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摘 要:生態課堂的構建是每一個教師極力研究和追求的課堂境界。從三個角度探討了小學數學生態課堂構建的幾點實踐體會——構建無拘無束的學習氛圍、力求探究過程是快快樂樂的、合作互動是輕松愉快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態課堂;境界;合作;探究
“生態”即“生物的生活狀態”。“生態”與“課堂”合成“生態課堂”,指的是學生為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課堂,強調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情感和態度,實現學習和發展的完全統一,打破學生墨守成規的學習方式,構建樂學、互動的生態課堂。
一、構建無拘無束的學習境界
教學實踐證明,只有讓學生無拘無束,學習情趣才容易被激發,課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化”,因為,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特點,都決定了兒童的生長和發展是無拘無束的,學習數學、建構知識也應該達到無拘無束的境界才適合他們的特點,他們才會在課堂上自由、快樂。
首先,導入新授時,把學生帶進無拘無束的境界。獨特、成功的導入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如果上課的鈴聲響起,教師板著面孔、鐵青著臉而走進教室,試想對于孩子們來說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他們一節課都會膽戰心驚,只好規規矩矩坐著,“認真”地聽著;即使教師不是“嚴厲的面孔”,而是這樣導入的:“這節課是考試的重點,學習內容又很難,稍不注意,你們就學不會、聽不懂……”這樣的導入,可謂司空見慣,給了學生思想壓力,從課堂一開始,學生就被濃重的沉悶的氣氛所壓抑,學生的思維將被“凍結”和“凝固”。
上課之初,教師應力求構建輕松的氛圍。在導入時,再力求導入得巧妙、新穎,將學生帶進無拘無束的學習狀態中,獨特、巧妙、新穎的導入,可以使我們的學生“初生牛犢不畏虎”。
如,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教師呈現長方體的圖片,由簡單的平面圖形入手,過渡到長方體,并簡單說長方體由不同的平面圖形組成,提出活動任務:通過觀察、看看、比比、量量等探究:
(1)長方體每一個面都是什么形狀?哪些面完全相同?(2)長方體有幾條棱?哪些棱的長相等?(3)長方體有幾個頂點?
根據你的探究過程和結果,填寫下面的研究報告單。
這樣導入新授,于課堂之初,就把主動權、知識的探究權交給了學生,促使學生自主、無拘無束地研究起“長方體的頂點、面以及棱”的相關知識。
其次,課堂教學的流程應該無拘無束。40分鐘的課堂教學,教師應精心安排教學過程,課堂的推進和教學應無拘無束,讓學生感受學習像生命的自然旅程。只有在和諧的氛圍中,學生才會暢游在知識的海洋中。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不注意聽講、違反課堂紀律、注意力游離于窗外等是不可避免的,對這些“違規”現象,作為教師應“等閑視之”,畢竟讓小學生正襟危坐40分鐘是不可能的,小學生好動是主要的性格特點。如果教師對這些學生怒吼、呵斥,乃至動輒三丈,學生會從“違紀”到“恐懼”“害怕”,會從學習的游離狀態中徹底走出來,對學習更不能專心和投入。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偶發事件應注重處理的藝術,以提醒、話題轉變、富于趣味性的活動吸引他們,使他們再次無拘無束,主動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二、學生的探究過程應是快快樂樂的
知識的探究既需要苦思冥想,也要有柳暗花明的快樂,怎樣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始終快樂享受成功的樂趣呢?筆者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教學模式的改變,灌輸教學的放手。
如,學習“認識方向”讓學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說一說自己的北邊、南邊、東邊、西邊、東南、西南、東北、西北等分別是誰,這樣的學習和訓練,比常態教學,給出建筑物的平面圖,再讓學生指出其位置的練習更有實際意義,在方向的辨別上更直觀、更具體、更方便。
三、互動合作應輕松愉快
互動、合作的首要條件應該是輕松愉快的。教師應抓住“知識的魂”,精心設計思考性的問題、探究性的活動,促使學生共同經歷探索與體驗的成功。
如,學習“認識時分”時,教師先設計一個猜謎語游戲,讓學生討論后說出謎底“時鐘”。再兩人一組玩游戲“你撥我說,我撥你說”讓學生在撥動時針和分針時,快速讓對方說出是幾點幾分;并提出探究性的任務,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分針走一圈是( )分鐘,時針走不走,是怎么走的?讓學生把自己的發現說給組員聽;再讓學生“感受一分鐘”:兩個學生一組相互把脈,試試對方脈搏的跳動是一分鐘多少次;再提出問題:一分鐘還可以做什么?用多媒體呈現銀行點鈔機點鈔的情境,告訴學生一分鐘可以點鈔1500張人民幣;獵豹1分鐘可以跑1800米;小轎車一分鐘可以行駛1200米……這樣,一節課,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在互動中合作,在合作中互動,實現會學、樂學的飛躍。
再如,學習“統計與概率”時,與學生做摸球游戲,在摸球前不告訴學生袋子中不同顏色球的數量,只告訴學生袋中的球有兩種顏色,讓學生反復摸球,從摸到的球的顏色以及數目交流摸球心得,說出袋子中球的顏色的比例。這樣,讓學生在玩中感受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
生態課堂凸顯生命的本質,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只有注重生態的本色,課堂才會煥發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陳麗珠.淺析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生態課堂的構建策略[J].教師,2014(30).