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啟華
摘 要:品德課教學必須讓兒童立足生活,回歸生活,自主實踐。教師對小學生進行正確、合理的道德和心理教育,選擇靈活多樣、切合學生實際的方法,讓課堂變得更加靈活,讓學生活起來,不但能夠有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能夠提升主體的參與能力,進而促進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關鍵詞:回歸生活;自主實踐;合作交流;課堂效率
思想品德課程是小學時期對學生德育的重要途徑,這對于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以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非常關鍵的。所以,如何科學組織教學活動,對小學生實施有效的道德教育,是所有思想品德教師必須深入研究的課題。通過多年的品德課教學,總結了幾點提高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效率的途徑。
一、創設情境,活躍課堂
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是保證有效教學的主要條件。情境的創設多種多樣,給思品課教學帶來了生機,給課堂教學的改革開辟了新的天地,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提高了教學效果。
1.激趣談話,形象導入
我在二年級上冊《品德與生活》中第三課第一個主題《開國大典》的教學中,首先展示了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及天安門廣場上人們歡呼的圖片,先引起學生的注意,再提問:“這是誰?在干什么?”學生在觀看片段時反映熱烈,看完后又爭先恐后地回答問題,自然而然導出了本節課的主題,我則不失時機地表揚、鼓勵,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一下子高漲起來。由此可見,激趣引入會使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2.小小游戲,引人入勝
學生在游戲中既能明白道理,又能指導行為,并且提高辨別能力。如教學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第三課第一個主題《獨自在家》這課,為了讓學生知道居家安全意識,愛惜自己,珍惜生命,上課時我讓學生做一個情境表演游戲。一人扮主人,另外兩名學生中一人扮陌生人,一人扮客人。通過不同對話,學生知道了獨自在家時要有自我保護意識。游戲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興趣盎然,在玩中學到知識,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合作交流,主宰課堂
新課程理念提出教師和學生必須共同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共同探討和研究,借助于課堂活動讓學生明辨是非,增強學生了解社會、參與社會進而適應社會的基本能力。在實際的課堂中應當將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思考和發展。例如,筆者教學《獨自在家》這部分內容時,課堂教學開始時便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創設下面場景:某天夜晚,小紅一個人在家里看電視,忽然聽到一陣敲門聲。小紅問:是誰呀?有什么事嗎?敲門的人說自己是爸爸的同事,要給他爸爸送一份文件。于是小紅準備起身給他開門,此時錄像停止。在這種情況下,小紅究竟是否應該為其開門呢?我們并未馬上要求學生回答,而是讓他們自主選擇座位的方式來選擇應當開門或者不應當開門。選擇應該開門的學生坐左邊,不同意開門的學生坐右邊,之后左右兩邊的學生分別說出自己的觀點。如此,在學生自由組合的辯論過程中,學生認識到面對陌生人必須要提高警惕,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學會保護自己。
三、聯系生活,彌補課堂
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想品德課最大的特點,當今世界的社會現象千變萬化,學生生活在充滿各種信息的社會里,教學聯系生活,這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目標的有效達成。如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遠親不如近鄰》一課,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例子,其中王××同學說有一次下雨,她家里沒有人,外面曬了幾床被子,鄰居大嬸把被子收到自己家里。媽媽回家后,大嬸又把被子送到她家。王××最后深情地說:“真是遠親不如近鄰啊!”學生自己說生活中的例子,不會產生一種“虛幻”的感覺,有利于提高學生課堂教學的“真實性”。再如,四年級下冊第五課第一個主題《神奇的網絡》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網絡的用途,學生暢所欲言,興趣盎然地說著自己的親身經歷。學生在學課本知識時聯系生活,把復雜、抽象的知識簡單化,提高了課堂效率。
四、課外活動,拓展課堂
在課堂中組織教學活動是小學品德課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徑,筆者在教學《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這部分內容時,引導學生發掘班內同學的優點,了解自身存在的問題,并讓他們以“取長補短”作為主題寫一篇短文,作為一期“隊角”的內容。學生基本上都能夠主動對自己和其他同學進行“審視”,找出自己的問題,了解他人的優點。過去一些成績好的學生總是幫助成績落后的學生,成績落后的學生也感覺自己不如別人,失去了信心與勇氣。組織這樣的活動能夠為學生營造出一種相互學習、交流的氛圍,有效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活動課還可以采用訪問、收集的形式。例如,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學校的變化》一課,為了讓學生了解自己學校的歷史,可以訪問身邊年齡大,熟悉學校的人,并記載下來,可以收集學校過去的圖片。最后把各種活動形式的資料集中起來,辦一期《珍貴的回憶》展覽。通過訪問學生知道了學校的過去,增強了對學校熱愛的感情,培養了學生的自豪感。
總之,思想品德課要真正實現它的育人功能,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就要遵從新課程觀念,選擇種類多樣、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對策,為學生提供更多機會,讓課堂真正靈動起來,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王麗娜.小學品德課堂活動教學的課型與教學方法探析[J].華夏教師,2016(6):56.
[2]邱孝玉.體驗新課程品德與生活[J].中小學德育,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