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儉
【摘要】朗讀是語文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朗讀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和課文產生情感共鳴,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語文朗讀能力,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文章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有效性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語文朗讀 有效性 現狀 策略
一、引言
朗讀教學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小學生語言表達與閱讀能力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朗讀習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能力,還能帶動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加強朗讀教學是十分必要的。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的發展現狀分析
在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在對文本進行理解的基礎上,促進其語言運用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學生需要在朗讀活動中,一方面,提高語言掌握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培養語文學習思維,促使語文素養的有效形成與發展。具體來說,在朗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意控制參與朗讀的學生人數,同時也要提出相應的質量要求,促使學生學會自主朗讀,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體,積累自我的學習智慧。可是在實際教學中,許多語文教師只是將朗讀教學作為教學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通常選擇一個學生來作為代表進行朗讀,使得其他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旁觀者。這樣,學生沒有真正意義上參與到朗讀環節中去,相應的教學目標也就無從實現,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興趣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學習效率始終保持在較低水平。
三、增強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有效性的相關建議
小學語文教師開展朗讀教學,需要制定詳細的教學計劃與教學目標。首先,需要根據教學實際來制定教學目標,根據教學資源與學生的學習能力來創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其次,按照差異化原則,引導學生共同發展,最大限度優化教學目標。當然,朗讀內容本身應當與小學生日常生活相貼合,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促使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深入思考。此外,教師應注重學生對朗讀教學的反饋,不斷改進和優化教學方法,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成效。
四、增強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指導學生在初次朗讀時整體感知課文
學生只有對課文內容進行反復朗讀才能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做到對作者表達意圖與思想情感的認知。因此,在對課文內容進行初次朗讀的時候,語文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完成對生字詞的認識,提高學生的文本朗讀能力,打下相應的朗讀基礎。在這個過程中,語文教師需要指導學生正確掌握生字讀音。此外,學生在朗讀文本時,需要初步掌握文本內容與思路。語文教師在制定朗讀任務的時候,需要控制朗讀次數,結合文本的長度來進行靈活設計。當然,小學生的理解能力還比較低,在對字詞進行理解的時候,難免會出現一些困難。這時,語文教師應當及時為小學生提供指導。同時,指導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將存在的疑惑與問題進行標注,并在朗讀之后積極地把這些問題與同學、教師進行交流并解決。
(二)再次朗讀,深入思考,指導學生欣賞課文
在完成對課文內容的初次朗讀之后,學生肯定會出現一系列的疑問。針對這些疑問,語文教師不要馬上為學生提供答案,這會對培養學生的自學興趣與自學能力造成消極影響。相比來說,更為合適的做法是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指導,讓學生換個思路再進行朗讀,形成正確的朗讀技巧。這樣既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能夠激發學生參與朗讀的積極性與樂趣。同時,在對課文內容進行理解的時候,再次朗讀可以讓學生理清文本的結構,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有效理解文本的主題思想,促進學生真正意義上的發展。
(三)仔細品讀課文,使學生的情感體悟充滿個性
對課文內容進行仔細品讀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增強對作者表達意圖的認知,使學生和作者之間實現心靈的對話,從而產生精神上的共鳴,促進學生的個性情感發展。如果僅僅是對文字內容進行學習,學生不可能會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所以,語文教師應當主動地去引導學生對課文所描述的內容進行想象,聯想,將枯燥乏味的文字想象成一幅動態的意境畫面。
五、總結
總的來說,要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需要重視朗讀教學手段的運用,對傳統的語文教學活動進行改革,滿足學生更為深層次的學習需求與發展需求。在朗讀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需要主動地轉變傳統的教學思維,積極創新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在自學活動中選擇科學的朗讀手段來完成學習任務。最終,借助朗讀課文這一學習方式,提高教學活動的開展價值與開展效率,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語言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