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摘 要:中紀委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會議上提出紀檢監察機關要“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打造鐵一般的紀檢監察隊伍。站在國有企業基層紀檢監察工作角度,闡述對“三轉”的粗淺認識,查找在“三轉”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從轉變職能、轉變方式、轉變作風等方面對“三轉”工作提出建議,以期對保障紀檢監察機構和干部認真、到位履行監督職責,進一步做好國企反腐倡廉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紀檢監察;“三轉”;現狀;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27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1-0181-02
當前,國有企業紀檢監察工作“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面臨著職能泛化導致主業削弱、方式簡單影響工作實效、隊伍建設制約工作深化的現狀。要推進企業紀檢監察工作實現“三轉”,就必須轉變職能,突出中心任務;轉變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能;轉變作風,全面履職盡責。
一、對國有企業紀檢監察機構“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的認識
紀檢監察機構履行職責的前提是“三轉”?!吨袊伯a黨章程》明確規定,各級紀委的主要任務是維護黨的章程和黨內法規的執行,檢查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議的落實情況,協助黨委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以上三項任務就構成了紀委的主要職責,而“三轉”是紀委履行職責的重要保證。紀檢監察機構“三轉”也是保護干部平安需要。學者李曉明認為,腐敗的原始驅動力是本能,在不受任何約束的情況下欲望發展成貪欲是一種必然[1]。在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中,擁有人、財、物的管理、使用和處置權力的領導干部不在少數,他們面臨著形形色色誘惑,稍不注意就會跌入違法亂紀的深淵。這就需要紀檢監察機構通過“三轉”,加強制度建設,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權,努力幫助國有企業各級領導干部用好手中的權力,營造良好的企業生產經營環境。一個企業如果要健康發展,離不開紀檢監察機構“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用制度規范領導干部廉潔用權,督促領導干部管好身邊人、身邊事,這是一個企業順利健康發展的先決條件。
二、當前企業紀檢監察工作“三轉"面臨的現狀
(一)職能泛化導致主業削弱
從基層企業的角度來講,一切以完成生產經營任務為主要目標,決定了職能部門的設置要以完成生產經營任務、實現利潤最大化為原則,這就決定了企業希望紀檢監察部門在企業管理、生產安全、企業文化以及其他重要事項方面,多承擔任務,會安排紀檢監察人員兼職做一些職責之外的事情,反而忽視了本職工作。同時,由于企業紀檢監察機構人員編制有限,有的實行黨委和紀委合署辦公,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導致紀檢監察人員沒有過多的精力去安排、思考“三轉”方面的工作。
(二)方式單一影響工作效率
有些基層單位紀檢機構受慣性思想制約,抱住老方法老經驗不放,工作上不講究方式方法,鮮有創新,一旦出現新問題、新情況就慌了手腳,難于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形式主義成分過濃。主要表現為:反腐倡廉教育浮于表層,方式單一,滿足于看過、聽過、講過,實效性不強;制度建設不完善,一些源頭性、根本性的問題沒有從根本上發現存在的原因,沒有做到標本兼職、對癥下藥,及時堵塞管理上存在的漏洞;監督變成了直接干預,過分強調對過程的管控,往往將對業務的監督變成了直接管理等。
(三)隊伍建設薄弱制約工作深入開展
一些基層企業紀檢監察力量非常薄弱,機構設置不合理,隊伍中也缺少懂法律知識、財務知識等的專業人員,無法滿足全面從嚴治黨新形勢下紀委監督、執紀、問責的需要。而且,實際上在企業工作的紀檢監察干部他們每天要面對的業務工作非常多,生活得也很清苦,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個別單位紀檢監察干部甚至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想法,辦案不積極、不主動,影響了自身的形象。
三、基層企業實現紀檢監察工作“三轉”的對策和措施
(一)準確定位,轉變職能,抓住中心任務
1.厘清職責。轉變職能要求企業紀檢監察部門準確定位自身職責,在企業黨委領導下聚焦全面從嚴治黨,努力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當前應努力做好以下三個方面工作:一是重新修訂紀檢監察部門工作任務清單,突出做好監督執紀問責工作,落實好教育、監督、懲處、保護等四項基本職能;二是制定完善紀檢監察部門履行監督執紀問責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哪一些事項應該參與監督,監督的方式是什么;三是積極協調各職能部門,合理分工,逐漸將紀檢監察部門兼做的其他事項交還給主責部門,使各部門能各負其責。
2.聚焦主業。企業紀檢監察部門作為對所屬單位和本級職能部門進行履職監督的專責機構,前提是要做到聚焦主業、準確定位,必須放棄對具體管理事務的監督,轉而抓好對重點領域和關鍵崗位的監督檢查,避免出現“越俎代庖”的問題,具體的業務檢查工作交由具體負責的業務部門開展,努力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錯位。紀檢監察的重點應放在程序的合規性、過程的公正性上。一旦發現問題,必須秉公處理,不徇私、不枉法,堅持做到問題整改和責任追究都到位,切實加強紀檢監察機構監督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3.突出中心任務。根據中紀委要求和紀檢部門自身工作職責,進一步明確企業紀檢部門監督執紀問責的主要工作內容。一是做好協調配合工作,在企業黨委和上級紀委的統一領導之下,配合黨委做好企業的黨風廉政建設以及反腐敗各項工作;二是做好監督檢查工作,對企業領導干部不認真貫徹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一崗雙責”和廉潔從業規定的情況,以及對不作為、亂作為的問題進行嚴肅整治;三是做好拍“蒼蠅”工作,重點做好對違反組織原則、黨規黨紀,搞不聽指揮、走樣執行,侵害企業和職工利益、損公肥私,違反中央八項規定和反“四風”精神問題的嚴肅查處;四是做好黨風黨紀工作,抓住春節、端午、中秋等時間節點,狠抓節慶送禮風,嚴肅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持之以恒糾正“四風”。
(二)適應新形勢,創新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能
紀檢監察機構要想轉變工作方式,就必須主動適應反腐倡廉建設的新形勢、新任務,把握工作規律,創新工作方式方法,以科學的方法論為指導,推動工作有效開展。
1.改變查辦案件方法。紀檢案件無小事,處理的好壞事關黨在群眾中的形象,必須堅持快查快結,牢固樹立未雨綢繆的理念,對于一些苗頭性的問題,要早提醒、早打招呼,防止小問題演變成大問題。要加強對各類輿情的分析研判,注重從日常工作中發現問題線索,切實做到早發現、早提醒、早打招呼,及時采取各種必要措施,控制形勢、消除影響,對于已經觸犯黨規黨紀和法律紅線的要盡早予以處理。還要通過“三重一大”“廉潔風險點防控”等措施對重點崗位和關鍵環節,認真開展風險排查,完善風險管控制度。
2.改變監督檢查方式。在組織方式上要與具體業務部門通力配合,改變全程監督的做法,要注重通過信訪舉報、廉潔風險點防控等發現問題,督促具體業務部門開展檢查;在監督重點環節上,改變對重點業務事無巨細的具體監管,轉為對具體負責業務部門履職情況的監管;在具體的監督節點上,要改變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監督,過程中的每一項工作該由哪個業務部門負責就督促該業務部門開展監督,把紀委的職能放在對業務部門的問責問廉問效上;在監督檢查的方式上,要改變以往主要靠出現問題進行專項檢查、專項治理等模式,注重綜合運用談話提醒、離任審計、來信來訪多種手段開展工作,以增強監督的實效性。
3.優化改進問責方式。監督檢查如果不以問責問效為目的,就無法對業務部門履行職責實行有效的監督制約,企業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主業就無法達到一個良好的效果。要改變以往出現問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態,面對違規違紀違法問題要敢于動真碰硬,不能簡單地進行內部處理,這樣客觀上造成了違規違法成本太低,容易助長違規違紀問題的僥幸心理和麻木心理,削弱了紀檢監察機構的監督效力,形成不了嚴格執行規章制度的廉潔文化氛圍。因此,紀檢監察部門面對違法亂紀行為時,要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底線,嚴肅監督執紀問責,認真落實“一案雙查”制度,該組織處理的進行組織處理、觸犯法律的要交由司法機關處理,形成責任追究倒逼機制,形成紀檢監察部門組織協調、部門各盡其責的良好氛圍。
(三)轉變作風,細化指標,全面履行職責
轉變作風作為“三轉”之一,是實現轉職能、轉方式的基礎,轉作風要落到實處,就必須把作風建設細化為具體的規章制度,將其由“軟任務”細化為“硬指標”。
1.加強紀檢監察干部隊伍建設。一是建立健全各級企業紀檢監察機構,定編定崗,解決紀檢監察干部隊伍人才緊缺問題。二是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等,加強對紀檢監察干部的培訓教育,增強他們履職盡責的紀律觀念。三是努力提高紀檢監察干部隊伍的履職能力,通過業務培訓、警示教育、在職教育等多種方式建,提高紀檢監察隊伍業務素質。
2.建立自我監督機制。“正人必先正己”,企業紀檢監察干部在監督執紀問責過程中,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以公平公正的態度處理每一起案件。一是建立紀委書記述職制度,定期要求下級紀檢監察部門負責人匯報當年工作計劃安排、重點工作進展情況、信訪案件查處、問題線索排查處置等情況;二是紀委書記主動履職監督制度,紀委書記要主動作為,定期約談所屬企業負責人和相關涉案人員,掌握問題線索,研究解決對策;三是不定期工作檢查制度,要對所屬企業的紀檢監察工作進行不定期的巡回檢查和“回頭看”,保持反腐敗的高壓態勢,對不同類別的企業制定不同的考核指標,把作風建設由“軟任務”細化為“硬指標”。
3.建立規范化的工作流程。要結合中央政策和上級文件,完善自己的規章制度體系,使監督執紀問責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真正實現按規章制度管事、管權、管人,把權利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一是對于信訪案件,要建立立案、初核、暫存、留存、了結等工作制度,減少辦案人員的自由裁量權,形成按制度辦事的良好氛圍;二是制定紀檢監察工作標準,編制紀檢監察業務工作標準流程,提升紀檢監察部門工作標準化水平;三是落實崗位責任制,年初制訂工作計劃,年中和年尾進行考核,督促各級紀檢監察人員切實履行職責,促進任務清單落實落地。
參考文獻:
[1] 李曉明.控制腐敗法律機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03-104.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