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引導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培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教育思想得到諸多教學工作者的一致認可,語篇分析理論作為一種有效的閱讀教學指導方法,逐漸受到越來越多英語教師的關注和青睞。基于此,本文圍繞著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語篇分析理論的應用這一中心論點,先淺析了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應用語篇分析理論的意義,并從四個方面詳細闡述了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語篇分析理論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大學英語 閱讀教學 語篇分析理論 應用探微
語篇分析理論是指在分析文章時,從宏觀的角度出發,將文章作為一個基本單位,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把握文章的體裁、結構,結合文章整體分析段落與段落之間、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銜接和連貫手段。與以往的細碎分析文章、學習其中的詞匯和語法知識不同,語篇分析理論強調的是從整體上分析理解,以分析文章的語境、體裁結構、銜接連貫手段為主要內容,最終達到對文章更全面、更深入、更準確的理解的學習目的。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一些諸如過度注重翻譯講解、忽視學生主體地位、教學方式陳舊單一等問題,既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也不能有效提升大學英語閱讀教學質量。這就意味著大學英語教師應當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嘗試應用語篇分析理論開展英語閱讀教學,轉變這一教學現狀,推進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發展。
一、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過度注重翻譯講解。很多大學英語教師在英語閱教學過程中,重視英語詞匯、語法和文章翻譯講解,認為英語閱讀教學是要讓學生會讀寫單詞、掌握語法的使用方法、能讀通理解英語閱讀文章,才是英語閱讀教學的目標。教師將閱讀教學課堂的大部分時間花費在翻譯講解中,以至學生缺乏對文章背景、文章結構、文章主旨等方面的思考和把握。
2.忽視學生主體地位。受傳統教學思想的長期影響,一些大學英語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習慣將自己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方法,單向向學生灌輸英語知識。往往是教師占據課堂中的大部分時間講解,然后抽出一點課堂時間讓學生學習或者讓學生課下自行溫習等,忽視了學生的想法和感受,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缺乏學習積極性,英語閱讀教學質量較差。
3.教學方式陳舊單一。在以往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不少英語教師多年的教學方式都是“領讀單詞—翻譯課文—分析語法”,教學方式陳舊單一,缺乏對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和英語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在講臺上旁征博引舉例分析,滔滔不絕地跟學生講解英語知識,而學生在下面聽的昏昏欲睡,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準確掌握英語,也不能靈活運用英語。
二、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應用語篇分析理論的意義
1.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應用語篇分析理論,教師需要轉變以往的單向教學模式,去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對英語閱讀教學內容進行理解把握。在這一過程中,英語閱讀教學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英語教師也不再是一個“灌輸者”,而是一個“引導者”和“參與者”,在幕后推動整個教學進度的發展,充分體現學生在英語閱讀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自身的存在感和被重視感。
2.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應用語篇分析理論,能夠優化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豐富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營造活躍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提高大學英語閱讀課堂教學質量。
3.發展學生語言能力。在語篇分析理論指導下,英語閱讀學習是一個從整體到局部、再從局部到整體的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較難理解的句子或含義時,通過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再將這些較難理解的內容還原到文章的具體段落中,進一步去認識學習,能夠促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有效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加深學生對英語閱讀內容的理解和宏觀把握,循序漸進地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
4.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眾所周知,要真正學好一門語言,不僅需要掌握語言的詞匯和語法,而且需要了解語言深層次的文化價值和文化內涵。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應用語篇分析理論,教師能夠有意識地滲透英語文化知識,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其文化背景和文化內涵,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西方國家溝通思維方式,更好地克服語言障礙,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英語文化素養。
三、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語篇分析理論的應用策略
根據語篇分析理論的概念和內涵,教師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應用語篇分析理論,應當結合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明確“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先引導學生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識,然后閱讀標題和內容,先從整體上對文章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然后再分析文章的體裁結構和銜接連貫手段,按照從整體到局部、再從局部到整體的過程進行學習,循序漸進地進行引導,從而讓學生全面深入地掌握英語閱讀課程知識,促進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提升。筆者以新視野大學英語1讀寫教程中的unit 7《Face to Face with Guns》為例,詳細分析語篇分析理論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識。在學習《Face to Face with Guns》這篇文章前,如果學生對要學習的文章的背景一無所知,學生在學習時,對英語文章的認識只能停留在表面的文章翻譯、詞匯學習和語法學習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學生的英語綜合水平無法得到有效提升。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外借助互聯網了解一下美國持槍的相關知識。同時,教師也可以在課前準備一些美國人持槍合法化以及持槍歷史發展變化和文章中涉及到的其他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的課件資料,在課堂上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或信息化教學平臺,給學生展示課件,加強對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讓學生對文章涉及到的關于“the gun violence in the American society”“Blakes Thames”“The Thames”的背景知識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填補學生的文化空白,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挖掘教材文章中的文化內涵,幫助學生更好地深入學習。
2.巧設問題讓學生自主閱讀。在了解文章背景知識后,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一起學習本節課的單詞,然后給學生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自行閱讀文章內容。一般情況下,一些教師也會采取讓學生先自行閱讀的教學策略,但是教師沒有給學生預設問題,學生無法把握要學習的內容哪些是重點,往往只是閱讀一下要學習的內容,沒有過多思考。而教師先給學生預設幾個問題,學生帶著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閱讀,一方面能夠促使學生集中注意力閱讀學習,另一方面能夠促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結合教師提出的問題不斷思考加深對文章主旨的把握。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預設幾個問題:①How many things did the thieves steal from the man? What were they?②What saved the mans life?讓學生進行閱讀,學生閱讀結束后,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互動溝通交流,了解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情況,然后有針對性地講解學生遇到的疑惑和問題。學生可以鞏固已經掌握的知識,同時也能有目的地學習思考不懂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3.判斷文章體裁類型和結構。常見的文章體裁有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說明文、演講稿等,而不同體裁的文章也分為不同的文章結構。掌握了文章的體裁,能夠進一步準確地分析文章結構,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文章的,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大學英語教師在英語閱讀教學中,要結合文章內容,有意識、有計劃地讓學生學習把握文章體裁,引導學生去劃分判斷文章層次結構。比如《Face to Face with Guns》這篇課文是一篇記敘文,記敘文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個步驟,教師可以讓學生按照記敘文的寫作順序嘗試對文章劃分結構,歸納總結每個結構的主要內容。學生可能會這樣劃分:part1(第1段):有人攻擊了我;part2(第2-25段):我被兩個持槍的年輕人搶走了財物;part3
(第26-31段):我向警察報案,他們詢問了這起事件;part4(第32-34段):思考這些年輕人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這樣學生就能梳理清文章的層次結構,從整體上準確地把握這篇文章。
4.分析文章銜接及連貫手段。銜接和連貫手段是語篇組構元素中最常見的兩種,也是語篇分析的基礎。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對語篇進行分析時,讓學生對文章銜接和連貫手段進行深入分析,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邏輯關系,以及段落篇章間邏輯關系的表達方式,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例如在《Face to Face with Guns》中的“As I spoke,I see the...”“Presently,all we can do is...”等詞句,將文章內容前后連貫起來,學生在閱讀這些詞句時,能夠對詞句前后的情節和內容進行思考對比,從而對文章寫作脈絡有一個清晰的思路,全面了解文章的內容和細節。
綜上所述,大學英語教師應當客觀全面地分析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反思自身教學不足,充分把握語篇分析理論的內涵,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應用語篇分析理論,全面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水平。
參考文獻:
[1]周玲,李瑛.語篇分析理論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評論,2016,04:128-131.
[2]易敏.語篇分析理論在大學公共英語閱讀教學的具體應用[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02:107-108.
[3]張南.語篇分析理論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07:20.
[4]邱新穎.語篇分析理論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英語教師,2015,24:16-17.
[5]于婕.語篇分析理論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07:164-165.
作者簡介:孔思懿(1984-),女,漢族,河南項城人,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