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婷婷
摘 要:農業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農業資源以及環境是當前世界各國在經濟發展時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各國都將農業生態經濟作為重點,但是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在起點上是不同的,所以在發展農業生態經濟的過程中,也應用了不同的發展戰略。我國是重要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一直以來都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發展農業生態經濟時也進一步凸顯了中國特色,具有漸進式、重點突破式、多元式以及兼容式的發展特點。在發展農業生態經濟的過程中,緊密的聯系我國的民生問題,并且將重點放在了對農民收入的提高上,這樣才能讓經濟得到循環性的發展,達到共贏的效果。
關鍵詞:農業生態經濟;中國特色;發展模式;戰術
在農業生態經濟系統中,主要包含兩個子系統,一個是農業經濟系統,一個是農業生態系統,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二者之間具有緊密的關聯。前者主要是為后者不斷地輸入物質能量,對于經濟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具有制約性的作用。所以二者之間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一個復雜的過程,在經濟系統中,主要追求的是經濟效益,在生態系統中,主要追求的是生態效益。在過去的農業發展中,我國只重視對物質的產出,卻忽視了對農業生態進行保護,因此造成很嚴重的損失。在農業生態經濟建設的過程中,還應該滿足生態空間格局的要求,使二者達到相互一致的效果。這種多元化的格局可以突破原有的發展模式,以促進生態經營的兼容性發展。本文重點對農業生態經濟的發展模式以及主要運用的戰術進行了探討,希望可以對今后農業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幫助。
一、農業經濟的發展現狀
現如今,我國正面臨著農業發展經濟與生態經濟的雙重打擊,因此想辦法將二者得到有機的統一,我國的農業生態經濟受到了嚴重的創傷,只有將生態與經濟達到和諧統一的目的,讓二者得到均衡的發展,才能促進我國整體經濟水平的提升。在上世紀80年代,農業生態經濟廣泛的在各地農業的建設中得到了應用,并且作為重要的發展模式,集中了大量的資源,開展這一建設為農業的發展營造出了一個和諧的環境,但是我國與其他國家一樣,受到生態環境上的傷害,但是發達國家相比于我國來說,具有較高的生產力水平,所以他們的農業生態經濟正在朝著對生態環境建設的方向轉移。我國耕地面積不大,但是人口數量較多,用有限的土地需要養活占世界第一的人口數量,所以對我國來說是十分艱巨的。從當前的發展情況來看,我國還需要解決很多其他的發展矛盾,由此看來,當前我國的農業國情是十分嚴峻的,如果仿照西方國家的發展目標,將重點放在對生態環境的建設上,那么對我國來說是得不償失的。只有從實際的國情出發,選擇出合適的模式及發展戰術,才能更好的建設我國的農業經濟,實現農業生態經濟的更好發展。
二、農業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的探討
在對農業生態經濟的發展模式進行探索的過程中,不單純的是要從理論方面入手,同時還要在實踐上加以進一步的探索。這樣才是我國農業生態經濟得以發展的唯一出路。我國的很多地區現在已經開始了這樣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在對實踐進行總結的基礎上,對于今后農業生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從當前的發展模式來看,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漸進式發展模式
首先是漸進發展模式。因為我國的人口數量較多,但是土地種植面積卻是十分有限的。所以這二者之間的矛盾構成了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生態發展的主要矛盾,并且與發達國家進行比較,這其中的差距是十分明顯的。在土地總面積上來看,我國山地占據國土總面積的66%,平地占據我國總體面積的34%,農林牧能夠運用的土地面積為74%,在這之中還包含著難以利用的土地以及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地區。與此同時,農民的收入不高也影響著勞動力生產的發展,很多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所以我國當前的國情是十分嚴峻的,進一步發展農業生態經濟活動需要采用漸進式的方式,呈現出階梯式的發展,按照點、線、面三個不同的階級將農業發展到新的高度。
在很多地區最初起步時,大多都注重可行性的發展,將民生問題放在首要的解決位置上。所以經濟效益在這一過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傾斜,通過對經濟的發展,起到改善生態環境的效果。因此經濟效應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僅是一種目的,同時也是一種手段。起到生態與經濟之間雙贏的效果。我國在傳統農業的發展過程中,主要是應用了生物種群的互補性以及種群的多樣性特點,充分的應用農業資源,促進土地生產力的提高,采用間、套種的工作制度,或者是應用垂直空間的布局,這樣可以帶來優勢互補的效果。根據不同物質所具有的特點,采用循環式的方式,以實現農業資源的多層次發展。充分的在農業生產中進行生態建設,將產業鏈加以進一步的延長,將農、林、牧、副、漁等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以促進農產品轉化的效果,將農產品的附加值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推動生產功能以及生態功能的發展。
2.多元發展模式
我國在農業生態的經濟格局建設方面,具有多樣性的特點,農業產物的種植主要是根據環境氣候的變化開展的,在不同的氣候帶上種植的是不同的作物,所以在對農業生產發展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的考慮到因地制宜的原則,并且采用分類引導的方式,與生態空間達到相互一致的效果,同時,應該注意避免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照搬照抄外國的一些先進經驗,在我國采用多元化的發展模式,這樣才能與本地的生態空間達到相互匹配的效果。通過對區域環境進行分析,對系統結構加以進一步的優化,并且讓功能實現高效持續的效果,推廣優質的產品,這樣可以達到較少的投入,但是卻能夠獲得較大產出的效果。我國在很多地區都是發展立體的模式,這種模式與平原以及山地等都具有較大的差異性。所以采用多元化的發展模式是十分必要的,這樣才可以滿足生態空間的發展要求。
3.重點突破發展模式
當前的生態系統正在逐步退化,我國也正在面臨這樣的問題,造成水土流失的現象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重點將資金項目放在對生態環境的修復上。在對重點治理樣區進行整治的過程中,應該集中力量一一進行突破,對生態起到恢復性的效果,有些地區的水土流失情況比較嚴重,那么應該將重點放在對植被的修復以及進一步的建設上,并且將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在一些污染比較嚴重的地區,則應該應用廢物資源化的技術手段,將物理以及化學等多方面的手段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起到治理的效果,但是上述的治理措施都需要一定的經濟支援,具有較大的難度,如果將這項工作單純的交給農民,顯然會對其造成極大的壓力,造成一定的難度,所以當地政府應該負擔起這一責任,與農民一起處理問題。
三、農業生態經濟發展的戰術思考
要依據區域資源稟賦和生產力發展的差異,統籌制定本區域農業生態經濟發展規劃,以均衡發展為戰略目標,局部非均衡發展要為全局均衡發展服務,時段非均衡發展要為全程均衡發展服務的理念,分層布設非均衡發展戰術。一般應有三個層次: 在宏觀尺度上,根據區域內不同地區條件的差異,設計非均衡發展的空間布局和時序安排,要求布局合理、比例協調,保證全局均衡發展; 在中觀尺度上,探究具體模式的空間適應性,做到模式與生態空間相匹配:在微觀尺度上,調研模式實踐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不同時段和地區作出資金和措施的適度傾斜,保證非均衡發展措施落實到位。
運用非均衡發展作為生態經濟發展的戰術,目的在于提高生態經濟整體發展的水平,也就是要求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雙增值。通過調整農業結構,突破傳統農業制約,把農林牧關聯起來,構成大農業的循環系統,便能提高生態經濟發展水平; 又如以沼氣為鏈條把農、果、牧、沼、菌、肥幾節點關聯起來,形成循環系統,既增產增值,又凈化環境。而關聯運作要依靠非均衡發展戰術發揮作用。目前導致破壞農業生態環境的致命傷主要是“石油農業”,我國普遍存在化肥、農藥和薄膜等農業資源投入過多的現象。化肥的使用量是世界上最高的,單位面積使用量遠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發展農業生態經濟,認真控制好化肥、農藥、農膜等農業資源的用量,所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完全可以改變的。因此科技和政策要在這鍵點上重點投入。
四、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對農業經濟生態模式的研究,并且找到一條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道路是是十分必要的,并且我們不能與發達國家相比較,因為在很多方面,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都是不相同的,并且現階段的情況是發達國家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階段,因此,希望通過本文的論述,可以對今后的農業發展帶來一定的幫助,更好的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以及生態環境的修復。
參考文獻:
[1]虞依娜,彭少麟.生態恢復經濟學[J].生態學報,2009,29(8):4441-4447.
[2]倪洪興.強化農業保護體系建設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J].中國農村經濟,2009(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