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文化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外在彰顯。文章對和服與漢服的起源與發展進行對比研究,通過考察和服的發展歷程,進而促進漢服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引導更多人去關注、學習傳統文化,以探討傳統服裝的復興路徑,揭示文化賦予服裝的豐富內涵。
【關鍵詞】和服;漢服;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
說起和服,人們就會想到日本,和服已然成為日本的一個民族符號。但說到漢服,人們卻知之甚少,許多人僅僅是聽過或者見過,更別說穿了。下面就從和服與漢服的起源與發展進行簡單的闡述,以使漢服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繼而使我們的傳統文化能夠弘揚光大。
1 和服的傳承與發展歷程
和服是日本民族的傳統服裝,它是在依照中國唐代服裝的基礎上,經過一千多年的演變而形成。早在奈良時期,公元718年,日本就派遣使團到唐朝進行交流,獲得唐王贈送大量精美的朝服,這批服飾制作精良,備受日本朝廷的喜歡,朝野皆盡相模仿。到了14世紀室盯時代,帶有隋唐服裝特色的服裝逐漸演變并最終定型為和服。
和服雖然是在唐代服裝的基礎上進行改良而來,它除了保暖,護體以外,還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服歷經奈良時代、平安時代、鐮倉時代、室町時代、安土桃山時代、江戶時代的發展,至今從未間斷過。和服種類繁多,在不同的場合必須穿著不同的和服,婚、宴、喪視有不同的和服款式,春、夏、秋、科也有不同的和服款式,在人生的一些重要階段必須身著和服。每個人都會有幾套和服,可以說和服一直陪伴在日本人人生中的各個階段。
說到和服的繼承和發展,不得不提兩位代表性人物:池田喜政先生以及高橋理子小姐。池田喜政先生人稱“和服專家”,有著作為日本人引以為豪的傳統藝術的自信,高橋理子小姐確是顛覆根固的觀念,憑借她不被常識所束縛的創意與設計,在現代和服文化里掀起了一股新的風潮。池田喜政先生評價高橋理子女士的作品:高橋小姐的作品是非常好的嶄新的藝術,她在那些作品上使用的技術和方法,都是很好地理解了過去的傳統技術,有著獨特想法和傳統高度融合的美,那樣形成新的傳統,并且繼承流傳下去。
和服就這樣代代相傳,并且推陳出新,成為了日本的民族符號。
2 漢服的傳承與發展歷程
漢服傳說起始于黃帝制冕服,在堯舜時期逐漸得到完備,在周朝定型。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建立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當時神道設教的重要組成部分。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冠服制度的建立,均追崇周法,以繼承漢朝冠服制度作為國家大事。這套冠服制度主要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有機結合的整體衣冠系統,其中深刻蘊涵著華夏文明中的紡織、蠟染、夾纈、錦繡等各項杰出的手工藝和服裝美學。
漢服自產生以來,歷經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明等朝代的更迭,漢服從夏代漢服簡單的上衣下裳的形制一直不斷地演變,明朝為重塑禮儀到民族自尊心,追崇周漢的上古禮儀和唐宋的雄壯風采,全面恢復了漢族服飾的特點,因此,可以算得上儀態端莊,氣勢宏美,是華夏文明近古時代服飾藝術的集中體現和恢弘典范。
與日本和服不同,和服的發展一直從未中斷,但漢服則不然。清軍入關,滿清實行剃發易服,對服漢衣冠、發者治重罪,漢服遂亡于此,從上古一直延至明代的漢服從中國消失。清代末期,眾多華夏學子求學海外,他們被大洋彼岸的西方文化熏陶,在服飾上,傾向于西服,而舍棄了傳統民族服飾。辛亥革命后,人生的日常服飾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男性主要穿著西服或馬褂,女性主要穿著旗裝改制而來的旗袍,漢服逐漸衰落式微。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后,也未恢復傳統文化,反而把一些傳統文化打為四舊,因此也沒有恢復漢服的土壤。以致于在當今時代,仍有不少人甚至錯誤地將漢服認同為“古代的服裝”。漢服發展歷程中的這些間斷的隔離,使得漢服的傳承則更顯得猶為重要。
3 漢服傳承與發展路徑
漢服的傳承與發展可以借鑒日本和服的傳承與發展。系統研究民族之間的差異,既需要有某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也需要有某種程度上的寬容。吸收和學習其他生活方式會使人們更加熱愛本身的文化。
3.1 在人生的重要階段或一些重要場合,必須著相應的漢服。
近年來的漢服復興運動已經引起了大家的關注。隨著漢服復興的發展,各地團體相繼組織了各種活動。入祭孔、祭先烈、冠禮、成人禮、釋奠禮等等。此類活動的日益豐富,借助于報紙、電視等媒介,漢服走進大眾視野。愈來愈多的人們認識到其作為民族傳統服飾的重要性,而更加去熱愛漢服及其背后蘊涵的民族文化。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我們可以象和服、韓服一樣,在人生的一些重要場合,必須著禮服。比如成人禮、婚禮、祭禮、喪禮、正式宴會等等。禮服穿著的場合都較為嚴肅,一般來說不可變動。
3.2 在日常生活中推廣和應用漢服
比如,對漢服進行改良,予以推廣。改良后的漢服可以做為漢服常服,在日常生活中穿著。另外,也可對校服、學位服等制服上面添加漢服元素,也可以在常服上從配色、花紋、搭配等細微處改良,以此符合現代之美。當然,改良漢服是在不違背漢服現有形制的情況下進行適當履行,而不是破壞行年來的文化以及衣冠體系。
3.3 開設民族文化課程
這是解決漢服認識,普及漢服知識最直接、最根本的方法。通過開設民族文化課程,可以讓廣大青少年群體了解、熟悉、接受漢服,并能對未來漢服的普及度產生長久而深遠的影響。
3.4 可以定期舉辦一些大型活動來推動漢服的傳承與發展
如漢服文化周。說到漢服文化周。就不得不提漢服文化代言人方文山。漢服文化周由方文山發起,注重傳統與時尚的結合。他認為“漢服作為華夏衣冠,凝聚千年智慧美德”。
漢服對于華夏子孫而言,已經不止是一件衣服那么簡單,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讓漢服成為民族文化的符號,給傳統漢服新的生命力。漢服可以承載中華民族的文化,應與其他傳統文化一起,引起大家的關注,漢服與其他傳統文化一樣,可以增強民族凝聚力,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們應該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作者簡介
崔璨(1999-),女,漢族,安徽省銅陵市人。現為銅陵市第一中學高三(五)班學生。
作者單位
安徽省銅陵市第一中學 安徽省銅陵市 24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