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程開發過程中學習寫作
浙江省麗水市麗水學院附屬高級中學 張 纓
作文課難上,這是很多語文老師的共識,而作文難寫,就是很多學生的同感了。寫作教學為什么效率低下,作文為什么難寫,歷來研究者眾多,觀點也繁復蕪雜,但究其根源,主要還是我們的寫作教學缺乏真實的情境,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脫離,難以激發學生寫作的內驅力。也正因為如此,2005年,李海林老師提出“真實行為寫作”的全新概念,眾多學者和一線教師就此進行了廣泛討論和深入研究,取得了許多成績,對于這個被大家重視但依然有待更加深入研究的熱點問題,筆者有必要添磚加瓦,奉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筆者有幸承擔了“基于地域特色文化的普通高中語文學科‘選修課程群’建設的實踐研究——以麗水學院附屬高級中學為例”這一省級課題的研究工作,于是,期望通過課程開發與建設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在參與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明確寫作目的和要求,提升寫作的能力與水平。
筆者和團隊成員仔細梳理了麗水的地域文化特色,并積極與麗水學院的相關研究人員并通過他們與麗水市農辦進行溝通協調,承接了麗水市農家樂民宿微信平臺創建工作中的軟文寫作項目,并將這一項目與課題相結合,開展了“麗水農家樂民宿宣傳推廣文化軟文寫作”課程的開發工作。
課程具體的開發流程如圖示:
團隊成員構成為語文教師和40名學生,學生主要為經過教師宣傳和鼓勵之后,自愿參加。
課程目標是在教師討論的基礎上,和學生共同協商之后確定的。學生始終在場,而且,教師在討論課程目標的同時,也請了麗水學院項目組的教授對整個項目進行了介紹,筆者發現,教授的身份以及該項目的意義(應用價值)對學生具有相當強烈的激勵作用,學生的興趣開始被點燃。最終,確定的目標為:“通過真實的生活行為和生活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并在此基礎上以微信平臺發布軟文這一實踐成果來提高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希望在這種真實寫作實踐過程中,促使學生挖掘、學習麗水的各種特色文化(耕讀文化、劍瓷文化、石雕文化、畬族文化等),從而喚起學生文化的自覺,樹立文化的自信。”
我們將研究團隊以農家樂民宿所在地以及數量來對團隊進行了分組,每一組均以教師為組長,以便于指導。同時,也規定了教師也必須參與寫作實踐,在軟文寫作數量上要起到帶頭和引領的作用。筆者在分配任務的時候發現,當學生得知教師和學生一起寫作時,情緒頓時提高,呈現出躍躍欲試的模樣。
這一過程是課程開發的主要內容,也是最為關鍵的環節。在學生進行軟文寫作實踐之前,首先應當使學生了解軟文的性質、特點以及軟文寫作的一些要求;同時,還要提出評價的標準。在理論學習環節里,我們主要是以學生上網搜集資料這種方式進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大家一起討論,一起探究,最終將成果固定下來,成為教材的一部分。
在實踐操作這一環節,我們主要是根據學院項目組的要求以及本課程的實際情況,按照以下幾個步驟進行了操作:
(一)對麗水農家樂民宿進行全方位調查研究
每一小組由教師帶隊參與學院項目組的調研工作,從調研對象的確立到調研方案的制定到問卷的設計以及數據采集直至最終調查報告的撰寫,學生團隊均全程跟進,積極配合。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尤其是與大學生一起帶著明確的任務去訪問、調查、觀察,讓高中生較為清晰地了解了研究的過程和研究的意義,學生們認為這種體驗可能不僅僅是初步學會了怎么寫作調查報告,更多的是對視野的拓寬,綜合素質的提升。
(二)在調查的基礎上寫作文化軟文
這一過程對于學生來說是最為重要的,但也是最需要堅持的。學生們以團隊的方式進行寫作,每個團隊領到了近十篇軟文寫作任務(并規定,每一位同學都必須親手寫三篇以上)。有具體的寫作對象、具體的寫作要求(字數、風格、內容側重、完成時間等)、評價要求(我們規定,判定一篇軟文好與不好,主要看微信平臺上的點贊數量,其次才是老師和團隊的評價)。而且,我們通過協商,確定了教師也同時寫,并且一起發平臺。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的積極性高漲,但并不顯得盲目,我們觀察到,學生在寫作一篇軟文時,整個團隊是有分工的——查閱資料、挖掘文化內涵、主要執筆者、校對者。在成品出來后,對文章進行審閱和討論時,學生的參與度很高,并大多能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在發上平臺后,尤其是當點贊的數量超過了教師文章時,學生非常興奮和驕傲。
(三)收集軟文,形成該課程的教材
筆者帶領團隊對上平臺的軟文以及未能上平臺,但經過修改的軟文進行梳理、分類和編輯,同時,又將調查報告和理論資料收集在一起,按照課程的要求,編制成了選修教材。
通過本次課程開發實踐,筆者以為,這種基于真實情境和真實任務的寫作實踐,對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增強寫作內驅力和提高寫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原因有三:第一,這樣的實踐活動來自生活現實,非常真實可靠;第二,學生始終在場,并且是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完成;第三,本次實踐活動具有相當的難度,富有挑戰性,而且該活動又是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的。
【1】胡定榮.課程改革的文化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李海林.言語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鐘啟泉.研究性學習:“課程文化”的革命【J】.教育研究,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