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生++夏偉

【摘 要】 近年來,在“互聯網+”及“普惠金融”理念的倡導下,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因其金額較小,收益率高,操作簡便等優點而受到大力追捧。P2P網絡借貸平臺作為互聯網金融的一種模式,自2007年進入大眾視野以來,獲得超常規發展。截至2016年10月,P2P平臺數量已經達到4 600家。與此同時,平臺詐騙跑路事件持續發生,每月新增問題平臺數量一度超過新上線的平臺數量,給行業發展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為此,銀監會等四部委于2016年8月24日公布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加大了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監管力度。文章結合《暫行辦法》出臺前我國P2P行業的發展狀況,在解讀《暫行辦法》對P2P平臺影響的基礎上,分析預測了P2P平臺的發展路徑,并就如何進一步完善《暫行辦法》提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 網絡借貸; P2P; 互聯網金融; 普惠金融
【中圖分類號】 F830.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7)05-0108-04
一、P2P網絡借貸平臺概況
P2P(Peer to Peer)是指個人通過第三方互聯網平臺,在交納一定費用的前提下向其他個人提供小額借貸的金融模式。近年來,網絡借貸業務作為銀行體系的重要補充,對緩解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本質上看,P2P 網絡借貸屬于一種新型的民間借貸方式,可以說是民間借貸的網絡化模式。目前,P2P概念已經擴展到了P2B(Peer to Business)。
(一)P2P網絡借貸平臺的功能
1.促進投資多元化。客觀地講,我國目前的金融市場還不夠發達,但金融監管比較嚴格,投資者的投資渠道相對狹窄,主要傾向于銀行存款等間接投資方式。P2P網絡借貸平臺的出現,給投資者提供了比較便捷的投資渠道,不僅能夠活躍我國的金融市場,而且可以在盤活資金、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給投資者帶來相對較高的收益。
2.深化普惠金融理念。普惠金融的宗旨是讓所有人享受平等的金融服務,解決低收入群體投融資難的問題。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出于風險、成本等因素的考量,往往不太愿意向小微企業提供資金,使眾多小微企業長期面臨融資困難問題,而這些群體正是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目標客戶。P2P平臺可以借助互聯網優勢快速傳播相關信息,依靠靈活的經營模式為這些群體提供金融服務。所以說P2P網絡借貸平臺是深化普惠金融理念、改善金融服務的重要力量。
3.推動資產證券化。我國資產證券化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明顯差距,為促進資產證券市場的快速健康發展,不僅需要豐富基礎產品種類,而且必須降低基礎產品門檻,而P2P網絡借貸平臺有助于實現這一目的。
(二)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特征
P2P網絡借貸平臺在我國最早出現于2007年,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很快,并表現出自身的特征:
一是借貸期限較短。有關研究表明[1],目前我國P2P網絡借貸的平均期限在3—6個月之間,超過半數的平臺借貸款期限在4個月以內。
二是參與人數眾多,且呈現年輕化、學歷高趨勢。根據PP助手與UC聯合發布的《2016年移動金融大數據報告》顯示,移動金融用戶總人數于2015年突破千萬,其中80后、90后的年輕用戶占比超過了80%,學歷一般在大專以上。雖然個體投入資金較少,但資金總量可觀。
三是平臺分布地域集中。有關資料顯示,我國P2P網絡借貸平臺約有63%分布在東部沿海民間借貸比較發達的地區或經濟中心城市,如浙江、山東、北京、上海等。
(三)P2P網絡借貸平臺發展現狀
我國第一家P2P公司是上海的拍拍貸,成立于2007年6月。在“互聯網+”及普惠金融理念倡導及相關政策支持下,作為新生事物的P2P網絡借貸平臺發展迅猛,從2013年初的177家快速增加到2016年10月的4 663家。從新增平臺數量看,2014年12月達到峰值,單月新增平臺數量264家。2015年出現井噴式增長后,增長幅度趨緩。各個時期的新增平臺數量參見圖1。
P2P網絡借貸平臺因其自身優勢短時期內在我國獲得超常規發展,但由于相關法規政策缺位、監管手段滯后、借貸雙方與平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等原因,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主要包括:
1.監管機制不健全。P2P網絡借貸平臺的業務性質可以界定為網絡化的民間借貸中介,但關于民間借貸中介機構及其業務的法律法規,目前在我國極不完善,致使相關部門難以對P2P網絡借貸平臺實行有效監管。
2.業務創新偏離軌道。目前,大部分P2P網絡借貸平臺的定位是信用中介,具體表現為:自融資金、發放貸款、設立資金池、期限拆分等。這與平臺產生之初“作為信息中介為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宗旨明顯存在偏差。
3.問題平臺數量增加。如圖2所示,問題平臺數量在2013年9月之前幾乎為零,但到2015年初則突破了三位數,并于2015年7月達到最大值165家。大量問題平臺的存在,不僅加大了投融資的風險,傷害投資人的合法權益,而且不利于我國金融市場的健康運行。
二、《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對P2P的影響
針對P2P網絡借貸平臺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2016年8月24日,銀監會等四部委聯合發布了號稱史上最嚴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暫行辦法》的出臺,勢必對P2P網絡借貸平臺產生重要的影響,本文擬從借款金額、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ICP)登記情況、銀行資金托管等方面進行分析。
(一)借款金額上限——沖擊房抵業務
《暫行辦法》中明確規定,網絡借貸應當以小額為主,借款金額上限如表1所示。
此項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資金過于集中,減少系統性風險,保護投資者利益,同時對房產抵押類平臺造成較大影響。盈燦咨詢的壓力測試報告[2]顯示,2016年1月1日至8月24日期間,203家P2P網絡借貸平臺中的18 867項借款標樣本中,就P2P平臺而言,在不區分企業和個人借款的情況下,單個標的借款金額超過20萬元的平臺所占比重為96.06%,超過100萬元的平臺所占比重為80.30%;就借款標而言,金額超過20萬元的有15 075項,占比為79.90%,金額超過100萬元的有7 020項,占比為37.21%。可以看出,《暫行辦法》中規定的100萬元限額對房抵業務借款標雖然沒有明顯影響,但20萬元的限額對房抵業務借款標影響較大[3]。
(二)禁令十三條——督促經營模式調整
《暫行辦法》規定了P2P網絡借貸平臺不允許為自身融資、建資金池、開展股權眾籌、將融資項目期限進行拆分等十三項規定,旨在使P2P網絡借貸平臺更好地發揮信息中介作用。從政策導向分析,這些規定既是對P2P平臺經營行為的規范,也是對P2P平臺經營范圍的限制。盈燦咨詢的統計數據表明,目前至少有19家P2P網絡借貸平臺兼做眾籌業務,其中,開展股權眾籌業務的有11家,開展實物眾籌業務的有13家,同時開展股權眾籌業務和實物眾籌業務的平臺則有5家[4]。《暫行辦法》的出臺,無疑會促使P2P網絡借貸平臺調整業務范圍和經營模式,保證網絡借貸業務的規范運作。
(三)ICP登記證——總量、地域雙重限制
盈燦咨詢通過對2 000多家P2P網絡借貸平臺的調查發現,《暫行辦法》出臺之前有ICP的僅為5.73%[4],且由于地域發展各異,各地區ICP辦理標準不一,個別地區辦理程序相當繁瑣。《暫行辦法》中規定,P2P網絡借貸平臺必須持有ICP,要求所有平臺都要進行備案管理,同時接受銀監會和地方金融監管機構的雙層監管。這一規定,勢必使P2P網絡借貸平臺受到總量和地域上的雙重限制。
(四)銀行存管——加重平臺銀行對接壓力
有關資料表明[5],我國目前約有25家銀行開展資金存管業務,但4 600多家P2P網絡借貸平臺中,與銀行簽訂資金存管協議的僅有70家左右,而建立銀行存管系統的平臺更是寥寥無幾,包括積木盒子、德眾金融、口貸網等比較著名的平臺。《暫行辦法》規定,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應當選擇符合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出借人與借款人的資金存管機構。實行銀行存管,可以讓P2P平臺的灰色交易越來越少,跑路平臺將被扼殺在搖籃里,相關信息也會更加公開透明,網絡借貸的安全性相應提高。但無論對P2P網絡借貸平臺還是資金存管銀行,都會在對接方面形成壓力。
三、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發展路徑
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發展勢頭雖然迅猛,但無法撼動銀行業在我國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因此,作為傳統金融機構的有益補充,P2P平臺要想獲得長期穩定發展,必須另辟蹊徑,尋找新的出路,打造自己的目標市場。目前,銀行的業務主要包括大額企業信貸業務、房貸業務、以信用卡為代表的標準化小額信貸業務等。對于成本耗費較大而經濟效益較低的業務,許多銀行不愿開展,客觀上為民間借貸的發展提供了機會。因此,筆者認為,P2P網絡借貸平臺可以在汽車金融、垂直電商以及與金融資產交易所合作等方面謀求自己的發展路徑。
路徑之一:大力開展車貸業務。有關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P2P車貸平臺已有50%上線。可以肯定,車貸是P2P平臺小額業務模式的絕佳選擇。原因有三:一是車貸業務涉及金額較小,且合約可以標準化;二是消費人數眾多,且需求多樣化;三是車貸業務在未來若干年內依然呈增速態勢,市場前景廣闊。
路徑之二:與金融資產交易所合作,實行資產證券化。《暫行辦法》禁止P2P網絡借貸平臺開展打包資產、證券化資產、信托資產等形式的債權轉讓行為。此類資產證券化業務實為變相債權轉讓和理財業務,而金融資產交易所的基本業務就是為債權等各類收益權提供掛牌轉讓服務,因此對于已經涉足資產證券化的P2P網絡借貸平臺,可以尋找理想的金融資產交易所為其存量債權提供掛牌轉讓。這種合作是一種互惠互利的行為,可以實現雙贏。此外,互聯網金融平臺也可以通過代銷交易所理財產品(交易所的理財產品投向貨幣基金),間接實現代銷貨幣基金,為投資人提供活期產品。
路徑之三:供應鏈金融。供應鏈金融的優勢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由于傳統銀行貸款門檻較高,且流程繁瑣,大型電商的線下經銷商獲得銀行貸款的難度很大,而P2P平臺則可以利用該類公司的供貨和銷售渠道,提供融資服務。二是供應鏈金融風險相對可控,效率較高。因為P2P平臺如果與具有電商基礎、線下供貨銷貨渠道多、數據可靠的平臺合作,可以依賴電商的自由平臺大數據,有效控制運營風險,做到快速授信、快速放款。三是供應鏈金融產品沒有貸款時間限制,可以隨借隨還,提高產業鏈中各環節的融資效率及資金周轉速度。因此,供應鏈金融能夠作為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發展渠道。
路徑之四:農村金融。由于農村金融信貸具有業主分散、額度小、成本高、收益低等特點,因此,這一市場的金融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開展農村金融業務可以不建立自有理財平臺,選擇專注經營資產端,所以能夠作為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發展之路。具體方式:一是上門服務。根據各地具體情況設立網點,由信貸人員直接去借款人住處審查借款資格并發放貸款。二是加盟模式。可以通過事前的充分調查和評估,選擇當地代理人加盟。代理人包括村長、大戶或長期從事民間金融的個人等。代理人可以根據自身擁有的資源發放貸款,進行貸后管理。三是分級管理。平臺對符合條件的商家進行評級授信,商家向借款人發放貸款。平臺可以根據商家發放貸款的違約情況調整保證金額度并重新確定級別。四是貿易保障。針對與農資、農機經銷商長期存在貿易往來關系的農戶,將貿易關系作為風控保障,向農戶發放貸款。
《暫行辦法》所提出的限額規定,實質上是對小額資產的間接肯定。因此,新規出臺之后,以車貸、信貸、消費金融、農村金融等為代表的小額業務領域將是P2P網絡借貸平臺發展的主要方向。但是,每一個P2P網絡借貸平臺都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轉型發展之路不可能一帆風順,因為小額分散貸款的經營思路與大額抵押貸款完全不同,低成本客戶需要精心培育,放貸技術需要不斷改進,管理經驗需要逐步積累。唯此,才能保證P2P網絡借貸平臺的健康有序發展。
四、進一步完善《暫行辦法》的政策建議
《暫行辦法》的出臺使P2P網絡借貸平臺告別了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無監管機構的“三無”時代,為P2P網絡借貸平臺規范、有序地開展業務,深化普惠金融理念,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提供了政策依據。但客觀地講,《暫行辦法》還不夠完善,特別是在可操作性方面還需要大力加強。為此,筆者建議:
(一)根據不同類型平臺分別采取監管措施
監管部門將P2P網絡借貸平臺分為合規、整改、取締三類,但沒有提出詳細具體的監管要求。從保護投資者權益角度考慮,筆者認為應當區分不同類型,分別采取監管措施。
1.對合規平臺進一步加以規范。要求做到:(1)運營模式合規,平臺運營必須符合“信息中介”模式;(2)借款項目合規,借款主體必須明確,借款用途必須清楚,還款期限必須準確,資金來源必須可靠;(3)資金流向合規,盡快解決目前多數互金平臺沒有與銀行托管系統對接的問題,并對平臺的資金流向加強監管,嚴禁平臺建立自己的“資金池”。
2.對不合規平臺要求立即整改。對需要整改的平臺,監管部門應當要求其公開發布整改方案,保證整改過程的透明化,以便相關信息使用者把握情況。整改期間,監管部門既要嚴格把關,也要正確引導,保證整改效果的最優化。
3.對違法違規平臺堅決予以取締。如果平臺出現大量逾期無法兌付的情況,或者已經形成金融“詐騙”的現象,要堅決取締并依法追究當事人責任。
(二)實現監管部門互聯互通
《暫行辦法》明確要求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作為中央金融監管部門和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對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進行監督。這就需要二者科學分工,有機合作,建立長效聯動機制,在實施監管的過程中相互溝通,及時反饋信息,對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籌資、放貸、還款等實行全程監管。
(三)建立P2P平臺信息共享
目前,P2P平臺之間缺乏信息共享系統,相互溝通不暢,很容易導致同一借款人在不同平臺借款的現象,引發無序競爭。因此,相關機構應當盡快建立P2P網絡借貸平臺信息共享系統,以便借貸雙方實時掌握相關信息,合理進行決策。可供選擇的方式:一是接入中央銀行的征信系統;二是建立獨立的P2P信息系統。
(四)牌照發放程序化繁為簡
《暫行辦法》出臺后,監管機構對P2P平臺的審核更加嚴苛,客觀上使許多符合條件的平臺因手續繁雜而無法獲得經營許可證。因此,為了營造良好的從業環境,培育我國的民間借貸體系,監管機構應適當簡化牌照發放程序,并考慮實行工商登記制度,建立健全ICP經營性許可證年檢制度。如果年檢不合格,則取消其經營許可證件。
(五)適當放寬經營業務范圍
《暫行辦法》雖然限制了P2P網絡借貸平臺從事資產轉讓等業務,但很難排除部分平臺通過“規避”P2P認定方式繼續進行資產轉讓套取利潤的現象。與其硬堵,不如疏導,建議監管機構從嚴制定P2P網絡借貸平臺從事資產轉讓的資格條件,允許部分優質的P2P平臺依規從事此類業務,以便其更好地發展,實現規模效益。
此外,在借款限額方面,雖然P2P網絡借貸平臺的市場定位是小微企業,但筆者認為《暫行辦法》規定的借款限額與我國的市場化程度及市場運行情況并不匹配,無法滿足借款人的多樣化需求。因此,建議適當提高借款限額。
總之,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發展符合我國當前大力發展普惠金融的政策要求,而監管的目的就是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為優質平臺做強做大營造良好的外部條件。當前,P2P網絡借貸平臺正處于一個關鍵的發展時期,監管部門既要嚴格監管,又應當全力扶持。唯此,才能促使整個行業達標升級和跨越發展,真正踐行普惠金融的策略,推動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 周亞梅.“人人貸”(P2P)模式及風險管控問題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2] 王春影.網貸細則業務限額壓力測試:房產抵押貸款篇[EB/OL]. (2016-10-22). http://www.yingcanzixun.com/news/baogao/568.html.
[3] 王春影.網貸之家《P2P房抵業務整改壓力較大 8成平臺有超額發標現象[EB/OL].(2016-10-14).http://www.wangdainet.com/plus/view.php?aid=26381.
[4] 盈燦咨詢.P2P監管壓力測試報告 多少平臺符合標準?[EB/OL].(2016-10-19).http://www.yingcanzixun.com/
news/yanjiu/398.html.
[5] RongXing.監管下的P2P危機重重[EB/OL].(2016-07-13). http://jpm.cn/article-121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