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英
【摘要】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創新意識的培養應該從小抓起。教師要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個性發展;加強學法指導,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
【關鍵詞】創新意識 教學氛圍 個性發展 學法指導
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創新意識的培養應該從小抓起。那么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
一、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首先必須放下“師道為尊”的架子,到學生中去,對學生充滿信任,用親切和藹的話語創設一種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輕松偷陜、寬松自由的氛圍中學習,從而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例如:在教“圓的周長”這節課時,課前我先讓學生分別量出自己選擇的圓形實物的直徑和周長,然后設計了一個導入新課的環節。我說:“以前總是老師考你們,今天請你們來考一下老師,好嗎?請你們報出你所帶的圓形的直徑長度,看老師能不能說出這個圓形的周長。”結果,我報的周長長度與他們量的數據基本一致。在短短的幾分鐘時間內,既復習了前面所學的內容,又使學生感到師生之間的平等,活躍了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學生會積極思考:“為什么老師報出的周長長度與我量出的很接近?”這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讓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萌芽。
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個性發展
(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在教學中,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活動為主線,讓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不同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操作、分析和探索,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如在教“商不變的性質”時,教師先出兩道“商是2”的口算題,再請學生編幾道“商是2”的口算題,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效參與到課堂中來。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積極思考,紛紛探究其中的奧秘。小組討論,促使學生之間進行思維的交流,激發了學生獲得成功的動力。通過討論,學生發現了“商是2”的算式中被除數與除數的變化情況,從而理解了商不變的性質。
這樣設計教學,學生學得積極、主動、快樂,喚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重視學生個性發展,因材施教,讓學生想創新
創新不僅是社會精英的專利,更是每一個人的權利。教師在教學中要了解每位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水平、性格愛好,因材施教,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人愛好、特長和獨立的個性意識。對同一班級的學生,采取分層教學,提出不同的作業要求,考試采取不同層次的試題。對基礎好、能力強的學生,在完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后提高要求;對基礎薄弱的學生進行作業、試卷面批,加強個別輔導。這樣既完成了共同的教學要求,又使學生的個性、特長、愛好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使每個學生都有提高自己的機會,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
(三)培養動手能力,增強創新意識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要把自己知道的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而應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現新知識。例如在教“圓錐的體積計算”時,我打破以前“教師在臺上做實驗,學生在臺下看過程”的教法,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小組合作中來。第一次,我要求學生將圓錐裝滿水后再把水倒入與其等底等高的圓柱中,讓學生初步理解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的三分之一這一概念;第二次,讓學生小心翼翼地將圓柱裝滿水,再倒入與其等底等高的圓錐中,直到三次倒完,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圓柱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的三倍這一概念;第三次,讓學生自行選擇所提供的學習材料來驗證剛才的發現。結果有的學生用倒沙子的方法得出同樣的結論;還有的學生選用了不是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來做倒水試驗,結果發現不成三倍關系。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培養了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提高了實踐能力。
三、加強學法指導,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
創新意識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法指導上,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提問題,善提問題,這是培養創新意識的重要條件。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要學生變“學答”為“學問”。我采用“自學—提問—驗證”的方式,啟發學生多提問,鼓勵學生敢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回答問題。不怕錯答就怕不答,不怕錯誤就怕不想。只要學生提問了,無論質量如何、正確與否,教師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做出合理的評價,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鼓勵他們提出獨到的見解。
教師在教學中還可設置一些有一定難度和靈活性的問題,運用一題多問、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等方法,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思考,訓練學生思維的發散性、深刻性和變通性。
總之,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只要教師認真研究和探索,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讓學生真正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整個過程,一代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就會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