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四清
摘要:目的 分析并探究舒筋活血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方法 隨機選取2014年5月~2016年4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10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采取頸復康顆粒治療,觀察組則應用舒筋活血湯進行治療,各納入病患50例,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的療效。結果 對比兩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結果顯示觀察組(94.00%)顯著高于對照組(80.00%),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癥狀均有改善,與治療前比較評分均顯著下降(P<0.05),并且治療后觀察組的癥狀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采用舒筋活血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有助于提高該病癥的臨床治療效果,消除患者臨床癥狀,從而有效減輕患者痛苦,促使其盡快恢復正常生活。
關鍵詞:舒筋活血湯;椎動脈型頸椎病;治療
頸椎間盤出現退化、頸椎骨質出現增生、頸項韌帶鈣化等現象,會對頸部周圍血管和神經造成壓迫,出現多種癥狀,即發生頸椎病。頸椎病有多種類型,椎動脈型頸椎病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頸椎病類型之一,該類型頸椎病的發病率僅次于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往往會在做低頭或扭頭動作是突然出現頭暈、頭痛、耳鳴,甚至是惡心嘔吐的癥狀,不僅為患者帶來較大痛苦,而且也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故積極采取有效治療方法提高該病癥的臨床治療效果十分重要[1-2]。此次研究將以隨機選取2014年5月~2016年4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10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并探究舒筋活血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4年5月~2016年4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10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標準;②能配合醫護人員完成此次研究;③無心肺、肝腎等器官嚴重疾病;④年齡20~70歲。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其中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23~67歲,平均年齡(40.2±2.5)歲;病程4個月~15年,平均病程(8.6±2.7)年;病情程度:輕度15例,中度25例,重度10例。觀察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22~69歲,平均年齡(40.3±2.8)歲;病程3個月~18年,平均病程(8.9±2.9)年;病情程度:輕度13例,中度26例,重度11例。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基礎病例資料,均顯示無明顯差異(P>0.05),組間可比性良好。
1.2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標準:根據1993年第2屆頸椎病專題會議紀要制定的《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標準》[3]:有頸性眩暈癥狀;頸部僵痛,伴有交感神經癥狀;通過旋頸實驗呈陽性;X線片顯示有鉤椎關節骨質增生或者階段性不穩;手術前實施椎動脈造影或者數字剪影;排除耳源性、眼源性眩暈。②中醫診斷標準: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與《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
1.3方法 ①對照組:所有患者均使用頸復康顆粒(生產廠家:頸復康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13022204)進行臨床治療,用法用量:10 g/次,2次/d,飯后溫水沖服。②觀察組:所有患者均使用活血舒筋湯進行治療,藥方:熟地黃10 g、當歸9 g、海桐皮6 g、蘇木6 g、杜仲10 g、白芍10 g、川牛膝6 g、伸筋草9 g、姜黃6 g、羌活6 g、尋骨風6 g、甘草6 g、紅花6 g、松節5 g。上述藥物以水煎服,1劑/d。兩組患者均治療8 w,8 w后對比治療效果。觀察統計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以及癥狀的改善情況。
1.4評價標準[3]
1.4.1病情評價標準 根據椎動脈型頸椎病主要癥狀進行病情分級:眩暈(0、2、4、6分)、頭痛(0、1、2、3分)、猝倒(0、2、4分)、旋頸實驗(0、2分)、耳鳴(0、2分)、頸部活動受限(0、2分)、視物不清(0、2分)、倦怠乏力(0、2分)、感覺障礙(0、2分)、記憶力減退(0、2分)、舌質(1、2、3分)、舌苔(1、2、3分)、脈相(1、2、3分),得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將病情分為輕度、中度與重度三級:評分<18分表示輕度,19~27分表示中度,>28分表示重度。
1.4.2臨床療效評價 參照《中藥新藥治療頸椎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臨床癥狀及體征均基本消失則可判定為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治療后均得到明顯緩解則可判定為有效;治療后病情病況并未有明顯好轉或出現加重跡象則為無效。顯效+有效=總有效率。
1.5統計學處理 數據均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數據間比較行成組卡方檢驗。將均數±標準差作為計量資料表示方法,數據間的對比行t檢驗。P<0.05時表明觀察組與對照組對比數據間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經治療后47例顯示效果良好,總有效率為94.00%,其中顯效31例(62.00%),有效16例(32.00%),無效3例(6.0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00%,其中顯效23例(46.00%),有效17例(34.00%),無效10例(20.00%)。比較兩組患者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32,P<0.05。
2.2兩組治療前后病情分級的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與對照組的癥狀評分為(22.3±5.8)分與(21.8±5.3)分,治療后兩組癥狀評分為(12.8±4.0)分與(15.6±5.3)分;治療前兩組病情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癥狀均有改善,與治療前比較評分均顯著下降(P<0.05),并且治療后觀察組的癥狀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t=8.323,P<0.05)。
3 討論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因為椎動脈受到壓迫或刺激而引發供血不足所致。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頭痛、眩暈等癥狀。頭痛多因枕大神經病變所致,其可能持續數分鐘、數小時甚至是更長時間,為患者帶來較大痛苦,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3]。該病癥在中醫看來屬于“眩暈”的診療范疇,其主要因氣滯血瘀、血不養筋、經絡受阻、清竅失養所致,故治療多以活血散瘀、舒筋通絡為主[4]。在此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使用舒筋活血湯進行治療,藥方中含有牛膝,該藥物具有良好的活血散瘀、強筋健骨功效。姜黃具有通經止痛、破血行氣的功效、海桐皮、伸筋草、羌活以及尋骨風則具有祛風通絡、舒筋之痛的功效。蘇木具有活血通經的功效。紅花、當歸則具有活血散瘀,止痛通絡的效果。熟地黃、白芍、杜仲則具有滋陰補腎、養血強筋的功效,諸藥合用則可達標本兼治的理想功效。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4.00%,與對照組相比臨床治療效果得到明顯提高,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椎-基底動脈供血,消除了頭痛、眩暈等種種不良癥狀,減輕了患者患病痛苦,促使患者盡快恢復正常生活。
綜上所述,椎動脈型頸椎病患病率較高,臨床采取舒筋活血湯進行治療有助于進一步提高該病癥的臨床治療效果,消除各項臨床癥狀,減輕患者患病痛苦,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故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郭豐存.中藥內服外敷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研究[J].中醫學報,2014,24(7):345-346.
[2]龐偉冰.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隨機對照試驗[J].社區中醫藥,2015,34(6):412-413.
[3]白義仁,孫香林,王雷.藥物配合牽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90例[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14,33(3):29-30.
[4]劉煥華,于首元.活血舒筋方治療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中醫藥信息,2013,20(3):33-34.
編輯/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