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小學階段教學中,向課堂要效益是我們每位教師的目標,而它的關鍵則能否把握好課堂自主交流的環節,關注課堂自主交流教學方式才有可能改變一些傳統的課堂操作策略,使學生真正學會交流、提高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益。這就需要教師找到一系列的策略來關注課堂,創造一種良好的教學氛圍,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自主交流;主動學習;質疑;教學效益;策略;情感交流
現代教學論認為,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語文課堂效益的關鍵所在。語文課堂教學缺乏生機,學生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看似熱烈、主動的課堂對答,其實是教師早已設計好的“程序”,學生很少提出自己的質疑,學生學習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交流大多成了裝飾和擺設,學生缺乏交流的激情。如何走出誤區,讓語文教學真正實現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并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是當前教師面臨的重大問題。
一、課堂自主交流的重要性及其特點
課堂自主交流在學生的學習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抓好語文課堂自主交流,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益呢?
(一)課堂自主交流具有學生個體自主性的特點。
一位老師教《竊讀記》這一課時,要同學們討論為何小女孩要竊讀,此時她可能會出現哪些心理?課堂交流時,同學們紛紛表達自己的看法,談出來的設想,真的是我們老師都想不到的答案,也因此讓我們發現了學生是多么的可愛,思維是多么的敏捷。
(二)課堂自主交流具有多向的交互性特點
課堂交流的“交”與“流”,是課堂學習活動中的一種形式,必然會在“交流”中產生多向的交流,或認同,或爭議,或疑慮……,可能是對同學的發言,也可能是對教師的反駁,對教材的理解或困惑等,從而使交流的內容豐富、生動、全面、準確和深刻,極大地提高課堂的教學價值和效益。這就要求教師能及時點撥提升交流過程中的種種交互功能,這種種交流時的交互關系,可以最充分地體現出課堂交流的教學價值,是教師在組織交流中必須精心引導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提升課堂自主交流的策略
(一)“學生主動質疑”策略
課堂自主交流常用的方式之一是讓學生主動質疑,巧撥妙引,把握時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使學生在發現學習中主動地去探究,去發現,去提出問題,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老師引導學生發現質疑的途徑有:
1.從課題中發現問題。課題一般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內容的縮影,抓住課題進行分析思考,就能發現提出一些總攬全文的好問題。如學《狼牙山五壯士》,可以提問:①他們為什么會第二次狙擊敵人?②結果怎樣?③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結果?
2.從關鍵詞語上提問題。有些文章中,含有能夠輻射全文的關鍵詞語,可以從關鍵詞語入手提出問題。如學《釣魚的啟示》中中抓住了“啟示”這一詞就可以提出許多問題。
3.從課文的重點句段上提問題。課文中的重點句段,往往起著表現中心、突出中心的作用。如學《白楊禮贊》一文,當學到“難道他不象征著北方的軍民嗎?”可提問:為什么會象征著北方的軍民?
4.從“看似矛盾”的地方提問題。有的課文中,有些看似矛盾卻又合情合理的地方,抓住這些地方提問,能使學生更深刻地讀懂課文。如《落花生》,父親是不是在批評蘋果和桃子這類植物?那為什么要這么說?
5.從課文的反復內容上提問題。凡是課文反復點到的內容,一定是本文所強調的。因此,在學習時可抓住反復內容,提出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如:《再見了,親人!》,在文中這句話出現了四次,為什么它會反復出現呢?
(二)“交流方式多樣化”策略
新課程教學方式、學習方式轉變的基本精神是自主、合作、創新。因此,在自主交流中,交流的方式一定要多樣化。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兩種方式:
1.以討論為主的多向交流方式,一般在課堂上表現為小組討論,大組交流。如:教學草原時,我就采用了這種方法,首先從文章主要內容出發,文中寫了草原的“景美”與“人美”,分別體現在哪?讓小組先進行研討,得出答案后再進行大組的交流。
2.探究-研討為主的綜合交流方式,一般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質疑,師生共同討論、研究。如:我在教學略讀課文《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時,我讓學生通過讀課題,自己提出質疑:“為什么說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文中哪部分能體現出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這個故事想告訴我們什么道理?”等。
交流方法的多樣化,讓學生獲得了不同的情感體驗,也讓孩子們從不同途徑得到了更多的知識。
(三)“轉變教師角色,注重情感交流”策略
對于孩子來說,擁有一位樂于傾聽的老師,無形中也會讓孩子樂于表達。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應該轉變自己的角色,注重情感交流。
1.轉變教師角色
我自身做起,一改傳統的“居高臨下”、“先知先覺”的“權威者”的角色,轉而以一名與學生平等融洽的交流者參與課堂討論。我和學生之間無論是從心靈上還是情感上都十分融洽,沒有誰主誰次的權力不均衡,大家都保持積極的情緒,真的是抱著坐下來聊一聊,談一談的心態來投入到學習中去的。因此,教師對其職業生活充滿熱情,對學生富有同情心和包容心;而學生則變得思路靈活,思維敏捷,從而提高了創造性和增強了智力效應。
2.注重情感交流
注重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我們班級有四十個學生,而一堂課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鐘。用師生之間相互提問、討論進行的口頭交流方式不可能涉及到所有的學生。所以,在一堂課中,大部分學生都沒有機會直接與老師進行語言上的交流。如何不讓學生感受“冷落”呢?這時,教師最好的工具就是眼睛。用親切的目光不斷的游離于每一位學生的臉上,雖然沒有說話,但是卻讓他們時刻都感覺到,老師在注視著他,老師正在跟他作心靈的交流。
關注語文課堂自主交流,就是一條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捷徑,但改變學生由被動的學習到主動學習還需要我們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摸索經驗,找到更適合學生學習的方式。
【參考文獻】
[1]《小學教學參考》.2011年31期
[2]《立足教學常規管理,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泰安實驗小學2009年
[3]《利用多種手段,提高課堂效益》.中國教育網2011年
[4]佚名.《提問的策略》.2012年
【作者簡介】
郝東彩,女,1984年12月9日出生,漢族,大學本科,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