操動作的理解能力,更有利于高校學生知識儲備和人文素質的增強。但大部分教師片面地認為健美操作為一項運動其目的僅限于“健身”,只有極少數高校幵設了健美操理論課,高校教師對理論課缺乏足夠的重視。在教學實踐課方面,大部分高校課程設置比較傳統單一,僅限于有氧健美操、搏擊健美操等常規項目。由于場地限制及教學設備等原因,踏板健美操、啞鈴健美操等都無法進行教學。
教學方法方面,大部分高校仍然使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法,通過教師的示范教學進行授課,僅有少數學校綜合運用了錄像、光盤等現代化教學方法。高校沒有采用現代化教學方法的原因是:一是高校的教學場地和設備落后;二是高校健美操教師的教學水平的有限。
從目前高校對于健美操的考核和評價來看,大部分高校僅注重動作而忽視人文素質的培養,既沒有通過健美操的課程編排進行創新意識培養,也沒有考察相關理論知識和人文背景。教學形式與內容單一,阻礙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缺少對學生個體差異的關注。
二、可行性
1、健美操可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從身體素質方面來看,長期參加健美操訓練,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肌肉力量、柔韌性、耐力水平和身體的協調性,塑造良好的姿態和形體。
2、健美操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在健美操訓練過程中,全體隊員必須服從團體,齊心協力,有助于團隊精神的培養。比如在自編操教學過程和團體比賽中,學生們為為了集體榮譽感努力克服自身缺點,相互幫助,共同進步。
3、健美操可以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
由于健美操對練習者的身體柔韌性和協調性都有一些基本要求,對于沒有基礎的初學者來說,練習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例如身體協調性差,柔韌性動作不到位,體力不支等。但是通過練習者長期堅持不懈的訓練,克服自身不足,增強了意志力和克服困難的勇氣。
4、健美操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健美操是由一系列的動作組合成的,給練習者提供了創造空間。健美操教學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發揮創造性,讓學生自行編創。在教授基本步伐的同時,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創編整套動作,鼓勵學生相互學習,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潛在才能和創造性思維。
三、高校健美操中如何滲透人文素質教育
1、完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應加強文化性與審美性,貫穿全面發展理念。優化課程內容設置,課程內容應具有前瞻性、理論性和系統性,加強師生互動和自主創新,激發學習學習興趣,培養審美能力。
2、改善教學方式
傳統健美操教學要求學生在動作整齊、步調一致,缺乏個性和創新。健美操不只是教學生鍛煉身體,更要增進學生身心健康、提高審美能力。因此應根據不同教學階段的特點,合理組織教學形式,同時鼓勵自主學習模式,教授基本步伐和單個動作都,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創編整套動作,鼓勵學生相互學習,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潛在才能和創造性思維。此外還應改變考試方式,增加應用能力比重。
3、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和專業水平,能夠保證人文素質教育的順利進行。應著力提高健美操教師正確的教學意識,提高教學的積極能動性,提高健美操教學能力和專業水平,在授健美操授課過程中將人文素質教育滲透于教學的各個環節。
4、拓展參與途徑
除課堂教學外應拓展多種教學途徑,如校內健美操社團、協會、俱樂部等。可以定期舉行健美操比賽,豐富人文素質教育形式。此外還可以聘請校外專業健美操人員指導學生訓練,以此彌補高效教師業務的局限性。
高校健美操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值得肯定,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積極意義,值得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魏麗香. 健美操教學對促進普通高校學生身心素質發展的研究[J]. 惠州學院學報, 2008.
[2] 周愛光. 健美操教學的邏輯學思考[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1999,04,20.
[3] 亞里士多德, 出 隆, 譯. 心理素質學(上)[M]. 巖波書店, 1962:209.
[4] 周愛光. 健美操教學的內涵探析[J]. 體育學刊, 2009,11.
[5] 田雨普. 健美操教學邁進[J]. 體育科學, 2009,3.
[6] 中國體育. 健美操教學觀點摘編[J]. 體育文化導刊, 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