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瑩
(延邊大學 吉林 延吉 133002)
【摘要】社會的發展離不開自然這個基礎,回顧人類歷史的發展我們隊自然的傷害可謂是數不勝數,雖然在社會經濟發展發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們類以生存的大自然被弄得傷痕累累遍體鱗傷。如今生態環境的破壞與環境的污染,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已經構成了現實威脅。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也開始了發達國家的后路,但是發展一段時間之后,國人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開始不斷加強環境保護,追求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相協調,體現出生態現代化的取向,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持續發展。環境保護是實現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經濟能夠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前提,也是人類文明延續的保證。
【關鍵詞】環境保護 可持續發展 經濟增長
一、環境保護可行性方案
環境保護是利用環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解決各種問題,保護和改善環境的一切人類活動的總稱。科學技術的多方面的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防止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下面從政府和公民角度出發進行分析。
(一)健全環境保護地方法律法規體系,為環保提供法律依據與支持
對待工業三廢除了鼓勵相關企業采用環境保護措施、對高耗能企業鼓勵安裝節能設施,還需在市場規律的整體要求下提高懲罰力度,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用法律保護環境,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把依靠法律治理環境推上正常軌道。企業作為經濟發展的個體,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是很必要的。其次就是要完善相關環保機構,像中華環保聯合會組織。由熱心環保事業的人士、企業、事業單位自愿結成的、非營利性的、全國性的社會組織。中華環保聯合會的宗旨是圍繞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圍繞實現國家環境與發展的目標,圍繞維護公眾和社會環境權益,充分體現中華環保聯合會“大中華、大環境、大聯合”的組織優勢,發揮政府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促進中國環境事業發展,推動全人類環境事業的進步。
(二)培養公民的環保新概念,加強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
3.22日是世界地球日,社區和學校可以舉行相關的會議活動等,向居民和學生說明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學生作為祖國的花朵、作為未來祖國的接班人,培養其良好的環保修養對于祖國長遠的發展是舉足輕重的。
(三)垃圾分類不亂扔 回收利用好再生
在垃圾中,約50%是生物性有機物,約30%—40%具有可回收再利用價值,“變廢為寶”在這里獲得的不僅僅是經濟價值,收獲更多的是培養了公民良好的環保意識,這才是無價的。垃圾分類降低了處理時的成本,營造了美好的社會氛圍。
二、解決環境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經濟增長
(一)全面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健全環境友好的決策和制度體系
堅持以人為本,從群眾角度出發,從改善環境質量出發,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制定有關法律法規和發展戰略、規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要研究綜合環境與發展的國民經濟核算方法,將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環境損失和環境效益納入經濟發展的評價體系;改變地方領導單純追求GDP發展的想法觀念,將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觀念深入領導心中。
(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發展循環經濟,就是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轉變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建設以節水、節地、節能、節材、節約其他資源和保護環境為主要內容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廢物回收再利用產業和環保產業,提高資源生產率和循環利用率。積極利用經濟手段、運用市場機制,鼓勵各行各業節約資源、降低污染排放;繼續推廣各類循環經濟試點示范。
(三)進行環境保護制度本身的創新,形成新的環保理念。
環境問題的解決在依賴技術進步的同時,更需要進行制度上的創新,通過對現存部分環境制度進行改革,并進行環境制度創新,將環境保護與經濟主體的利益最大化行為相關聯,就可以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共生。?將環境保護納入經濟發展體系之內,將其作為一種產業來經營,使經濟主體能夠從治理污染、保護環境中受益,利用市場機制的優勢,給予經濟主體足夠的激勵,將環境問題內化到企業的決策過程中,成為其決策的變量。
(五)加強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合作
我國立足于解決好國內環境與發展問題,改善國家人民的生存環境,同時也走向國際,與其他國家合作共建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全球經濟。積極參加相關會議并在會議上提出自己的見解,維護國際利益,履行國際義務,為解決人類面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做出貢獻。
中國目前已進入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新階段。在這個新階段,不但需要保持經濟總量的高速增長,而且需要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滿足人們對環境質量日益提高的要求,而搞好生態建設,正確處理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協同發展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本保證。做到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環境不受到大的影響,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雙豐收。
參考文獻:
[1]洪大用.經濟增長、環境保護與生態現代化----以環境社會學為視角[J]中國社會科,2012,(09).
[2]董偉.我國環境保護規劃的分析與展望[J]環境科學研究,2010,(06).
[3]潘孝珍.中國地方政府環境保護支出的效率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