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東升
在中國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學生對體育課的熱情在逐漸降低,原因涉及到學生本身,也有學校教育的責任。社會對教育、人才越來越重視,但卻忽視了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學生身體素質跟不上,使體育這門學科失去了本有的意義。本文主要闡釋體育教學的理念,分析體育發展的現狀以及影響初中體育教學的因素,探討應對之策。
【關鍵詞】初中體育;實踐;理論
初中體育作為初中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不僅是提高學生身體綜合素質,還要充分培養學生實在實踐中適應與發展能力,對培養學生們的思想價值觀念和意志品質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現行教學體制中,體育教學并沒有展現它應有的作用與重要性,體育教學的發展面臨阻礙,現行體育教學體制中出現的問題越來越多,分析研究體育教學中的問題成為初中發展中的重要任務。
1 初中體育課堂發展現狀及原因
1.1 現行教育體制對體育教學的重視度不夠
在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下,學校、家長主張“學好語數外打天下”,忽視了體育的作用,甚至認為體育會影響學生們的學習。在中考學科中,體育所占分數比例很少,甚至有的學校直接將學生們的體育學科分數記為滿分,而不是讓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真實的分數。
1.2 現行教學體系中體育課堂時間太少
在現在初中課堂中,體育課的時間太少也是影響體育教學發展的重要因素。以星期為單位,學生每周有2節體育課甚至更少,即時體育課的教學時間相比語數外已經很少,在教學中,學校老師仍會以各種理由占用學生的體育時間,使得學生接觸體育的時間越來越少。
1.3 現行教育體系下體育教學的趣味性不高
在現在初中體育課堂上,跑步做操是教學的主要內容,這使得學生對體育課堂的熱情降低。體育課堂形式單一、內容枯燥、沒有趣味性等問題阻礙體育教學的有效發展。學生對體育教學沒有熱情,甚至討厭體育課堂,這也使得體育老師對自己的教學失去信心,導致體育教學的發展嚴重受阻。
2 如何提高初中體育教學的有效性
分析影響體育教學的因素,提高體育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提高對體育的重視及有效合理的優化教學體系。下面將從三個方面分析如何提高體育教學的有效性:
2.1 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提高體育教學的重要性。
在體育教學體系中,首先要改變學校家長老師對體育教學的看法,體育課不僅是增強學生身體,使他們更強壯的學科,同時體育教學也影響學生們的心理與思想的發展。因此樹立正確的體育教學理念,提高體育教學的重要性是發展體育教學的首要任務,再者要充分理解體育教學的內涵,從根源提高體育教育的重要性。提高體育教學的重要性首先要加大對體育教學的宣傳,學校應該向家長老師和學生宣傳關于體育教學的內涵及意義,在中考體制中可以添加關于體育的考核項目,讓學生參與其中。
2.2 完善現行體育教學體制,增設體育教育課堂,加大教師培養力度。
完善體育教學制度,首先要從教師培養著手,增設教師培訓課堂,做好課堂教學設計、課前教學準備的內容,讓教師從自身提高教學水平。在教學過程中,增加考核制度,根據教學成果評價教學水平,從考核中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尋求解決方法,完善教學體系。同時學校在應對體育教學問題上,在保證學生學習任務的前提下,應該充分尊重學生們的意見,不占用學生體育課堂時間,增設體育教學課堂,讓學生能夠在體育教學中充分放松身心,實現德智體美共同發展。
2.3 提高體育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積極性,讓課堂更有趣。
學生是體育教學中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對體育課堂的積極性,使學生對體育教學提高熱情是完善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環節。因此,如何提高教學課堂的趣味性是學校與老師的共同任務。在傳統教學中,由于學校、老師對體育教學的不重視,使得體育教學課堂形式單一,內容枯燥,大多內容為跑步、做操,導致學生害怕甚至討厭體育課堂的趨勢,解決這種發展趨勢,需要學校和老師在教學培訓中研究新型體育教學內容,從學生的興趣愛好與需要出發,增設新的體育項目比如籃球,足球健美操等,讓學生能夠在體育這個課堂中感受到運動的快樂。
3 結語
在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在充分發展知識才干的同時,我們不應忽視體育教學的重要性。在現行教學體制下,要想有效利用體育教學課堂,提高體育教學水平,學校要做到樹立正確的體育教學理念與思想,加強對體育教師的培訓,提高教師教學水平。作為體育課堂教師,應該從學生的視角分析學生對體育課堂的需求,設計教學內容,在教學中增添能夠讓學生們感興趣,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教學內容。體育教學也屬于文化教育中的不部分,體育教學的地位是其他學科不能取代的,在關注學生文化發展的同時,更要加強對體育教學的重視,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共同發展,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宇,周兵,阿英噶,朱偉.江蘇省農村初中體育現狀調查與分析[J].體育學刊,2006(06).
[2]呂賢清.初中體育教學有效性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2).
[3]李健.初中體育課堂教學行為的理論構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07).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市第二中學 江蘇省張家港市 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