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力
摘要: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建立三級課程體制的重要內容。農村學校由于多方面原因,硬件、軟件都存在不足。美術教師要有效開發、使用當地的美術課程資源,彌補國家美術課程的單一與不足,發揮農村美術課程資源的優勢,利用身邊的各種材料,制作教具、學具,豐富教學資源,滿足學生學習美術知識多樣性和實用性的需求。
關鍵詞:農村美術教學資源;創新思維;合理開發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美術學科作為一個傳統的“小科”,越來越被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所重視,學科教學水平和質量也不斷提高。但從城市和農村兩個教學區域來看,農村學校由于多方面原因,硬件、軟件都存在不足,絕大多數農村學校在美術學科的教學上和城市學校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果單純依靠自然發展來縮小差距,那就像自行車追飛機,只能越拉越遠。實際上,劣勢用好了恰恰就是優勢,農村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就是城市所無法比擬的。
著名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說:“藝術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他無處不在。”業內人士都知道,關系美術課堂教學的成敗因素中,教具、學具的質量好壞與充分與否非常重要。農村的植物果實、根莖葉,動物毛,沙石等隨處可見,只要你獨具慧眼,它都可以出現在你的美術課堂,加以藝術的修飾,它就會成為一件件的獨特的藝術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自然而然地會和教師一起進行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這樣形成良性循環后,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質量的提升也就會水到渠成。
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開發美術教學資源
在美術四個學習領域劃分中,“造型表現” 、“設計應用”占有較大的比重。受條件限制,學校不能為美術課提供充足、合適的教具、學具。美術教師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發動、帶領學生深入到生活中,挖掘學校資源和學生家庭資源,自主開發教具、學具。比如將校園內不同種類的樹葉,花葉、花瓣;學生家中各種農作物及蔬菜的果實、家禽的羽毛、廢舊的紙盒、淘汰的學習用品等細心收集起來,分類保管,在不同課型的課堂上,合理使用,發揮最大的效益,這樣做既省錢,又培養了學生練就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美術課堂必將異彩紛呈。
二、立足課堂,圍繞民俗,豐富美術教學資源
地大物博的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各具特色。“藝術來源于生活”,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機地結合鄉土美術資源,不僅使學生感到親切,還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并使學生深入了解家鄉的優秀美術文化,激發學生對家鄉文化傳統的自豪感,從而培養學生的愛鄉之情。
在學習民間藝術時,我就讓學生將端午節時自己爺爺奶奶親手扎制的紙葫蘆、五彩線,春節時剪的窗花帶到課堂,先讓學生介紹作品及背后的故事,然后師生共同研究其制作方法,親自動手實踐,最后展評作品。這樣的課堂教學,親切實用,學生的欣賞能力、表達能力、動手能力等都得到了發展。
三、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激發學生的潛力
學生本身就是最大的學習資源。如果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多好的學習條件都是無用的。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新教學方法,務求實效,使主動學習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
1. 拓展教學空間
根據學生興趣特點與認知的規律,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快,有趣味的學習環境和氣氛,消除學生心中的學習壓力,使學生感到學習沒有負擔,是一種享受,一種娛樂。比如在學習“手繪線條”時,我組織學生對校園進行實地觀察,對我們學校的各物體的空間位置進行梳理,并要求學生在戶外直接完成作品。這樣的教學方式既能把美術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又能豐富課堂教學模式。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達到最佳學習效果。
2. 豐富教學手段
學生認識美術主要是依賴視覺的直覺感知來完成,要感受美術的美,就必須投入到美術中去。隨著鮮艷的色彩、流暢的線條,展開豐富的想象,只有這樣才能動之以情、積極參與、快樂的學。在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借助學校的多媒體教室進行電化教學。選擇合適的課節,運用音樂、影視、圖片等藝術資料,創造一個寬松、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不僅可以豐富、映證和深化教學內容,而且可以調動學生的情緒,引發學生積極主動探求知識的興趣。
3. 以成功激勵
根據學生的繪畫水平和興趣程度可以將每班的學生合理分配成幾個小組。在完成每個學習任務時,各組同學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務,體驗成功的快樂。在評價時,以學生自評互評為主,教師評價為輔。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傾聽能力。
教學是一種智慧,在新課程理念下,教材編寫者為一線教師預留了足夠多的課程開發空間,這也為教師拓展教學資源提供了基礎。農村美術教師不宜妄自菲薄,要積極挖掘當地的美術資源,開發教學資源,以學生發展為本,為農村美術教育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美術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2002年5月.尹少淳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2002年5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何軍華.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象.人民教育出版社《當代教育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