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
摘 要:相比于整數運算,分數運算比較抽象,更不易于學生理解,所以小學分數乘除法教學的效果不明顯,必須對教學做出探索與改革。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不斷開拓教學方法,并將其有效應用于小學數學分數乘除法教學中,以不斷提升分數教學的效率與效果。旨在探討引導法在小學分數乘除法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分數乘除法;引導法;應用策略
分數乘除法是小學數學中的一個教學重點與難點,其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生的學習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挑戰。教師應作為引導者,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促使學生掌握數量關系,領悟分數乘除法的原理等,通過各種方法有效提升學生的審題能力,最終全面且有效地提升數學綜合能力與素養。
一、引導學生重視對數學思想的運用
小學分數乘除法中包含了各種各樣的數學思想,其中數形結合思想是最基礎也是最容易被學生接受的思想。依據數形結合思想構建數學模型,將生硬、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具體生動化,將復雜的數量關系進行簡化,打消學生的畏懼心理,增強其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而小學分數乘除法的教學中,通過畫圖進行解答能夠有效拓展解題思路,更快速地找到解題方法。此外,變換思想、類比思想等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分數乘除法教學中,單位“1”的意義更加明顯,滲透對應思想,熟練掌握正確的方法,化繁為簡,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和綜合能力。
二、善于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在小學分數乘除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善于有效創設教學情境,比如盡量創設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情境,立足于學生的真實生活,促使其從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感知數學,更好地結合生活經驗和數學學習,從而培養其善于觀察思考的良好習慣與能力,激發其學習興趣與熱情,引導其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拓展其潛能。
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來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師教學過程的興趣與熱情:學校組織班級之間進行羽毛球比賽,要從每個班中挑選出1/2的學生參加,同學們覺得怎么樣?引導學生想一想:本班有44名學生,一班卻有56名學生,那么如果只選1/2的學生,那么本班只有22名學生參加,而一班卻有28名學生,這時學生就會發現這樣太不公平了。雖然都選擇1/2的學生,但是實際人數不一樣,這也是因為單位“1”不同的原因所形成的。
三、善于引導教學活動,增強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小學生的年齡較小,注意力不夠集中,數學教師應致力于教學活動的精心設計,有效增強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在小學分數乘除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解題思路的訓練,引導學生深入讀懂題目的意義,找準分數乘除法習題的關鍵句,培養學生利用條件與問題之間的數量關系,尋找解題途徑與方法的能力。
比如:巫峽長度為40 km,其比西陵峽長度的1/2多2 km,那么,西陵峽的長度是多少?首先引導學生找出單位“1”并思考巫峽長度與這“1/2”一樣嗎?學生通過思考會知道,巫峽的長度并不是西陵峽長度的1/2,二者并不對應;順勢提問:那與這“1/2”對應的量應該是多少?引導學生綜合思考與分析,最后得知40 km比單位“1”的“1/2”多2 km,40 km減去2 km就是“1/2”所對應的量。這樣,此題就簡化變為:已知某數的1/2是(40-2),用分數除法或者方程就可以解決問題了。
四、引導學生正確找出數量關系式,找準單位“1”的量
對于小學分數乘除法教學來說,找準單位“1”的量是十分重要且關鍵的。教師不能簡單告知學生把誰分了誰就是單位“1”,因為這并沒有幫助學生看清問題的本質,因此只有讓學生真正了解分數的意義和分數乘除法的原理,才能深入領悟分數的奧妙。
例如:小明的媽媽買了一些蘋果和桃子,其中25個蘋果,而桃子是蘋果的1/2,請問桃子有多少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單位“1”和倍數放在一起進行理解,可以通過倍數×一倍數(單位“1”)=幾倍數(對應的比較量)與單位“1”的量×相對應的分率=比較量。其中,分數代表上式中的分率。只要準確找出數量關系,找準單位“1”,遇到同樣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這也是解答數學問題最直接且實用的方法。
總而言之,分數乘除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且關鍵的地位。教師應不斷更新教學思想,與時俱進,靈活運用多種教學形式與方法來引導學生認識并理解數量關系,掌握分數乘除法的運算原理與意識,合理進行對比訓練,有效提升問題解決的數量、程度與能力。同時,教師應重視運用引導法進行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感受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獲取更多的解題經驗,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促使學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解題方法。
參考文獻:
[1]許更生.例談引導法在小學分數乘除法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導學,2015(5):56.
[2]黃源.小學數學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教學策略初探[J].考試周刊,2015(41):82.
[3]晏玉梅.小學數學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教學的思考[J].吉林教育·教研,2015(1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