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敬寧++榮
摘 要: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是擴大就業的重要手段,是推動人才成長的時代需要。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實施,關系到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和大學人才培養質量,關系到我國未來人才體系構建和社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因此,如何發揮文科專業學生優勢,培養其創新精神、創業能力,是高校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高校文科專業創新創業拔尖人才的培養,應該建立“五位一體”的培養機制,實現意識覺醒、導師引領、團隊培育、社會孵化、反饋課堂一體化發展。
關鍵詞:文科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2-0209-02
2015年全國兩會召開,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報告指出:創新創業良好局面的形成“既可以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公平正義”,還有利于在全社會形成“讓人們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精神追求和自身價值”的創新創業文化。新的形勢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和創新創業拔尖人才的培養機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校文科專業應該回應社會關切,有所作為。
一、文科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現狀
1989年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關心:21世紀的教育——圓桌會議報告》中采納了學者柯林·博爾的“三張教育通行證”的思想觀點,明確指出“學術性教育” “職業教育”和“創業教育”是21世紀教育的三張通行證。其中,創新創業教育源于率先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美國,而后風靡全球,也逐漸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熱點。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我國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步,諸如開設創業雛鷹班、舉辦各類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等。在發展過程中,工科專業技術性和應用性較強,無論是實驗環境、實踐基地建設還是校企結合等方面都較易開展,因此在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存在一定優勢。但文科專業理論性強、實踐少,存在許多困難[1]。此外,理工科專業與社會產業和經濟發展聯系較為緊密,也成為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關注點,相比而言對文科專業學生關注不足,因此文科專業仍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挑戰杯”兩項創新創業賽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比較視角。
“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俗稱“大挑”)是由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教育部、全國學聯聯合主辦的,一所高校及其所在地人民政府承辦的一項具有導向性、示范性、權威性和群眾性的全國競賽活動,經過了二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全國大學生校園學術科技文化領域中層次最高、規模最大、參賽范圍最廣的群眾性賽事,堪稱中國大學生學術科技的“奧林匹克”盛會。1999年,團中央、中國科協、教育部、全國學聯與清華大學再次聯合發起“‘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俗稱“小挑”),使之與“大挑”一起成為中國大學校園學術科技創新的龍頭活動,并催生了一批大學生創辦的公司[2]。
筆者通過對兩項賽事的獲獎情況分析、比較可見:“挑戰杯”系列競賽舉辦規模愈來愈大,覆蓋面越來越廣,總獲獎作品呈遞增趨勢,但文科類獲獎作品數量并沒有較大增加,文科專業學生在大學生學術科技競賽中處于弱勢。
二、文科專業創新創業拔尖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有待加強
不少文科專業學生對創新創業的重要性缺乏認識,一方面參加創新創業活動的目的局限于獲得學校相應學分及參加評獎評優的層面,功利性的價值判斷局限了許多文科專業學生的視野,難以真正樹立創新意識。另一方面,文科專業學生所學理論性較強,技術操作性課程較少,在專業教學中缺乏創業教育的滲透,客觀上影響了大學生創業能力的發展[3]。此外,有的學生對創新創業活動存在想法,但普遍自信心不足,有時難以獲得實質性的指導,導致他們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積極性不高。
(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缺乏系統性
現有創新創業拔尖人才培養模式較以往多樣化,但很多高校沒有開展專門針對文科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尚未形成相對完善的文科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多為碎片化的專題講座。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未能與專業培養計劃相結合,遠離了第一課堂和專業教學。
(三)創新創業教育所需資源匱乏
當前文科專業創新創業拔尖人才培養普遍存在缺乏專項基金、孵化基地、本土化的優質教材以及經驗豐富的師資等問題。師資是創新創業拔尖人才培養的關鍵要素,文科專業創新創業拔尖人才培養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要求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教師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又要有豐富的社會閱歷和廣博的理論知識,但目前我國高校文科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教師隊伍不僅數量嚴重不足,而且大多缺乏實踐經歷和創新創業的體驗。
(四)創新創業的實踐環節比較薄弱
文科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上雖然明確了培養復合型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但是理論課程多實踐課程少,多數高校仍然以書本的理論知識灌輸為主,學生憑借單一的課堂完成課業學習[1],導致不少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進而影響學生創造性潛能的開發。
三、高校文科專業創新創業拔尖人才培養的路徑選擇
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之所以成為當今人們關注的焦點,不僅在于這是擴大就業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在于它是推動人才成長的時代需要。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實施,關系到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和大學人才培養質量,關系到我國未來人才體系構建和社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4]。因此,如何發揮文科專業學生優勢,培養其創新精神、創業能力,是高校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高校文科專業創新創業拔尖人才的培養,不是某一方面作用的結果,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就路徑選擇而言,應該建立 “五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機制,即意識覺醒、導師引領、團隊培育、社會孵化、反饋課堂一體化發展。
(一)意識覺醒:營造創新創業文化氛圍
良好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是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產生創新創業成果的外部推力,是創新創業教育持續走向成功的基本保障[5]。首先,高校可以利用社團、新媒體等形式積極宣傳國家和地方關于促進創新創業的政策、措施,有針對性地邀請創業成功者開展與專業相關的專題講座,定期舉辦各類學術交流會、課外學術科技活動,喚醒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調動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其次,學校應該想方設法幫助學生消除對創新創業活動的誤解,鼓勵文科專業學生與理工科專業學生合作,優勢互補。最后,建立一套鼓勵文科專業學生創新創業的規章制度,如學分認定、設立專項獎學金、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如“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等創新創業競賽,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校園文化氛圍。
(二)導師引領:加強創新創業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是影響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質量和效果的關鍵要素。第一,高校應當加大文科專業創新創業師資力量的投入力度,加快形成一支專業化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師資隊伍,支持教師掛職鍛煉;第二,積極整合校友資源、社會資源,聘請各個行業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家、創業成功人士作為兼職的創新創業指導老師,并為專職教師進行短期企業實踐和企業任職搭建平臺,形成多元化的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6]。第三,教師應當積極參與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的創新創業實踐,針對文科專業特點,開展與理工科專業不同的創新創業拔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三)團隊培育:打造充滿活力的創新創業團隊
創新創業活動的順利開展需要團隊合作完成,創新創業學生隊伍的培育應該跨年級、跨專業進行,同時考慮男女比例,充分發揮不同專業、不同特長學生的能力,形成傳幫帶的良性循環機制,在學生之間普及創新創業精神,推動創新創業活動的持續發展。
(四)社會孵化:強化創新創業實踐能力
應以校內外創新創業基地為載體,建立一批針對文科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推進大學科技園建設,充分發揮科技園連接高校與社會的橋梁紐帶作用。倡導學生積極深入企業、公司等開展調研,了解企業、公司的運作。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創新創業競賽活動,從而激發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提高實踐操作能力。
(五)反饋課堂:完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
一方面,教師可將其在企業掛職鍛煉期間的經驗與教訓、所帶學生團隊在參加創新創業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融合成功創業者的創業經歷等反饋到課堂,提高學生創新創業的成功率。另一方面,課程設置要突出專業特色,創新創業類課程的設置要與專業課程體系有機融合,創新創業實踐活動要與專業實踐教學有效銜接。與此同時,課程的開設要充分利用原有課程資源,結合學校實際,實現跨學科、跨專業課程資源共享,結合學校特點和學科優勢,努力形成創新創業課程的特色和優勢[5]。
參考文獻:
[1]呂開顏.本科院校文科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對策[J].遼寧經濟,2014(10).
[2]丁三青.中國需要真正的創業教育——基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的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7(3). [3]朱曉紅,柴大鵬,陳吉. 文科專業學生創業教育研究——基于H大學文科學生創業需求的調查[J]. 青年探索,2011(5).
[4]李家華,盧旭東. 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養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0(12).
[5]唐根麗,王艷波.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路徑研究[J]. 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6]劉偉.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的思考[J]. 教育科學,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