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林
【摘要】樹立學生的創新觀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點。教師在教學中要創新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 創新 教學目標 教育理念 生活化
一、確立多方位的教學目標
“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中,數學科目重視聯系實際生活,以生活經驗為基礎,讓學生切實感受并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再對其進行講解和使用。進而使學生在理解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基礎上,提高思考水平,并在情感發展、價值觀念上有進一步的發展和交流。”依據這樣的目標,數學教學要從知識和能力、思考方式、解決問題、情感態度觀念四個層面確立多方位的教學目標。數學教師不應只重視學生知識水平的提高,更應該重視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發展的前提下,數學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不斷更新教育理念
創新教育理念,即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運用合適的教育方式展開教學。教師在教學中要仔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注意隨時調整教學策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一)構建開放性課堂,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構建開放性課堂,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讓學生把課堂當作展示自己的舞臺。在課堂上,學生只有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多傾聽別人的想法,才有利于思維的發散。構建開放性課堂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教師要平等對待每位學生,不能歧視學生,要理解并支持他們,打造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自由平等的課堂氛圍;第二,教師要了解構建開放課堂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意識。教師要把單純的教學課堂轉變為開發學生潛能的創新課堂。
課堂教育的目的是激起學生主動思考的興趣。教師要樹立“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創新”的教育觀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傳授給學生解題技巧,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與成功的喜悅,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保護學生個性,看重“別出心裁”
創新教育理念,要求教師全方位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創新能力是創新的根本,一般表現為想法獨特、見解獨到、思維靈活。不同的學生,其創新能力也有所不同。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時,要從保護學生的個性,發掘學生思維的閃光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展開。
三、學習情景生活化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課程)不只要考慮結合數學自身特色,更要尊重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心理特征,看重以實際生活為原型向數學模式轉化的特色。數學的相關互動課堂必須是以學生現實生活為模版,在考慮學生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再進行課堂互動設計,把教師的經驗和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機地結合起來。”這表明,數學教學要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前提,把學生的認知水平、能力經驗與生活環境作為教學背景。
比如,在講初二“和差公式”時,教師出了一道這樣的例題作為引子:李軍去繳納電費,每個月用70度電上下,根據上個月用電情況推斷這個月電費費用,就在機器出單打印賬單時,李軍一下報出應繳納37元錢,結果與賬單相差無幾。教師問學生:“李軍是不是很聰明?”學生答:“是。”教師說:“上完這節課,你們也一樣聰明。”這樣,既結合了生活實際,又提高了課堂效率,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能力
長期以來,數學教學一直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初中數學教學更是如此,只注重知識的疊加,淡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主觀能動性不強,沒有自己的思維方式,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不足。數學教師應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制定合適的教學計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發散性思維。
(一)設立相應的數學情景,帶領學生真實感受
通常而言,設立數學情景要堅持以下原則:數學情景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知識內涵;要確保目的性;要具有一定的啟發性;要擁有一定的樂趣和教育意義。教師應以實際生活為原型,設計數學模型,也可通過數學趣味故事設置懸念或矛盾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也可通過新舊知識串聯來設計數學情景。當學生真正融入教學情景,那么教學就會順利展開。
(二)發散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當學生對講授內容有了一定印象之后,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進一步學習和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以培養創新能力為目的,通過各種方式挖掘學生潛能。要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總結、創新的過程促進創新能力的提高。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構造知識框架,引導學生多角度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