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
【摘要】PBL教學模式屬于當前階段高校形成的一種基于學生自主探究形式的學習方法,具體看重對問題的探究形式的研究。高度關注學生能力形成。本研究之中結合了大學階段英語教學實際情況作為背景,進一步探究大學英語教學活動中對中國傳統文化英語推介能力方面的分析。英語學習中,一方面應當不斷吸收與借鑒國外相關研究文化,同時也應當對中國傳統文化形式加以融合并運用。真正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西方文化與本土文化之間彼此融合,才能夠真正提高學生對英語的掌握能力,提高對本土文化的發揚。教學質量也才能夠真正意義上獲得提升,真正做到讓社會放心。
【關鍵詞】PBL模式 大學英語課程 傳統文化 推介
PBL教學模式及理論的產生最早是在美國,其看重對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也就是說在教師引導之下,在學習過程中選定研究項目或者是主題,通過研究辦法主動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并獲取與應用信息。區別與傳統教學模式,PBL模式之中學生除了具備傳統教學中應具備的各項能力,還應當具有探究信息源,發掘資料,形成自我觀點的能力。長期以來,我國大學階段英語教學活動存在加大問題,對西方文化的過分推崇以及對本土文化的不夠重視。教材作為教學行為開展的前提和基礎,需要引導學生正確認知本土傳統文化的價值與意義。真正意義上發揮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讓世界更加關注中國,了解中國,同時也應當讓我們的學生能夠更加熱愛中國。
一、PBL基本模式
PBL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究和研究性學習,教師不再單單是傳統模式中的知識傳授者,而成為學生項目研究的管理者、引導者、指導者、協助者、評價者。教師要幫助學生參與學習,與其他學生結成伙伴關系,以小組的形式完成項目,在此過程中學生查找信息,獲取和應用知識。在項目進行的過程中和結束后,教師以評估者的身份對學生進行行程性和終結性的評價。因此,PBL模式“有利于教師教育發展、課堂改革和創新;有利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可以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和自我反省、有利于問題意識的培養和提問能力的發展;有利于知識的掌握和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有利于學習興趣的培養和發展綜合思維能力。”
二、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是大學英語課程重要使命
在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是其重要使命。語言本身作為文化載體,是文化交流與傳承中的關鍵要素及核心內容。從語言交流和溝通工具角度來看,語言記載著不同地區、國家、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歷史傳統文化等,并且受到不同文化因素影響不斷發展。所以說,對一種語言的學習和把握的過程更是對語言文化孕育過程的學習,文化是語言學習過程中學習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學習的重要目的。
高等院校教育工作中大學英語課程是受眾范圍最廣、社會影響力最大的課程,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要在學生掌握語言技能基礎上加強對學生進行文化傳統的推介,重視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在對西方語言及文化掌握的基礎上,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傳承與傳播。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的一方面在于培養學生良好英語語言技能,另一方面在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是大學英語課程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教育目標。基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明確“大學英語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的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與國際交流的需要。”通過要求可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注重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以及自主學習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這是新時期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新方向。在這一教學目標的引導下可知全球化語境下對跨文化綜合人才的需求,同時在新時期全球化發展背景下為不斷提升我國軟實力及文化魅力,提高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效率,促進中國傳統文化傳播至關重要。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活動中要以對西方語言、文化傳統、核心價值的學習為前提,加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解,促進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及綜合英語表達能力的提高。這既是促進我國傳統文化走出的重要途徑,也是推進我國國際傳播能力提升、構建對外話語權能力的必經之路。另外,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明確指出“大學英語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大學英語課程本身具有工具價值,在對大學英語課程的學習過程中要正視對英語學習的實際動因,即培養學生一定的英語技能,以滿足其在實際生活中以該語言技能為生存手段。在大學英語課程中其人文性強調以人為本,從公共基礎課程角度出發,該課程應注重對人的價值的弘揚,注重積極能量的傳播,促進大學生人格健全發展。其人文性從根本上來看是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的。中國傳統文化獨具特色與美麗,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大學生有責任充分學號英語語言技能,將中國傳統文化推介給西方,讓更多人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承載著大學生通過英語推介中國傳統文化的責任和任務,承載著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使命。
三、大學英語教學中推介中國傳統文化
教材就是教學所用之材,教材的水平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的高低,更加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中醫藥基礎。對于考試,教材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應試教育背景下,教材屬于命題之中的關鍵和核心,因為教材教什么,考試就會考什么。但是,需要指導,中國大學英語教材的來源基本全部是產生于國外出版物,其中內容與形式都來自于西方文化,好像如果不能夠如此則教材的水平將無法達到一定的水準,也就無法被充分認可。為此,大學階段英語考試通航也就不會考慮教材是否能夠與本土或者傳統文化之間相銜接。當然,大學英語教材確實應當能夠與國際之間接軌,并能夠重點傳播世界各地先進政治體制以及經濟模式等。但是,如果教材之中嚴重忽視中國傳統文化,忽視中華民族的優秀文明,則后果不堪設想。
語言作為人們之間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實現成功交際也應當是建立在雙向文化交流的基礎之上完成的。第一,需要通過利用英語對國際上的各種類型的文化進行了解。第二則是應當通過借助國際語言環境,讓西方世界了解中國。新中國誕生之后,尤其是隨著改革開放程度與水平不斷加深,已經促使中國在國際舞臺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遺憾的是中國文化的傳播能力仍然止步不前。因為缺少對自身文化的價值認知,更加缺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展現,促使一些見識淺薄的外國人誤認為中國男性仍然保留清代發型,一條酷似豬尾巴的長辮子,女性仍然在裹小腳。這種認知體現的恰恰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水平不足。西方世界中很多人并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與歷史,更加無法對中國做出真正正確的判斷,同時,也看不到中國現如今的變化。事實證明,語言作為傳播文化的重要形式,可以很好的推動事物不斷向前發展,通過語言交流能夠實現信息的快速傳播。語言具有十分巨大的無可比擬的力量。
同時語言更加承載的是人們所擁有的思想方式與價值理念。屬于人們在進行文明傳播的重要媒介形式,因此應當受到更加充分的重視。
當前,針對現實之中存在的對推介中國傳統文化并不重視的情況,需要我們能夠看清楚關于中國文化的重要地位,多少年以來,中國始終并沒有在國家環境中弘揚自己的文化形式與價值觀念。更加沒有能夠面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中國所獨有的寶貴的文化遺產。一些地方或者一些人甚至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看做是垃圾,相反一些西方的學者以及政治家、探險家則對中國傳統文化更加具有興趣。并希望通過借助中國文化可以壯大他們民族的的經濟發展,并不斷提高其人文素質。可以想象,中國的先人假設十分擅長輸出文化,西方人又怎么能夠將孔子翻譯做為Confucius。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并不看重文化的價值,一些年輕人甚至在大學畢業之后都無法使用英語翻譯中國典型的食物,如刀削面、饅頭等。當然,也就無從談起面向外國人傳播中國的民間文化及制作過程。包括燈籠、對聯等等。
中國之所以讓一部分外國人產生興趣,甚至癡迷中國的首當其沖的就是具有中國濃郁文化特色的東西,這種民族性的東西可以充分滿足個人的審美需要,也因此才更加具有能夠面向世界的能力。
全球政治變革以及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促使各類型危機需要國際力量才能夠有效解決。國際環境中產生的分歧與整段更加需要通過借助國際社會的廣泛參與才能夠有效解決,這就需要世界上各國政治方面能夠求同,同時可以在經濟方面彼此扶持,文化方面更加應當能夠做到相互借鑒。世界文化種類多樣,千姿百態,但是總體上看,也不過被劃分為東方與西方。由此而已分析,在相當長的時間中,西方文化始終都處在一種統治地位當中,更加對世界文化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真正的問題是,西方文化并不是萬能的,而是應當與東方文化之間相互交融,才能夠表現更加強大的盛興。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世界各地開始產生孔子學院則就是很好的證明。中國文化從根本上看體現的是“溫良恭儉讓”,教養人們能夠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能夠實現天下大同,這對實現社會和諧具有關鍵意義。中國文化也處在文化復興的前夜,因此,應當在發展中國文化的過程中給予更加精準的定位。
接受來自西方國家文化的影響,世界上各地均產生了一批具有冒險精神、喜歡極限運動的人群。這些人主張“玩的就是心跳”和“過把癮就死”的感覺。同時,越來越多的人將中國作為了目的地,喜歡中國人倡導的寧靜與休閑。西方人認為,效率是文化之中最為流行的一種價值觀念,但是,清凈則已經成為了能夠向其發起沖擊的重要文化概念。處于各種原因,人們開始渴望能夠生活在一種相對輕松且簡樸的生活之中。這與中國文化之中對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欣賞自然世界的狀態十分相近。
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這種可以有效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責任與使命。將中國文化之中十分優秀的歷史融合在教材之中,在課堂內外都能夠激勵我們的學生,始終擁有一顆熱愛祖國的心。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英語教學與學習不應當數典忘祖,中國傳統文化一直以尊師重道,尊重先賢作為精神核心。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應當在大學英語教學活動中同樣有所體現,專業是教育工作的責任。為此,應當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這是因為文化傳統屬于大學階段英語課程開展的功能體現,更加是根本使命。大學英語課程之中同樣存在傳統文化的荒漠化情況。基于此,形成有效對策,并能夠真正意義上提升大學英語課程之中對傳統文化的開展能力與水平,對進一步提高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水平具有重要借鑒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呂紅蘭.EAP教學在高校專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策略[J].教育觀察(上半月),2015,10:71-72.
[2]肖萌.寓中國傳統文化于高校英語專業教學中的路徑分析[J].當代教育科學,2015,23:19-22.
[3]毛軍社.探究提升英語專業學生中國傳統文化素養的途徑[J].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3:139-141.
[4]劉夢月.民辦高校英語專業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策略[J].知識經濟,2013,21:149-150.
[5]田國力,朱燕.英語專業學生的中國傳統文化缺失現象及教學補救策略[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01:55-56.
[6]陳智淦,王育烽.高校英語專業中國文化課程設置的探討[J].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04:50-55.
[7]林有鴻.基于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高校英語教學模式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5:194-196.
*項目支持:湖南中醫藥大學“青苗計劃”資助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