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清晶
小學語文教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特別是習作教學。語文教師應該關注這一重要特點,遵循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根據小學生心理特征及學習語文的實際,在作文教學中,積極地讓小學生“動”起來,參與,嘗試。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總結了小學生習作的“三要領”——做、說、寫,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寫作文,從而愛上寫作。
一、“做”——讓學生獲取豐富的習作素材
“做”就是為小學生提供與作文訓練有關的一些活動,讓學生參與、嘗試、感受,捕捉寫作時的材料。筆者主要通過以下途徑進行。
1. 在校內創設情境,開展活動。在課堂上進行剪紙比賽、吹泡泡游戲、主題班會上的現場表演等,在操場上舉行的踢毽子比賽、拔河比賽等活動,把學生帶入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中進行作文實踐。如,筆者在上三年級一節“吹泡泡”的作文指導課時,在講臺上擺了一個盛有肥皂水的臉盆和一捆吸管,分別請學生上臺吹泡泡,看誰吹得多,看誰吹得大。這一游戲活動,激起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個個動手,情緒高漲,置身于輕悠悠的泡泡世界中……筆者看時機成熟了,便讓學生將游戲的過程說出來,然后再用文字表達出來。結果發現,每個學生筆下的“小泡泡”都那么頑皮、可愛,充滿了童真童趣。
2. 家校配合,引導學生家長帶孩子旅游觀察。如,觀察春日朝陽、盛夏荷塘、秋天晚霞、隆冬霜花等,讓孩子去發現大自然的美。讓學生家長領孩子參觀訪問,如到市井商鋪、田間地頭等去領略人間真情,甚至讓孩子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公益活動,關心人間疾苦,擴大學生作文實踐面。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要求寫校園里的春景或別處的景物。我們的校園四周都是建筑,只有塑膠操場邊上種有兩棵桂花樹。于是,筆者利用“校訊通”發短信,要求家長利用周末帶著孩子到水泥廠沙灘附近的田野,或帶他們到順昌“美麗鄉村”張墩等地觀看金燦燦的油菜花。這樣,寫起作文,學生的筆下就有了綠油油的稻苗、多彩多姿的小花、隨風搖曳的柳枝、金燦燦的油菜花、勞作的人們……《美麗的張墩》《春天的田野》等佳作便涌現出來。
二、“說”——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說”指的是把自己“做”的有條不紊地敘述出來,當然也指把自己看到的、心里想到的用語言表達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做好兩件事:一是思維的整理;二是詞語和句式的選擇。有了這兩條,他的思維就會變得有條理,遣詞造句上的錯誤就會減少。因此,要提高寫作能力,必定要提高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那么,如何對學生進行“說”的實踐呢?這就要求教師廣辟“說路”,讓學生盡可能地進行“說”的訓練。
1. 課堂上,多發掘教材中豐富多彩的說話題材:解說插圖,填補空白,推想內心,續說結尾等,教師應充分把握,鼓勵學生大膽發言,使他們敢說。如,筆者執教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千年夢圓在今朝》時,抓住課文中描寫航天工作者默默奉獻的句子:“有的人為了工作的及時、方便,將鋪蓋搬到工廠車間;有的人積勞成疾,幾次住進醫院;有的年輕人雖然風華正茂卻華發早生;有的人甚至為此付出了全部心血與生命,未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天便猝然長逝……”引導學生讀悟后提出一個問題:最后省略號還省略了些什么呢?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填補空白。學生躍躍欲試,于是“有的人新婚燕爾,顧不上度蜜月,第二天便奔赴工作崗位;有的人父母去世了,都不能送上一程;有的人為攻克一個技術難關,幾天幾夜沒合眼?!边@樣的佳句就應運而生了。如果說完把它們寫下來,加上頭尾句就是一篇贊美航天工作者的小作文。
2. 活動后,應及時組織學生發言讓他們想說。每開展一次活動,筆者都盡量創設機會,讓學生先說說活動過程,哪里最有趣,印象最深,最有意義等。這樣學生身入情境,有話可說。如筆者所在學校舉行了唱國歌、隊歌、校歌比賽,賽后,筆者便組織學生談談賽前、賽中、賽后有何不同的表現和體會等,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舉手,迫不及待地要說,氣氛十分熱烈。
3. 利用早會課,讓學生演說。開學一周以后,筆者就讓學生堅持開展“早會課我做主”的演說訓練。內容自定:有“向你介紹我”“一個成語故事”“一則笑話”“校園新聞”等等。對于“后進生”,筆者發動班干部,開展“一幫一”活動,并與家長聯系,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內容指導。多次的輔導,親友的幫忙,充分的準備,使這些學生克服了恐懼心理,上臺也能“口若懸河”??陬^語言訓練的常態化,很大程度地激勵了學生“說”的熱情。經過一段“說”的實踐,學生敢說、樂說,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就為學生寫的能力的提高做好鋪墊。
三、“寫”——有序提高學生書面表達能力
“寫”,可以在“做”“說”的基礎上,把內容描述下來;也可以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悟到的用文字寫下來。“寫”的過程,更需要學生認真思考,仔細推敲。練寫渠道筆者主要采用以下三個。
1. 選找閱讀教學中“練筆”突破口,引導學生寫作。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篇篇都是很好的范文,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資源,指導學生仿寫課文名句、名段,改寫課文情節,續寫課文結尾等方式,讓學生多練筆,如,教完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窮人》,讓學生續寫結尾;教完《千年夢圓在今朝》,讓學生用具體的事實來描述校園生活中的一個場景等。也可利用文中的插圖,先引導學生看圖說話,然后再把圖上的內容寫下來。
2. 利用偶發事件來指導學生現場練筆。有一天下午,筆者上課時,有幾位同學因剛上完體育課沒準時進教室。后來這些同學進教室時,有的滿頭大汗,氣喘吁吁;有的慌里慌張,窘相百出;有的東張西望,畏畏縮縮??吹竭@情景,筆者立即改變主意,出了《上課鈴響以后……》的題目,要求學生抓住遲進教室的幾個同學的神態,寫一個片段,效果相當好。
3. 寫日記,鼓勵學生勤練筆。日記的內容包容萬象,大到時事新聞,小到家庭瑣事,可寫景狀物,可記事寫人、寫活動,形式活潑,易于掌握。學生勤寫日記既可提高認識,又能運用語言,積累材料,一舉數得。
實踐證明:“做、說、寫”緊密相連,“做”為“說”與“寫”提供材料和機會,“說”是“寫”的基礎,“寫”是“說”的書面表達形式。堅持“做、說、寫”相結合,勤于實踐,有利于培養學生作文興趣,使學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下筆成文。
(作者單位:福建省順昌縣雙溪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