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彥彥++徐趁麗++范曉慧
摘 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目標和具體任務,確立了“五位一體”的全新布局。因為新時期的生態文明建設尚處在起步階段,所以我國目前的生態文明理論體系建設遠遠落后于其他領域。本文通過探討構建新時期生態文明理論體系的必要性,梳理了生態文明理論體系的構建思路和構建要素,圍繞構建生態文明理論體系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理論思考。
關鍵詞:生態文明;理論建設;理論思考
中圖分類號:D08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2-0018-03
生態文明是繼農耕文明和工業文明之后,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史上的又一次理論跨越和實踐探索。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高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規劃中,進一步明確了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目標和具體任務,標志著我國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生態文明理論體系建設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是由于生態文明建設起步較晚,生態文明理論體系建設落后于其他領域,構建新時期生態文明理論體系,既能滿足當前建設生態文明的現實需求,也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迫切需要。
一、新時期生態文明理論的提出
(一)生態文明的概念界定和主要特征
生態文明作為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一種新形態,其概念界定是高度復雜的,時任國家環境保護部副部長的潘岳認為“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1]這一定義既超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又反映了生態文明的發展方向,得到了國內多數學者的認同。生態文明的特征有三點:一是平等性。平等性有三重含義,首先,對于整個自然界來說,人類與其他物種是完全平等的;其次,在世界范圍內,國家與國家之間完全平等;最后,在國家內部,人與人之間完全平等。生態文明的發展就是要消除工業文明時代造成的三種不平等的發展模式,這是生態文明的最根本特征。二是多元化共存。指在地球上不同物種依靠相互制約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人類要處理好與自然的關系,不能因為人類社會的過度發展破壞了這種穩定,這是生態文明的最基本特征。三是循環再生。自然生態系統存在著一個生物鏈再生系統,人類工業文明的生產方式雖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卻嚴重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再生功能,而生態文明倡導建立可循環再生的生產方式,這是生態文明最顯著的特征。
(二)新時期生態文明觀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逐漸引起了黨中央的重視,2003年召開的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明確指出“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2],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2012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升華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高度。2013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中,全會《決定》中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3],并首次提出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新時期生態文明觀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背景下提出的,并將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進程而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
(三)新時期生態文明觀的科學內涵
新時期生態文明觀的內涵十分豐富。從本質上看,新時期生態文明觀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是其兩個基本屬性。從追求目標上看,新時期生態文明觀不僅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還包括經濟與社會、人口與環境等多方面的協調永續發展;從實現途徑上看,在保護生態環境前提下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改善生態環境,在維護自然平衡的基礎上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受益者是廣大人民群眾,實現主體也是廣大人民群眾,體現了黨的群眾路線精神,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和培養生態文明意識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完善的制度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有效的制度保證。
(四)新時期生態文明的理論淵源
新時期生態文明理論薈萃了古今中外生態文明思想的精華。首先,傳承了我國古代生態倫理智慧。集道家、儒家、佛家的思想于一體,“天人合一”“萬物平等”等古代生態文明觀是新時期生態文明理論重要的思想源泉。其次,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馬克思強調社會在人與自然之間起到中介作用,社會可以制約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質只有對社會的人來說才是存在的。”[4]恩格斯強調人類發展如果違背生態規律,必然會受到自然的懲罰。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人、社會與自然界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相互作用的揭示為新時期生態文明理論體系建設帶來了啟示。再次,合理借鑒了西方生態學理論。西方發達國家是工業文明時代的先行者,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也遇到過保護生態、污染治理問題。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中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治理經驗對新時期生態文明理論體系建設有一定的借鑒價值。最后,新時期生態文明理論來自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的不斷開拓探索。在黨的歷代領導集體的重視下,在經濟發展中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將古代生態文明思想、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這一理論為人類文明發展做出了創造性貢獻,也勢必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在新時期的發展做出貢獻。
二、構建生態文明理論體系的必要性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需要生態文明理論來完善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體”的全新布局,以此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但是相對于其他領域的理論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理論建設明顯不足,還沒有形成一個系統化的理論體系,從生態文明基本理論,到生態法律制度、生態文明理念、國外成功經驗等很多方面都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的理論探討。只有建立了系統化的生態文明理論,才能全面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二)生態文明新思想需要通過理論來表現
隨著黨對自然規律和人類發展的認識不斷深化,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思想也不斷涌現。從科學發展觀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到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體”新布局,再到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創建系統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等,這些生態文明新思想要通過生態文明理論體系的構建不斷發展、完善、創新,并應用到建設生態文明實踐之中,適應新時期社會整體發展的需要。
(三)生態文明建設實踐需要理論來指導
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必要保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其重要性決定著必須有與之相配的理論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指南,大力推進我國生態文明的發展建設,并且將生態文明理論融入到其他領域的建設當中去,以此來加快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整體建設步伐。
(四)人民群眾需要生態文明理論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廣大人民群眾最起碼的訴求,也是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最樸素理解。我國部分地區頻頻受到霧霾天氣影響,有些江河流域水資源受到污染,個別地區重金屬污染嚴重,對此群眾的反映十分強烈。治理環境污染、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民心所向,是民意所在。生態文明理論體系的構建將為廣大人民群眾建設宜居的生產生活環境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三、新時期生態文明理論體系的構建思路
(一)以尊重自然為理論基礎
黨的十八大報告特別突出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以唯物主義的觀點強調經濟發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引導全民樹立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在我國社會發展的某一階段“人定勝天”生態理念違背了自然發展規律,新時期的生態文明理論體系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嚴格遵循自然發展規律、社會發展規律和經濟發展規律,以尊重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為基礎,構建新時期生態文明理論體系。
(二)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理論前提
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保證。新時期生態文明理論體系主要是針對人類與自然關系、自然界物種之間的關系和由人與自然關系引發的人與人關系的研究,是對人類工業文明理論體系的超越,在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價值取向基礎上發展生產力,在人類與自然界相互作用中建立生態化的生產關系,這是構建新時期生態文明理論的前提。
(三)以建設生態文明為主要內容
建設生態文明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是一項開創性事業,構建生態文明理論體系屬于頂層設計和整體部署。生態文明的概念本身內涵十分豐富,概念結構也比較復雜,建設生態文明包括自然、社會、政治、經濟、技術和文化等多個維度,涉及政府、企業、公眾等多個主體,跨越多個層次,包含多種要素,所以新時期生態文明理論體系建設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圍繞著建設生態文明的主題,既包括生態體系的理論,也包含政治經濟體制、生產生活方式和人們思想觀念等領域的內容。
四、新時期生態文明理論體系的構建要素
(一)構建全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格局
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構建新時期生態文明理論體系的前提,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體國民自覺參與。在生態文明理論體系的作用下,可以通過多層次的生態文明意識宣傳、生態環境知識的普及來夯實生態文明建設的群眾基礎,強化全體國民的生態憂患意識,逐漸使尊重自然、熱愛自然成為社會道德準則的一部分,使每一位國民都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參與者和監督者。
(二)構建完善的生態制度體系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主導作用,新時期生態文明理論體系可以促使各級政府在法律、行政和經濟等多個層面上采取激勵和約束機制,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制度保障。在生態制度體系中,法律的保障作用最為突出。只有充分發揮法律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約束作用,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浪費自然資源的違法行為,才能徹底地整頓環境秩序。同時政府應該統籌好經濟發展目標與生態環境目標,對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點項目、重大工程給予政策支持。
(三)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體系
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度以GDP來衡量經濟發展的成效,這種粗放型的發展方式既過度消耗了資源,又造成了環境污染。新時期生態文明理念強調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完善的生態文明理論體系能夠具體指導國民經濟的戰略性調整,使經濟發展由粗放型轉向集約型,構建可持續發展的低碳高效的生態經濟體系,以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環境、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四)構建和諧的生態環境
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與環境污染防治是密不可分的。由于目前某些區域存在環境污染責任不清的問題,還有新資源開發與保護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建立一個統籌發展的機制。新時期生態文明理論能夠為建立這種機制發揮理論指導作用,在實踐中將生態環境保護與環境污染防治有機結合起來,從源頭治理環境污染,利用法律、行政與技術手段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
(五)構建宜居的生活環境
近年來,諸如水污染、重金屬污染、農藥污染等環境污染事件頻頻發生,隨著生存環境的惡化,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關注逐漸增多,對生活環境的整治已經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新時期生態文明理論體系強調的是城市化、城鎮化的綠色發展,全國城鄉形成一個布局合理、配置均衡、結構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為廣大人民群眾構建宜居的生活環境,既方便各種污染的統一防治,又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黃國勤.生態文明若干問題探討[C].第十六屆中國科協年會民族文化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4.
[2]胡錦濤.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EB/OL].中國網,[2016-09-22].http://www.china.com.
cn/chinese/zhuanti/sljszqh/421625.htm.
[3]習近平.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EB/OL].中國文明網,(2013-11-12)[2016-09-22].
http://www.wenming.cn/ll_pd/yw_ll/201311/t20131112_157
5808.shtml.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