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發展與多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入,社會文化思潮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對大學生的人生觀、道德觀、世界觀和價值等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因此高校在社會多元文化思潮沖擊下開展思政課教學中,需要積極回應各種社會思潮,加強思政課教學改革與創新,對各種思潮進行深度解析,從而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與政治敏感度,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有效應對多元社會思潮的沖擊,實現學生的健康成長,進一步推動高校思政教學事業的良性發展。本文就對社會多元文化思潮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社會多元文化思潮;高校;思政課教學
社會多元文化思潮對學生的思想觀念與理想信念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剖析社會多元文化思潮,增強學生的思辨能力與政治敏感度,已經成為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點。思政課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多元社會思潮背景下,高校要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必須要加強思政課教學改革,積極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有效應對社會多元文化思潮的沖擊。
一、社會多元文化思潮對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積極影響
1、加快了教學改革步伐
思政課作為高校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路徑,面對社會多元文化思潮的影響,可以結合實際情況來探索新方式,重視多元文化的作用,確保思政課時效性與重要性之間的銜接,加快教學改革的步伐。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如果從理論層面對錯誤思潮的要害進行客觀準確剖析,有利于學生認同與踐行社會核心價值體系;如果在教學中繞開對其的評析,則會使教學脫離社會現實與思想實際,不利于實現思政課教學目標。可以說,客觀評析社會多元文化思潮,可以加快思政課的改革步伐,為教學提供新的活力。
2、推動教師隊伍發展
由于教育對象與客觀形勢的變化發展,對高校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斷壯大教師隊伍。從理論角度而言,教師應該具備全面的知識結構,對各種社會思潮進行熟練掌握,具備良好的馬克思主義功底,能夠有效勝任思政課教學工作;從思想角度來說,教師應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準確辨別各種社會思潮,純化馬克思主義信仰;從教育技能角度來看,高校可培養高素質與高技能的思政課教師,使其具備良好的網絡技術技能與網絡素質,積極分析與引導網絡文化。總之,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納入社會思潮,有利于推動教師隊伍建設。
3、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現階段的高校思政課教學多是理論知識的傳授,缺乏對解決問題能力與主體分析能力等方面的培養,致使思政教育在社會多元文化思潮背景下處于被動局面。如果將社會思潮納入到思政課教學中,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回應多元化的社會思潮,這樣可以豐富教學內容,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辨別與分析能力,使學生有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觀點、基本立場來應對各種社會思潮,提高學生抵御不良思潮的免疫力,增強學生與社會多元文化思潮的對話能力。
二、社會多元文化思潮沖擊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路徑
1、創新教育理念
對于社會多元文化思潮而言,其具有典型的現實性,這就需要高校在思政課教學中積極創新教育理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對學生個性化發展和主體性地位加以充分尊重,關心學生的價值理念與思想動態,滿足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同時高校可以在思政課教學中適當滲透人文情懷,激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使其自覺主動接受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指引,積極抵制不良思潮的影響。另外,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高校應該善于接納先進性與開放性的教育理念,以學生健康成長和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為依據,盡可能吸納多元文化思潮中的優秀思想,將其納入到思政課的教育內容中,實現學生的健康成長。
2、優化教學方式
首先,加強引導式教學。傳統思政課教學多是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忽視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對學生價值選擇和個性發展加以抹殺。而在社會多元文化思潮沖擊中,高校要想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需要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經驗,加強引導式教學,創設開放性與民主式的教學情境,強化學生對話意識,引導學生培養自我修養、自主選擇和辨別是非等能力,使其在多元文化思潮環境中始終堅定正確的理念信念和思想政治方向。其次,開展網絡化教學。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高校思政課教育的平臺更為開放與多樣化,需要做到與時俱進,利用網絡來宣傳社會主流價值觀,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用積極、健康與先進的文化來占領網絡教育陣地。同時高校應該加強監管網絡信息,從根源上杜絕有害信息對學生造成的不良信息,培養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自制能力,自覺抵制不良思想的誘惑。此外,高校可以構建思政教育主體網站,將趣味性、知識性、思想性的內容納入到主題中,引導學生吸收健康有益的文化,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3、加強道德情感教育
社會多元文化思潮對我國大學生思想觀念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如個人英雄主義、個人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等觀念。這就需要高校在思政課教學中加強學生的道德情感教育,積極設置相應的道德教育課程,如思想政治實踐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自主意識的提高,增強學生的政治敏感性,讓學生學會明辨是非,自覺抵制腐朽思想。除此之外,教師在開展思政課教學活動時,可結合學生的質疑心理,適當創設思政教育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大膽質疑問題,通過不同觀點的碰撞和沖突,使學生客觀合理認知教材中陳述的理論與觀點,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4、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
高校教師整體素質對思政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具有直接性影響,關系到大學生能否承擔建設特色社會主義重任,因此加強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高校需要對教師隊伍建設的先進性加以高度重視,注重教師綜合素質、教學水平和專業知識等方面的培養,嚴格按照相關標準來選拔教師,選聘出積極進取與責任心強的人員作為教師。同時高校應對現有的思政課教師進行定期培訓與考核,對于不符合要求的教師,可以將其調離至其他崗位或繼續進行培訓,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建設高素質的專業思政教師隊伍。
三、結束語
高校在社會多元文化思潮沖擊下開展思政課教學時,需要結合實際教學要求來進行創新與變化,積極創新教育理念,優化教學方式,加強道德情感教育,加大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建設力度。這樣才能將思政課教學的價值與意義加以充分彰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培養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提高思政教學有效性,實現高等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 孫宜曉. 論社會思潮沖擊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J]. 淮北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02:182-185.
[2] 陳 娟. 多元文化視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 長江大學學報: 社科版, 2014,10:149-151.
[3] 陳 陽. 社會思潮沖擊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創新路徑探析[J]. 科技展望, 2015,36:162+164.
[4] 鄭舒翔, 楊偉才. 社會思潮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挑戰及其對策[J]. 福建工程學院學報, 2016,02:179-183.
【作者簡介】
龍貽炯(1983—),男,漢族,貴州大方人,法學學士,畢節職業技術學院教育科科長、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