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高職院校的現狀,以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為例,從師資培訓,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創新和教師教學評價體系四個方面闡述了高職雙語教學模式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實踐和理論。為高職院校的雙語、對外漢語課程理論和實踐提供了探索和借鑒。
【關鍵詞】雙語教學 對外漢語教學 高職院校
朗文當代英語大辭典中關于雙語的解釋是“Bilingual”,即:1.兩種語言的,包含兩種語言的;用兩種語言表達的;2.能說兩種語言的(人)。雙語教學的提出和應用由來已久,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際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交流的日益頻繁,雙語教育已成為一些國家教育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雙語教育既可以指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母語——本國第二語言作為教學的媒介語,也可能是使用母語——外語作為教學的媒介語。目前國內的雙語教學大部分都是母語——英語類的雙語教學模式。而在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雙語教學的應用亦大部分著眼于高校的專業課程建設,如:物流管理、倉儲配送、會計電算化、國際貿易、工程質量管理等。但實際上,雙語教學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是從語言教學的發展之初開始的,教師們都在有意無意地應用雙語于課堂之中或課堂之外。大學英語教學主張教師在課堂上使用全英文授課,但對于個別用英語難以解釋的詞匯或句法,語言學家也主張采用雙語教學的模式,以期達到大部分學生完全聽懂的目的。同理,在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中,由于留學生來自世界各地,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語言和文化背景,二語習得的快慢,難易程度的把握也不一樣,在通用語為英語的大陸對外漢語教學中,如果采用全漢語教學,語言能力和基礎差的學生就很難跟上,教學效果不會太理想,而英語為國際通用語,所以,對外漢語教師實行雙語教學,既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操作性。
筆者所在高校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自2012年大力引進韓國、柬埔寨、剛果、埃塞俄比亞等外國留學生來校學習以來,學院教師不斷在對外漢語和留學生專業教學領域探索實踐,開拓創新。在此背景下,筆者試圖從師資培養、課程設置、教材選擇和教師教學評價體系四個方面為出發點,深入探索雙語教學模式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期待對形成操作性強,效果好的對外漢語教學增添一臂之力。
一、借力培訓,促進教師成功轉型
縱觀培訓,我校主要采用“請進來”和“送出去”的方式。所謂“請進來”,即引入高質量高水平的校外專家教授對本校對外漢語教師和專業課教師進行系統的雙語培訓。所謂“送出去”,即每年都不定期送出專業課教師或語言課教師到國內外各高校進行語言類或專業課程類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對外漢語課程要求教師兼具良好的漢語知識,中國文化背景以及較高的外語水平。因此,我校的師資培訓就采用查漏補缺的方式,讓中文專業的教師多進行英語培訓,對英語專業的教師展開漢語知識和中國文化課程的培訓,做到長短互補,學為所用。從2012年留學生漢語課程開設以來,本校已實現了5名英語教師——對外漢語教師身份的成功轉型。實際上,對于普通高校來說,我們也不能完全照搬或模仿其他重點院校現有的雙語教學模式和方法,而是應該結合職業技術院校自身專業設置和學生現有水平來制定出一套適合本校,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理念,探索出一條更加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
無論是漢語教師還是英語教師成功轉型為雙語教師,雙語教師的培養與建設都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隨著留學生規模的擴大,學生對教學質量要求的提高,教師更應努力提升專業素養和科研水平,著力研究課程的設置,教材的選定,教學手段以及考核評價機制,并將自己的科研成果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學習引進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
二、 基于雙語,打造對外漢語核心課程
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設置必須充分考慮到我國職業教育的現狀,既要體現高等教育的水平,又要保留職業技術院校的辦學特色。由于留學生年齡和現有基礎的參差不齊,對外漢語課程的設置不可能照搬綜合性大學的現有經驗。因此,我校在課程設置中注入了許多特色課程,以期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教學效果明顯。實施雙語教學的另一重要選擇是教材的選定,它是雙語課程能否順利展開的重要支撐。筆者認為:對外漢語教材的選擇應堅持以下覺得原則:1.“寓理論于實際”,要采用針對性強,重點突出的雙語教材。同時,也要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適當降低學習難度,貼近學生專業,既保持了課程基本知識的系統性,又要減少語言的純理論性,“寓教于樂”,易于接受。2. “寓語言文化于職業背景”,提高語言和專業崗位的相互融合度。在教材建設中,不管是引進還是本土開發,其內容結構都應做到:(1)專業原理闡述完整,術語規范,語句暢通,符合專業表達習慣;(2)能展現專業知識與職業工作過程的聯系,保證學生學科知識和語言能力得到均衡發展;(3)基于職業工作過程,形成任務驅動下的項目化教學設計,構建學生的具體職業能力;(4)專業的廣度、深度及難易度適合高職整體課程教學安排。
我校的對外漢語人才培養方案是針對高職學院辦學目標而制定,經過兩輪討論和修改后,對外漢語課程的設置根據學生的漢語水平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班,三個班的總學時為1038,其中:初級班學制1年,共494;中級班學制1年,共340學時;高級班學制1年,共204學時。
以上的聽說讀寫等語言類課程注重和鍛煉了學生的交際能力,成語故事、中國武術、中國文化、中國書畫等文化類課程傳播了中國傳統文化,加強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借鑒經驗,創造特色雙語教學模式
發達國家中,雙語教學較為成功的有加拿大、美國和新加坡,這些國家由于政治、經濟、移民等因素,是歷史悠久的雙語甚至是多語國家,他們教學經驗豐富,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幾種教學模式:隔離式語言補救模式;過渡性雙語教學模式;母語發展性雙語教學模式;綜合式豐富雙語教學模式;雙向式雙語沉浸教學模式以及“新殖民”式雙語教學模式。
補救隔離式雙語教學不準用母語,導致母語文化被外語文化隔離出去。過渡性雙語教學在一定時期內容忍學生母語的存在,但最終被同化掉。綜合性豐富雙語教學中的母語,強調母語的價值,同時也認可非母語文化。雙向雙語沉浸式雙語教學也強調了母語與非母語的同等重要性,試圖通過雙向式交流使受教育者同時熟練掌握兩種語言,以使受教育者更好地具備在多元社會中生存與競爭的能力。“新殖民”式雙語教學更多地依賴非母語文化而生存,強調母語文化與非母語文化兩者兼容。
每一種雙語教學模式都有它獨立存在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目標。對于過往雙語教學模式的采用,我們應根據自身情況慎重選擇,取長補短。由于對外漢語教學對象的特殊性,來華留學生雖以掌握漢語和中華文化為目標,但若采用補救隔離式或過渡性雙語教學模式,勢必讓學生的母語地位受到動搖,更容易使他們產生抵觸情緒。因此,將綜合式豐富雙語教學模式和雙向式雙語教學沉浸模式有效地結合即可以達到保留學習者的母語和背景文化,又達到了傳播漢語和中國文化的目的。我們還根據課程本身的難易程度分為漢語教學為主,雙語教學為主和外語教學為主的幾個層次,根據學生的英語漢語水平和學習能力進行適度調整,使教學模式更加靈活有效。
四、 源于改革,完善教師教學評價體系
根據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雙語教學是已“能力本位”為核心目標。由此,對外漢語教學的最終目標也是要求學生不僅具有漢語的聽說讀寫能力,而且也要求學生具有在跨文化背景下開展業務的能力。以往的評價傾向于重結果,輕過程;重知識,輕能力;重教師,輕學生;重課堂內,輕課堂外的評價。單一的評價標準和體系使學生的潛力得不到有效的挖掘,教師無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怎樣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個體成長和潛力的發揮,這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教師教學評價體系應一改以往以教師為主體的現狀,教師對學習過程進行有效地監督和指導,使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評價過程中來,通過學生的參與和評價進行自我反思,不斷改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其次,改變評價內容單一的現狀,將隨堂測試,課堂表現,課后作業,期中測試和期末考試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評價,這樣,教師才能得到真實的評價效果,及時作出調整,提高教學質量。再次,應打破傳統評價環境單一的現狀,將課堂評價、課后評價以及實習階段結合起來,打破傳統的評價標準,構建雙語評價的多元評價環境,使對外漢語教學的效果更加明顯。
五、結語
高職教育是培養實用型人才的就業教育,高職院校的留學生對外漢語教學同樣也基于此目標。針對我國高職院校雙語教學在對外漢語中的應用起步晚,環境差,師資缺乏,理論研究不足等不利因素,我們在借鑒國外先進雙語教育經驗的同時,也要根據我國國情和漢語教學的特點,制定出一套適合高職學院對外漢語教育的教學理論和方法。
參考文獻:
[1]朗文.當代英語大辭典:教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51.
[2]費斯威.高職雙語教學的核心內涵及教材開發[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111.
[3]張璐,趙若英.國外雙語教學模式的比較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03(16):27.
[4]Hatim B,Ian M.The Translatoras Communicator[M].London Routledge,1997.
[5]Eugene A N,Charles R T.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項目(一般項目)“重慶市社會培訓機構對外漢語師資培訓模式研究與實踐”(14SKS24);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教改項目“以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為導向的高職雙語教學改革與實踐”(2014jgkt008)。
作者簡介:康凌燕(1982-),女,四川蓬安人,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對外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