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芳
【摘 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與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經驗相結合,尊重學生實際。讓學生在語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去學習語文,又用語文去裝扮生活,將語文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在教學中要聯系學生們的生活,在生活中要引導他們學習語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生活
課堂源于生活,生活引領教學,一堂趣味的小學語文課,更多是來自于質樸的生活,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認真把握課堂教學與實踐生活的關系,讓教學貼近生活化,從而回歸生活,讓課堂生活化,從而提升教學。
一、課堂生活實踐,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為了更好地理解課堂教學內容,突破課文的重難點,我們應還課堂以生活,可以采取情境再現,角色模擬、循循善誘等方法來實施教學,從而讓課堂貼近生活,并最終提升我們的教學效果。
1.情境再現,讓課堂貼近生活
課堂教學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去熟悉學生所生活的環境,去理解學生生活的每一個形態,去了解學生在發展時期與外部生活建立起來的各種關系,然后有的放矢地采取情境再現的引導方式,讓生活走進課堂,方能使課堂充滿生活情趣,取得令人愉悅的教學效果。如在學習小學語文第一冊《識字5》中出現的云、雨、花、海風、樹、山青、水秀、柳綠、桃紅、、漁船、晚霞”等詞串時,我們應找出互聯網上的山水畫圖片加以播放、展示,孩子們不但記住了山水畫的美境,更記牢了以上的詞語;又如上《四季》一文時,通過分析思考,那些描繪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知識,原本都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知識內容,在上課時,我們應帶著他們的思緒回到孩童時玩雪的畫面,再現了他們心目中的冰雪情境,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2.角色模擬,讓學生領悟生活
課堂教學,教師可以從教材內容出發,尋求教材內容與生活知識的切入點,創設情境,讓學生模擬課文中的角色進行表演,從而感悟生活,深刻體會文中情境。如在上《三個小伙伴》一文,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小野豬、小象和小袋鼠三個小伙伴一起上山去植樹。由于學生在生活中對植樹的過程,以及小野豬的硬嘴巴、小象有長鼻子、袋鼠有皮口袋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所以表演起來活靈活現,仿佛自己就是其中的小野豬、小象、小袋鼠。學習課文起來也就興趣盎然,形象而又快速地理解了課文內容。
3.循循善誘,不經意地將孩子們引入生活
再現生活的方法,除了上邊的方法外,我們還需善于捕捉孩子們的思想,循循善誘,不露痕跡地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提升教學效果。比如在課堂上講“笑嘻嘻”這個詞時,可以對學生說:“你們看老師的臉上怎么樣?”他們都說:“老師臉上笑嘻嘻的。”老師說:“回答的真棒!”由于老師的表揚,個個兒童都自然地露出笑嘻嘻的樣子。老師接著又問,“除了笑嘻嘻,還有什么詞可以表示笑呢?”有的說,笑瞇瞇;有的說,笑哈哈;有的說,笑呵呵。老師問:“笑哈哈和笑呵呵,有什么不同?”孩子們很積極地回答:“笑哈哈,張大嘴;笑呵呵,嘴張得不那么大。”又問:“那么和笑嘻嘻有什么不同呢?”學生說:“笑哈哈、笑呵呵都有聲音;笑嘻嘻沒有聲音。”這于無形中,將笑嘻嘻這個詞,在幾個誘導問話后,得以很現實的深化,孩子們自然記住了這個詞。
二、回歸生活,課堂教學延伸
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知識多數為理論知識,屬于“死”知識,如何將這“死”知識變活?答案是很多人都知曉的,只有在實踐生活!
1.開展實踐活動,實現知識的綜合運用
實踐活動從根本上講是幫助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運用。只有不斷實踐,學生才能真正地理解與消化所學知識,“而培養這種能力的重要途徑應是語文實踐”。這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予重視的一個重要環節,不可或缺。如在上《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時,教師應提供攝影、繪畫、采訪、收集資料、撰寫報導、詩歌朗誦、唱歌、講故事等多種活動形式與途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與愿望,選擇一個或多個活動內容,可以自己一個人完成,也可以與同學一起合作完成,鼓勵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進來。最終,學生們經過一個星期的準備時間,個個忙得不亦樂乎,或翻閱報刊書籍收集資料,或學習切磋攝影技術,或練習朗誦,或整理采訪記錄……教室里三個一群,五個一伙,說的是山塘,想的是山塘,寫的是山塘,連平日里調皮搗蛋的學生也被吸引了進來。活動匯報課上,學生或朗誦、或唱歌、或攝影繪畫展示、或采訪報道,異彩紛呈,各現其能。大家在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進步,共同發展,而這些綜合知識的運用與實踐技能的培養,光靠坐在課堂中是怎么也培養不出來的。
2.多開展主題活動,增添學習情趣
學生聆聽著風聲、泉音、鳥語、蟲鳴,看著春天的綠草、夏天的小荷、秋天的紅楓、冬天的白雪,當面對大自然美好的一切時,他們會情不自禁地用歌聲來表達對大自然的喜愛,用彩筆來留住大自然的倩影,用語言來訴說對大自然的情懷。這樣的主題活動,讓孩子們將生活當成大課堂,從而使其心中裝下祖國大好河山,身心得到健康發展,更加奮發向上學習。他們的文章從此帶上了生活氣,課堂學習情趣更濃。
三、貼近回歸,服務著生活
1.生活實踐激活了課堂教學,提高了教學質量
在課堂教學中從學生們熟悉的生活入手,喚起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和對生活的美好情感,就能使課堂充滿激情,取得好的教學效果,進而使學生把書本知識納入到自己已有的情感和體驗中來,并使原有的情感與體驗得到鞏固與升華。在上《雨點兒》一文時,我把課堂設置在雨天,在教學中,我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圖文并茂的特點,查找相關資料圖片,為學生的學習創設良好的情境和空間,引導學生體驗、感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雨點兒給花和草帶來的變化,學生根據各自不同的生活經驗,從不同的渠道理解了雨點兒對植物生長的重要作用。新的認知建立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使教學難點的突破水到渠成。學生們個個如雀躍的小鳥說個不停,興趣濃厚,笑聲陣陣。在充分喚起學生體驗與情感之后,再讓學生學習課文,這樣學生就把自己內心對雨點兒或喜愛,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釋放愉悅的情感融入到了課文的學習之中,從而激活了課堂教學,課堂不再“死”氣,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
2.回歸生活,讓學生的認知不斷鞏固和提升
語入選文課本的課文大都是名篇佳作,學生除了向作者學習怎樣觀察、認識自然、認識社會外,更重要的是向作者學習怎樣運用語言來表達,做好語言的積累工作,并不斷將其應用到現實生活中。這種應用有多種途徑:其一,在開展課外閱讀時,可讓學生要求摘錄課外讀物中的妙詞佳句、精彩片段,并寫心得體會,定期評比,交流。其二,引導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將所看所感用累積的知識及時寫下來,在這不斷地讀讀寫寫當中,孩子們自然激發他們熱愛生活的情感,并能產生用自己的筆去贊美生活的強烈欲望,從而提高了知識水平。
總之,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應辯證地應用這一課題,將課堂視為是生活的再現與濃縮,將生活實踐作為不斷延伸的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張德亮.《課堂內外·教師版》,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