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健輝
我校處于廣州的城郊位置,生源來自附近幾條城中村的子女和部分外來工的孩子,是半城市半農村的學校,針對這一現象,怎樣抓好城中村中學生的德育工作,必須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本文從本市城中村中學生德育現狀入手去探究引發德育的建設。
一、城中村學校德育工作現狀
1. “城中村”教育的特殊性。“城中村”雖然在區域上已成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仍然沿襲過去的方式,是城市的一塊“夾縫地”,這種獨特的地位和現象,容易造成城中村的家庭容易忽視德育教育。隨著我們社會日益進步,人們的物質水平在不斷提高,我們的家庭教育本應該傳承和發揚的家庭教育精神在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很多父母認為他們的任務是讓孩子衣食無憂,視子女為父母的私有財產,嬌寵有加,呵護備至,一味遷就,百依百順,甚至縱容孩子等已成為普遍現象。家長德育意識的淡漠,使得家庭教育德育功能衰減,對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2. 家庭教育的缺失。隨著“四、二、一”和“半留守兒童”家庭的遞增,這些孩子的教育問題直接影響到日后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并將成為影響學校德育實效的一大隱患。我校地處廣州城區和番禺農村結合部,交通發達。很多本地生的家庭經濟來源于房子的出租,收入可觀,父母文化素質普遍不高,教育觀念跟不上時代要求,部分家長奉行享樂主義,溺愛盛行,對孩子缺乏嚴格的教育和要求。而部分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難以感受到協作、平等、“有序”等人倫關系的體驗,所以容易造成他們的任性、自私、唯我獨尊的個性,無疑這一切都加劇了學校日后的德育工作的難度。外地生的家長大部分是打工仔,家庭經濟水平不高,要忙于工作,往往要加班,出現了大批的“半留守兒童”,家長管理乏力,他們基礎道德方面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以自我為中心 攀比思想、勞動觀念淡薄等陋習。
3. 家長過分依賴學校教育。部分家長把德育教育全部推給學校,孩子在家期間放任自流。最后家長沒有扮演好德育教師的角色,形成了一個錯誤的認識——學生的教育是學校和教師的事。除了教育觀念上的偏差外,學校與家長的溝通有時不暢通、家訪有時不及時甚至不家訪,對家長有時還存在不尊重等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意義上也打擊了家長的積極性,有時我們還在經常埋怨家長素質怎么這么差。顯然這違反了德育影響的一致性、連貫性的原則,學校德育在這樣的情形下舉步維艱。
學校德育是教師和學生相互合作的過程,師德如何將直接關系到德育工作的成果。所以學校應該把針對全體教師的職業道德教育與培養納入德育工作的范疇。師德教育的目標應升華為發自內心的崇高的職業道德感、純潔的愛心以及心靈拷問式的自省,決不能滿足于師德“底線”的一般要求。從而在心理上和認識上產生社會適應不良癥,以至于使許多個體的不良道德觀點乘虛而入,最終導致學生對德育的可信度下降,影響德育的工作和效果。
4. 社會環境的不良示范。社會環境在中學生德育工作建設中的作用不可忽視,當代中學生的生活環境是一個相對開放的環境,形形色色的思潮沖擊著校園,一些不良的風氣和不健康的思想,如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泛濫,功利主義盛行,惡性炒作肆虐,價值觀顛倒,美丑是非混淆等等對中學生的負面影響不容低估,這些都成為影響中學生健康成長的不可忽視的因素,這些都嚴重影響了中學生的判斷能力,致使其對學生的正規教育產生懷疑。
二、落實城中村中學德育教育對策
1. 加強德育隊伍建設,進一步提高德育隊伍戰斗力。
(1)加強德育管理干部隊伍建設,提高其管理素質。中學學校的德育干部,在德育教育工作中起著領導性的作用,要是學校德育工作井然有序的開展進行,學校的管理干部必須正確導向,進行合理布置,制定切實可行的德育工作實施計劃。因此,必須組織教師隊伍認真學校德育的有關理論知識,培養師德,研究并學校德育工作的具體方法,要求教師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依據自己學校的特點,積極探索與本校實際相符合的德育管理體系,用以指導學校的德育工作。我校每學期都組織教師外出學習,通過知識的學習和專家的互動,了解到德育的最新動向,找到了解決德育管理中遇到的問題的方法,提高了教師的水平。
(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發揮他們在德育工作的作用。在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的同時要提高教師對德育工作的認識,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以便更好地位德育工作服務。同時要深入開展德育工作的評比、表彰活動,要激勵先進、鞭策后進,從而帶動學校整個德育工作的開展。
(3)改革評價制度,強化德育常規管理。評價一個班級的優良水平,評價一個學生的優秀與否,不再是單純看考試成績,而是將班風、學風、學生綜合能力都納入評價范疇,并在評價主公占相當大比重,結合考察征集做出綜合評價。學生行為考核評定采用等級和評語相結合的方法,成績納入綜合評定,實施等級制,充分發揮評價的調節作用、導向作用和行為糾錯作用。同時也要強化德育常規工作,做到每周一次大掃除、一次安全教育、一次德育教育、一次儀容儀表檢查,使得德育工作做到時時抓、周周抓、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道德素質及文明習慣。
2. 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家、校合作共同育人。辦好家長學校,提高家長素質。通過家長學校的開辦,開展教育講座,普及家庭教育知識,推廣家庭教育的成功經驗,幫助和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把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 來統一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如可以利用定期召開開家長會,家長經驗交流會,致家長的一封信、課程教學開放周等形式等措施在溝通孩子文化成績的同時加強德育工作的開展。
3. 建立心理咨詢室、開通親情熱線。健康的心理是現代學生必備的基本素質,也是事業成功的基本保證。中學生的不良心理如若得不到及時發現和科學矯正,將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甚至會影響將來事業的成功。針對學生的心理品質現狀,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心理咨詢室,派專職心理學教師擔任咨詢室室長,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知識講座。同時開通親情電話,解決的留守學生和家長交流的障礙,從而使他們感受到父愛母愛、家庭的溫暖。
4. 多開展團隊的拓展活動。通過類似軍訓模式有主題拓展活動,磨煉學生的意志,增強集體的榮譽感,讓學生的品格得到提升。如我校的2015屆學生在第二學期開展“感恩”為主題拓展活動后,大部分學生懂得感恩父母和老師,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同學關系良好,能主動做家務,在家對父母的態度好轉。
5. 結合村委、社區居委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初中學生處于青春的不穩定期,容易受到社會各種不良現象的誘惑。學校就要加強與村委、居委合作,通過杜絕學生進入黑網吧,黑游戲機室,加強學校周邊治安巡邏,減少社會不良分子對學生騷擾,清理不合法的食物售賣攤位……從而營造良好的城中村的生活、學習環境。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